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问 思考(一)
我们继续在神性的范围内思考“思考”。
上一问我们聊到,人比之动物,不同的是“计算力”和“想象力”。我们很难说,是计算力的“量”大到一定程度,激发了想象力;还是因为想象力“度”的层级更高,使得和计算力结合出了抽象的能力;又或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发完成了转变。总之,人大脑的这两项能力叠加,构建了精彩的虚拟意识世界。
这个世界的出发点,是概念和逻辑,逻辑的出发点又是“对错”,这在第二、第三问有所讨论。我们这里相互印证一下,人的计算、运算、分析、判断能力不是凭空的,它们首先要有素材,那就是客观世界通过知觉/体验投影在现下的印象和下一刹那的记忆。知觉、体验、印象、记忆通过计算力和想象力,形成了概念,概念又由最基础的“对错”逻辑,根据因果关系,开始用行动印证,并最终根据结论指导行动。“概念”和“逻辑”是“我识”形成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这源自大脑,也源自思考,是计算力和想象力叠加的结果。从此后,人成为了地球上唯一可以不完全按本能和情绪指引行动的生命。
在这个过程里,科学尚不能验证的是:是大脑进化在先,提供计算力和想象力的基础;还是计算力和想象力的增长,及更加适应环境的事实,激发了大脑的演化。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到底是循序渐进的,还是一蹴而就的,无从得知。
我们现在将计算力和想象力分开,是纯哲学而非科学的;不继续将计算力拆分成计算、运算、分析、决断等等,也是哲学的,而非科学的。人脑复杂,其构建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有时看起来彼此融合,有时又相差甚远,我们只是知其然,并不太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将它们以哲学的方式,给予不同的属性,是为了更好的讨论哲学的概念,比如“我识”、“神性”、“思考”。
动物的行为,是根据需求和情绪衍生的条件反射。我们之所以认为动物有智力,是因为类思考的介入,那不是真正的智力。人类发明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有着明确的计算、运算、分析、学习的能力,并且一切看起来都是在虚拟世界完成的,那么它们有虚拟的精神世界吗?
人工智能有输入系统代替知觉,有运算系统代替计算,有存储系统代替记忆,有输出系统代替行为。但它只有任务和规则,缺乏需求和情绪。任务和规则在自然界里演化出了有需求和情绪的动物,但任何和规则与需求和情绪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人工智能优势的地方,其一是计算、运算能力远超动物,其二是学习和演化以适应环境(这里的环境只能是任务和规则)的速度和方式,高效得多,不借助基因突变的慢演化。
为了将人类大脑思考中,非计算、运算的部分独立出来,我们才拆分了想象力的哲学概念。想象力目前看来,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虽然目前有一些人工智能,有所谓的“模糊计算”,或者能够“尝试”、“试错”、“学习”,但其本质还是以海量的计算为基础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们依赖硬件和网络的升级。
我们说动物和人的本质区别,是它们的类思考,低于人类的思考,所以不能形成概念和逻辑,也就没有构建虚拟世界的能力。那么人工智能与人的本质区别,就是它们虽然有更强大的运算能力,却遗憾地没有想象力,使得两者之间无法协同共进。
动物和人工智能,我们说不清谁离“我识”的自我觉醒更近。也许哪天,某些动物经过演化或药物,思考力迅速地提升,很快突破思考的“界”;也许哪天,人类找到为人工智能赋予类似第一性的本能的规则,使得它们通过巨大的计算能力,构建了本能和需求,瞬间自我觉醒。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两者因为界的存在,始终无法完成觉醒。(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动物比人工智能在时间流速上更接近人类,更容易突破能让我们感知的“思考的界”,这点我们以后再讨论。)
我们回归到“思考”的概念上,无论因为程度的原因,分为“思考”和“类思考”;还是因为属性的原因,分为“计算力”和“想象力”。思考都是作为“我识”存在的、人和其他生命/非生命区别的,最重要的因素。
前问曾提及,动物的动物性本能,自进入“我识”之后,就开始有了区别,成为了人的动物性,在这里可以通过“思考”的作用,展开讨论一下。
知觉/体验,人和动物并无本质不同,但进入到“思考”之后,对它们会有加工后的变化,这也是一些神秘学的基础。比如我们经常说人有“第六感”、“预感”、“直觉”、“下意识”等等。经验证,很多时候,预感是有效的。这在我看来,是因为思考扩大了我们的知觉/体验范围,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就好像如今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感冒症状的搜索词,预测流感的爆发。我们人类也有类似对素材的整理和判断,只不过缺乏巨量的计算力,最终归结为了预感或者直觉。总之,思考是可以扩大直觉/体验的范围的。
