石家庄解放78周年感怀:八三翁的城与忆
点击:383 发表:2025-11-12 10:15:55
闪星:6
清晨推开窗,楼下的民心河泛着粼粼波光,对岸的高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晨练的人们伴着音乐舒展腰身。我扶着窗棂,指尖触到玻璃的微凉,忽然想起78年前那个硝烟未散的清晨——那时的我才5岁,蜷缩在奶奶怀里,听着远处传来的枪声渐渐稀疏,直到有人在巷口喊“解放了!石家庄解放了!”,奶奶枯瘦的手才终于不再发抖。
解放歌
——祝贺石家庄解放七十八周年
洛钊
滹沱东去浪滔滔,太行烽火八丈苗。
七十八年书旧事,石门新生照天烧。
何时复我旧山河,五岁小童寄情多。
深夜闻听枪声响,大军攻城志必得。
朱总聂帅杨成武,大石桥下激战多。
后闻“小罗”捉“老罗”(注),捷报歼敌两万多。
守敌残部全缴械,师长刘英也被捉。
载歌载舞庆胜利,劲旅入城百姓乐。
一帮孩童看进城,大军叔叔递白馍。
接连几日民欢腾,肃奸反特不曾停。
街上见面邻成客,笑逐颜开话轻松。
几日蒋邦又空袭,百姓罹难死伤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空袭刚过捡弹壳。
风云儿女情切切,报名参军血热热。
产业工人加油干,开足马力援全国。
电业工人送光明,主席写信又叮咛。
一城解放民情奋,柏坡贺电又高歌。
新城新貌新景观,旧城污秽一扫光。
民治扫盲封妓院,打击奸商整市容。
取缔反动道会门,镇压恶极反革命。
中山路上跑马车,五花大绑杀人魔。
万人空巷上街去,喊着口号追刑车。
新城举国关怀甚,天下大庄夕阳斜。
驻守重兵保政权,兵城多见戎装者。
万水千山民爱军,十里长亭响俚歌。
涂炭市民鸿影落,女子红妆换戎装。
荒蛮小城日壮大,建设家园步伐阔。
兴高采烈议新政,各路英豪气势横。
征南战北不停歇,渡江进军又冲锋。
回忆峥嵘昨日情,小童转瞬耄耋龄。
家乡变化已难辩,围炉煮茶话不停。
乡愁情怯堪圆舞,快旋如飞乐开胸。
解放广场纪念碑,多去走走不虚行。
开国解放第一城,红色传统要继承。
民族复兴担大任,秣马厉兵走新程。
(注)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日。彼时笔者乃五岁小童。石家庄解放攻城战中,我军二级战斗英雄罗纪造活捉石门国民党守军第三军军长罗立戎,故称“小罗捉老罗”。罗老英雄是我的军校军事教官,离休后在石家庄铁道兵干休所休养,高寿100多岁已故。
记忆里的石家庄,是解放初期那几条坑洼的土路。晴天时尘土飞扬,跑过一辆马车就能掀起半人高的灰雾,呛得人直捂嘴;雨天更难熬,泥泞能陷住布鞋,我和小伙伴们光着脚蹚水,裤腿沾满泥点也笑得开怀。
(石门)
那时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南大街的钟楼和大石桥的正太饭店,青砖黛瓦的房子挤在一块儿,巷子里飘着炸油饼的香气,也混着煤炉的烟火气。爸爸常带着我去大石桥旁的集市,攥着皱巴巴的纸票买几个窝头,偶而能奢侈地给我买加肉火烧,吃在嘴里能香一整天。
解放后的日子,像初春的嫩芽般慢慢舒展。我上小学时,永安街学校是几间翻修的瓦房,黑板是刷了墨的木板,但老师教我们唱《东方红》《解放区的天》时,整个教室的声音都格外响亮。
后来街上渐渐有了自行车,再后来出现了公共汽车,车身上“石家庄”三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我上初中那年,参与了大炼钢铁劳动,到滹沱河拉沙子,和同学们一起用土高炉炼生铁,汗水湿透了粗布褂子。看着老街道土路变成柏油路,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那时谁能想到,如今的和平路早已是双向八车道,车流如织却井然有序,两旁的梧桐树大道遮天蔽日,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
真正的巨变,是近几十年的事。曾经低矮的平房渐渐被高楼取代,我住了大半辈子的老胡同,如今变成了宽敞的居民小区,电梯代替了爬不完的楼梯,家里的冰箱、空调、智能手机,都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稀罕物”。
以前买东西要去国营商店排队,现在手机点几下,外卖就能送到家门口;以前看病要去市区唯一的大医院挤着挂号,现在社区医院就有专业的医生,还能网上预约诊疗。
最让我感慨的是地铁,钻进地下就能穿梭全城,从长安区到鹿泉区,不过几十分钟的路程,想起当年骑自行车去郊区春游,要颠簸大半天,真是恍如隔世。
上个月,外孙女带我和老伴去了正太广场、正定古城,站在修复一新的南城门上,看着远处的滹沱河生态区绿意盎然,游船在河面上缓缓划过,外孙女给我看老照片里的正定县城——土墙斑驳,街道狭窄,和现在的古色古香、游人如织判若两地。
她还拉着我去了石家庄图书馆新馆和国际会展中心,巨大的展厅里正在举办经贸展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我踩着展厅光滑的大理石地面,想起解放初期全城只有几家小作坊,如今的石家庄,早已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份变迁,是当年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最想看到的景象啊。
傍晚时分,我坐在小区民心河畔坐椅上,夕阳给高楼镀上一层金边。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追逐打闹,老邻居们凑在一起聊天,手里的智能手机播放着新闻。
78年光阴,我从一个懵懂孩童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而石家庄,从一座硝烟弥漫的小城,变成了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
那些刻在记忆里的土路、钟楼、老胡同,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脉,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老照片、街巷里的老地名,成了我们心里最珍贵的念想。
风里传来晚饭的香气,是隔壁家炖的排骨。我慢慢起身往家走,脚下的路平坦宽阔,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回家的路。
78年风雨兼程,这座城用它的变迁告诉我:和平真好,发展真好,生在这个时代,真好。
【编者按】岁月流转,城换新颜,初心未改。一窗晨景牵出七十八载峥嵘,滹沱河畔的枪声与如今的粼粼波光交织成诗。从坑洼土路到地铁飞驰,从青砖瓦房到高楼林立,老人的记忆是城市变迁最生动的注脚,每一笔都镌刻着解放的荣光与发展的铿锵。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