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八问 情绪(二)

作者: 安之 点击:121 发表:2025-10-24 09:35:23 闪星:3

  这一问我们继续在神性的边缘寻找和讨论。

  情绪根据“趋利”、“避害”的本能行动,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我们一一来看。

  动物基于第一性个体延续的本能,衍生的基本需求是饮食、睡觉、肢体完整,这些基本需求同时引发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情绪是基于印象/记忆的快速反应机制,而非身体或大脑的知觉和体验。比如“饥饿感”和“饱腹感”、“满足感”,都是知觉和体验,对饥饿感的印象和记忆,会让动物产生“紧迫感”。“紧迫感”便是情绪,它会让动物时刻处在觅食之中,避免饥饿时来不及找到食物;与之相反的,对饮水、进食之后的满足感的印象和记忆,会让动物在见到水和食物时,产生“兴奋感”,这也是情绪。它会让动物在遇到疑似的水源和食物时,快速行动,提升觅食的效率和扩大觅食的可能性。

  拆解一下,动物如果没有情绪,其需求引导行动的生存逻辑依旧存在,渴了仍会寻水,饿了仍会觅食,但效率将会降低。没有情绪引导的饮水,是首先感受到渴,其次根据印象/记忆和因果正好寻找到水,再其次得明确识得水(因为每一次寻找到的水源可能不尽相同,有湖泊、小溪、水潭之类),最后是在渴死之前喝到水。而有情绪的介入之后,在未渴之前,它就会因为紧迫感而寻找水,在未识得水之前,就因为兴奋感而尝试水,这样效率是明显提升的。

  我们说紧迫感是消极情绪,因为它是为了远离饥饿干渴的,是避害的;说兴奋感是积极情绪,因为它是为了接近水源食物,满足需求,是趋利的。消极和积极并没有好坏之分,是伴生的关系,并且在更高层级的情绪和行动上,是融合统一的。

  动物知觉和体验到痛苦感的时候,有了痛苦的印象/记忆,从而在遇到疑似的危险时候,产生畏惧的情绪,这是消极的情绪;在没有危险的印象/记忆,或者在安全的印象/记忆时,产生安全的情绪,从而放松下来,不时刻处在逃命中,才能正常活动生存,这是积极的情绪。消极的畏惧情绪和积极的安全情绪,融合成了“避害”的更高一层的消极情绪。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高一层、低一层,在哲学逻辑的本质上,其实并无高下之分,甚至不分彼此,只是由概念和定义描摹的大概的像而已,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核心意思和状态,并非需要将各种情绪剥离开。其本质是在“趋利”时的满足的、愉悦的、好奇的、安全的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和“避害”时担心的、害怕的、恐惧的、谨慎的等消极的情绪状态。

  根据知觉/体验的强度不同,产生的情绪强度也不同。比如,饥饿感是缓慢而长期的,是慢慢积累的,满足的机会也多;而痛感则是快速的,强烈的,如若不快速反应,则很可能快速失去生命。所以理论上,动物对危险的恐惧感,要强于对食物的紧迫感。草原上没有天敌的大型食草动物,比如成年大象,看起来没有恐惧感,好像对觅食的情绪是占上风的。可那只是表象而已,倘若大象真的遇到令它恐惧的事物,比如火,一旦经历过火的炙烧,对火恐惧情绪的反应强度便远超觅食情绪了。

  这里要说,动物的行为,原则上是同需求以及情绪统一的。但因为需求和情绪相互影响,所以也会呈现在行为上的冲突。如果兔子没有情绪机制,可能要么不敢出洞一步被饿死,要么傻乎乎地乱跑,很容易被捕猎者吃掉。有了情绪机制之后,它会小心地探索,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觅食的面积、觅食的种类。我们在它的洞口放一只假狐狸,它的恐惧占上风,会根据情绪的指引躲避不出。饿了几天之后,饥饿感和对食物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它的觅食情绪,并且开始试探假狐狸的能力,不断刷新印象/记忆,从而克服恐惧感,再次走出洞来。

  比兔子低级的动物也许需求多于情绪,比兔子高级的动物也许情绪多于需求,或者说无论高级还是低级,需求和情绪分得没那么清楚,这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是依照本能行动,并非有什么其他的东西。

  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他笔下衍生的很多故事,探讨的都是行为和规则之间哲学问题。其中有一则故事:月球上的采矿机器人,接受了人类一条轻描淡写的指令——采集某某矿石。但这种矿石含有损伤机器人的放射物质,违背机器人保护自己的原则。而人类指令虽然是第二原则,可偏偏发布的人轻描淡写,没有明确的说明必要时机器人可以损伤自己。并且,在损伤较大的情况下,机器人很可能在完成任务之前就损毁了,这也违反第二定律。于是这台机器人就在矿区外圈周而复始地绕圈,维持在“完成任务”与“保护自己”的“界”上。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是:发布命令的人类发现问题,打开自己的生命维护措施,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触发了机器人的“第一原则”,救他离开了之前的“界”。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揭示了简单规则可以形成复杂的世界,以及衍生各种行为

  话题回到情绪,我们根据第一性的个体延续本能原则,可以找到“趋利”时的满足、愉悦、好奇、安全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和“避害”时担心、害怕、恐惧、谨慎等消极的情绪状态。那么第二性的繁衍本能,能够衍生出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有哪些呢?

  第二性的核心是关系: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共生关系;群体内的亲缘关系和朋友关系;不同种群、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领袖和成员之间的统治关系;以及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从属关系等等。关系之间衍生的情绪,有些和第一性重叠,比如积极的愉悦、开心、好奇等,或对于危险的恐惧、害怕、担忧之类。

  也有一些是不同的,例如基于社交的孤独感。当有群体属性的动物个体,远离群体时,便会产生这种情绪,它脱胎于对安全的恐惧,但并不完全等同。如果说孤独感尚有混淆,愤怒感则更清晰一些,动物即便在危险中,也无法产成愤怒,只能在同其他个体的竞争中,才能产生类似的情绪,以便更好的提升竞争效率,扩大繁衍的可能性。除此外,积极的情绪在亲子和血缘关系中,有爱慕、亲近、依赖的情绪,和第一性的开心、满足、兴奋感类似,但也不完全等同。

  无论从第一性还是第二性出发,我们得出一系列积极、消极的情绪,他们大概是:

  一、积极的:喜悦、愉悦、开心、兴奋、好奇等等

  二、消极的:烦躁、恐惧、沮丧、害怕、担忧等等

  这些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彼此杂糅、伴生共生的,有些由此及彼、有些由彼及此。有些程度不同,但核心本质是一致的。

  稍显特别的,是积极的“爱慕”和消极的“愤怒”,这一对儿是基于社交关系的第二性,条件相对苛刻,只出现在有很强“类思考”能力的群居生活动物中。

  总之,情绪踩在了动物性的界这边,再进一步就跨过神性的边缘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从麦秸垛的烟火气陡然跃入哲学深潭,本章以精密的逻辑解剖"情绪"的生物学本质。作者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困局与兔子觅食的恐惧并置,让冰冷的定律与温热的生命体验相互映照——原来那些驱使童年闯祸的兴奋与恐惧,早已写在物种进化的基因密码里。当"趋利避害"的本能透过情绪棱镜折射出万千行为,我们既看见草原象对火焰的战栗,也听见月球机器人永恒的徘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爱慕"与"愤怒"的定位:这两种需要复杂社会结构承载的情绪,正是指向人类神性彼岸的航标。在理性分析与文学意象的交织中,生命如何从生存本能走向情感宇宙的壮阔图景已悄然展开。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