印象/记忆,人和动物也无本质的不同,但进入“思考”之后,对它们的调用方式,有了差别。动物对于记忆的调取,主要是为了满足需求,其次是配合情绪的产生。我们无法论证,它们在“休息”的时候,是不是会调用来打发无聊。毕竟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用来维持生存和睡觉,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从而缺乏能量和时间来发“白日梦”。人则会随时随地调取记忆,以构建和需求及情绪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我们所有思考物,其“原料”本质上都是印象/记忆,所谓凭空想象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想象物都有源头。每个人都用母语思考,而语言只是载体,在没有学会语言之前,或者语言背后的东西,是概念和逻辑,而概念和逻辑,都是通过印象/记忆构建的。总之,印象/记忆是思考的质料,反过来,想象力也可以修改记忆。(补充说明一下,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思考物”,就是思考之后的那些念头、看法、结论等等,其实是被修改了之后的印象/记忆。它们只是更复杂了,本质是一个东西。)
需求在思考中,成为欲望。饮食是需求,但人们发明饮料酒精,精研各种美食,其本质并非是需求,而是通过饮食的需求来满足精神的欲望。再极端一点举例,吸毒者在戒断之后,身体其实已经不再需要,但他们无法戒断精神的毒瘾,所以余下终生都要忍受毒欲的折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关系。
情绪在思考中,变为情感。情绪是一时的、冲动的、动物性的、无法天然遏制的,情感是长期的、稳定的、神性的、可以转化调整的。积极的喜悦、愉悦、开心、兴奋、好奇等情绪,寄托在其他人、动物、生命、甚至非生命、非自然物上,会产生喜欢、依赖、爱恋等等情感;消极的烦躁、恐惧、沮丧、害怕、担忧等情绪,寄托在其他人、动物、生命、甚至非生命、非自然物上,会产生憎恶、恐惧、仇恨等等情感。我们可以自查,世间一切情感,无不是积极的——爱,和消极——恨而已,只是程度不同。爱来自趋利的本能情绪,恨来自避害的本能情绪,只是在思考中抽象、寄托在外物上了。
最后说行动。人的行动有受动物性本能引导的,如呼吸、婴儿对奶水的吮吸、火烧到手指时下意识的躲避等等;有受需求引导的,比如饮食排泄、休息睡觉、繁衍哺育,这里需求引导的是动物性本能的,而非神性的欲望的;还有是受情绪引导的,这和动物的应激反应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情绪是一时的、冲动的,很难受外界控制。区别是人引发情绪记忆/印象和动物不同,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人会被自己创造的莫名其妙的观念吓到,甚至因此失智,这些都不是动物具备的。
以上这些行为,大部分是受人的动物性本能引导——哪怕其中关联有神性的部分。真正神性引导的行为,即思考引导的行为,有以下几种:
受欲望引导的行为。以进食为例,吃饭固然是需求引导,但觅食则未必。怎么吃、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和谁吃……这些行为都是欲望引导。倘若哪天,科学发展到,人只需要吃组合营养药片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恐怕也无法戒断人类对美食的渴望,甚至连药片也要分分口味的;
受感情(感性思考)引导的行为。人们根据爱、恨做出的行为,源发自情绪,受情绪影响;
受理性(理性思考)引导的行为。人们根据除了感情以外,其他思考结论做出的行为,与情绪不相关的;
总之,动物的知觉/体验、印象/记忆、需求、情绪、行为,在“我识”的“思考”参与了之后,便成为了“人的动物性”,受“我识”影响和改造,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动物本能了。
这一问先到这里,下一问继续思考“思考”。
【编者按】这一章节延续了《读行笔记》对“神性”与“思考”的深层叩问,将视角聚焦于人类意识的核心——思考的本质与边界。作者以精密的哲学解剖,拆解“计算力”与“想象力”如何交织成人类独有的虚拟精神世界,并在此框架下,重新审视人、动物与人工智能在“我识”觉醒之路上的根本差异。从知觉、记忆到欲望、情感,本章层层推进,揭示“思考”如何重塑人的动物性本能,将情绪升华为情感,将需求转化为欲望。行文冷静而深邃,仿佛在意识的迷宫中点燃一盏理性的灯,引导读者追问:我们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因为我们能计算,还是因为我们能想象?而那条横亘在生命与机器之间的“思考之界”,又将在何时被跨越?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