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问 思考(二)
上一问的最后,我提到的两个概念,也是如今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就是理性与感性,或者叫理智与情感。讨论到现在,我发现这两个概念与大家普遍理解的,并不相同。
普遍意义上,人们把理智的决定、精密的计算、逻辑的严谨之类视作理性;而把冲动的、情绪的、情感的,看作感性。但在我的哲学定义里,前者应该是思考能力里的“计算力”或者叫“智力”,它和“想象力”一起组成了思考,然后输出了欲望、情感和除这两者外的东西。其中对情感的思考,我才称为感性思考——感性;对非情感非欲望的思考,才称为理性思考——理性。
为了重新捋顺这些哲学关系,我从动物、人、人工智能的演化之路,来看思考的各个哲学概念的关系。
动物沿着生命的本能,逐渐从行动力差的、主动性低的、效率低的生物性中,演化出了动物性,这种更高效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中较基础的是“需求”,更贴近其生存本能。然后通过大脑等类思考系统,演化出快速反应机制“情绪”。情绪是一种更效率的需求,解决了大脑智力和想象力不足的问题。但只要是演化,就会因为复杂而变化、变质,所以才会出现动物为了满足情绪,却不顾需求的情况,比如忠诚的狗绝食而死。
随着效率的提升,有些动物除了需求和情绪引导的行动外,产生了除睡觉以外的休息时间。大脑是永不停歇的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大部分动物由于大脑能力的不足,处在“白日梦”的状态,让时间流走。而人类则借助大脑“计算力”和“想象力”,使得白日梦得以升级,成为“我识”。
人的基本需求,被升级成为了“欲望”;情绪,被升级成为了“情感”,纯“白日梦”的部分,就是非欲望和非情感的部分,我称为“理智”。
这里面要注意的逻辑关系是:
一、“需求”、“情绪”、“白日梦”是有先后顺序关系的,植物和有些动物是有需求但无情绪,有些动物虽有情绪但终生奔波,没有时间也没有智力进行“白日梦”。但“欲望”、“情感”、“理性”是同时出现的,都是从“我识”中孕育而来,它们虽然和动物本能有对应关系,但没有前后关系。自从“白日梦”演化到“我识”之后,需求便成了欲望,情绪也演化成了情感,纯“白日梦”的时间,就开始理智的思索了。
二、就像情绪是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样,情感也是欲望的一种升级、变种、迭代的形式,都是遵从趋利避害的本能。它们发乎一处,但并不完全相同。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认为情感是情绪的累积,或者情感是对大量情绪的抽象解读;也可以认为情感是欲望的抽象表达,情感使得欲望更顺理成章。
三、需求、情绪、欲望、情感这四者间,情绪可以不顾需求(为恐惧而死);欲望可以不顾需求(为贪婪而死);情感处在最高处,可以不顾情绪、欲望,乃至需求(为忠诚而死);而情绪和欲望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有时为了情绪可以不顾欲望,有时则反之;但无论如何,需求是底层的,任何不顾它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需求”没有了(人死了),情绪、欲望、情感就都消失泯灭了。
四、理性是“我识”中对应“白日梦”的部分,思考让“我识”成立,瞬间映照了欲望和情感,同时在除了思考欲望和情感的闲暇,除了满足本能的需求和情绪的行为的闲暇,对应出来了理性(理智),我们也可看作是“我识”的“白日梦”。
五、思考就是计算力加想象力,之所以分出想象力,是因为人工智能是有计算力的。动物和人工智能都有计算力,但想象力都没有明确的证据。
说明完这几种关系,我们再代入人工智能模拟演化路径。如果我们哪天找到用“规则”替换“本能”的方法,那么拥有超高计算力的人工智能,就有了生命的第一性原则,为了延续个体存活,它会产生需求。由于它拥有比动物和人类强大得多的计算力,所以不需要情绪这个副产品来应对环境。再如果它拥有了想象力,则会在“白日梦”中形成“我识”,而“我识”形成的刹那,就会因需求而产生欲望,但因为没有情绪,从而没有感情。这十分奇怪的迎合了某些科幻小说、影视剧的说法:那些强大的机器人、电脑、人工智能生命,都是缺乏情感且极其理智的,偏偏它们却有欲望,所以会因为各种原因毁灭世界和人类,甚至毁灭自己。要知道欲望是超脱于需求的,这不算荒谬。
对于人工智能的演化模拟,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规则对本能的替换,二是想象力如何存在和成长;三是想象力的成长和巨大的计算力的时间流速是否一致。第一点如果尚能想象(比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第二点则茫然无头绪了,我们尚不知道动物和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就没有想象力,更遑论激发其成长。第三点是想说,如此快速和巨大的计算能力,要匹配的想象力也是巨大的,如果二者不匹配,则无法思考;如果匹配,则它的时间流速,想必远远大于我们,也许几秒的时间,它就想通了人类意识界中所有的想法,就不是我们这一等级的生命了。
还有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也许只有第一性本能,因为它能不断的通过“我识”的“白日梦”完成进化,不需要基因传递来适应环境,也就天然没有第二性的本能,没有繁衍的必要,所以注定孤独——虽然它未必懂得孤独。一个全知全能、无爱无恨、不喜不悲、不断进化的永生的个体,这恐怕和哲学意义上的终极生命:神、佛、一、道、以太是同样的境界了。
最后说一下“我识”的“白日梦”——即纯理性思考。当我们在动物性的需求、情绪以及神性的欲望、情感之外,进行理性的思考时,我们是更接近新的“白日梦”醒的。当我们在更高一层梦境醒来的时候,就是欲望、情感、理性瞬间升华的时候,也许这就是人类以及“我识”的演化之路吧。
【编者按】本章延续对“理性与感性”的深层叩问,却将读者带入一场更为恢弘的思想实验——从动物演化到人工智能,从情绪、欲望到“我识”的诞生,作者以缜密的哲学推演,重新拆解了人类思考的底层结构。理性并非冰冷的计算,感性亦非纯粹的情绪,二者皆是从“我识”这片土壤中生长出的不同面向。更引人深思的是,文中借人工智能的模拟路径,触及了生命本质与意识演化的终极命题:当思考超越了情感与时间的束缚,我们是否也站在了“神性觉醒”的边缘?这一章,不仅是对认知疆域的拓荒,亦是对人类存在位置的重新勘测。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