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七问 欲望(二)

作者: 安之 点击:119 发表:2025-10-15 16:50:59 闪星:3

  虽然动物没有“我识”,但不妨碍它们是按世界的规则和逻辑生存的。它们借助规则饮水,通过知觉感觉到干渴,通过类思考的能力理解“喝水”和“解渴”之间的因果逻辑,然后通过伴生的行动能力寻找水源,从而完成自我需求的满足。

  这一系列行为,源自第一性延续个体生命的原则,我们统统放进动物的动物性,视为本能。其积极行动是“趋利”,消极行动是“避害”。类似呼吸、饮水、觅食、逃生、搏斗等,是源自第一性的基本行为;类似交配、哺育,则是源自第二性的基本行为。

  所谓“欲望”,就是“想要和希望”,按其广义的概念范围看,动物的“知觉-满足”机制,就是一种欲望的体现。不过我更愿意称其为“需求”或“需要”,因为它缺乏思考之后的主动性。动物的本能需求更像是被动的,而非主动选择的,它们被需求推动而走。因渴而饮水,因饥而觅食,因痛而逃生,都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身体需为需求,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身体对动物来说也是一种“外部环境”,为适应而适应。

  人的欲望,虽也来源于人的动物性,与本能趋同,但因为有“我识”的参与,在进入我识的那一刹那,就开始不同。

  人也借助规则饮水,通过知觉感觉到干渴,截止到这个层面,与动物相同,但接下来进入“我识”之后,通过思考而并非类思考的能力,理解“喝水”和“解渴”之间的因果逻辑,真正的了解喝水和解渴之间的关系,主动选择了喝水的行为,或者忍着不喝的行为。这样看来,人和动物二者,在知觉上相同,在需求阶段分歧,而在行为上可以印证这种分歧。

  动物的需求和行动是一致的,根据第一性、第二性的本能行动。某些动物据说可以把自己撑死,但大多是食物或者病菌之类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动结束个体生命,也不能说明对食物的需求优先个体存续;还有一些动物据说会集体自杀,但没有例证说明它们是主动选择的(为了自杀而自杀),不能说是违背个体存续的本能。

  动物也有克制需求的行为的时候,比如有些狗经过训练,会拒绝主人以外的人喂食,甚至因此绝食而死。这时它的行为违背了需求,但并没有违背动物的动物性,也就是动物的本能,它遵循的是情绪。在第十四问里,我们已经讨论过,情绪是动物应对自然环境的快速反应机制,是动物的动物性的,是本能衍生的。它也由知觉和体验而生,经过了印象/记忆的半加工,形成了身体的反应和行动。动物经过这个反应机制,可以放大需求,因喜悦和恐惧,从而强行遵从趋利、避害的动作,造成了个体死亡的结果。这仍然从本质上,是遵从需求的,或者说通过情绪,完成了对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狗对主人信赖或恐惧的程度,大于对食物的需求,或饥饿的身体反应,它们遵从了更高的、更强烈的需求。因此造成了死亡的后果,但狗并不知情。

  下面我们讨论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区别。前问曾述,人类也有动物的动物性,和基本的动物反应。例如婴儿的吮吸和啼哭,都是不可遏制的本能,婴儿在“我识”出现之前,就是动物的;再比如人们的呼吸,几乎是在“我识”之外的,是身体机能的,人不能仅凭憋气就让自己窒息,这是无法遏制的身体本能。这些基于“动物性的动物性”的,我们可以界定是人的需求,而非欲望。

  需求通过知觉和体验,成立了印象/记忆那一刻,进入大脑系统进行半加工/加工后,动物要么转化为行动,要么转化为情绪,情绪再引导行动,都是本能的延续。而人除了转化为行动和情绪外,还因为“我识”的介入,会产生既非行动又非情绪的东西,按人性中神性原则发展和行动。

  当饥饿中的人或动物遇到食物,因为趋利的需求转化为行动,会下意识地咀嚼吞咽,无论需求还是行动,都是一致的,是动物的动物性的。而再次面对食物时,人和动物也都会因既往的印象/记忆,下意识的产生欢愉的情绪,这里人和动物也几乎是一致的。然后动物会按照情绪的指引,直接进食,哪怕没那么饿。而人则会在情绪之后,由“我识”加工,产生了神性的原则的后果。其中情绪转为了情感,比如因提供食物而产生的感激之情,例如韩信惦念的“一饭之恩”,从而“千金谢漂母”。

  除了转化为情绪外,需求经过判断和思考,产生了吃或不吃、现在吃还是一会儿吃、吃这个还是吃那个的行为。“有点饿了,算了,写完这一章再说”,一个念头过去,需求还在,却也不在念头里了。我们可以称这为思考、理性,又或者别的什么概念,但总之是在神性里的,而非动物的动物性。

  还有一些需求在进入经过神性的加工之后,产生了源发自需求却高于需求的欲念,这就是欲望了。动物进食都是因为需求,而人对食物的欲念,却大多来自想象,是来自人的神性部分。我们会想象食物的形状、颜色、味道,想象蛋糕的香甜、饼干的酥脆、烤肉的美味,因此想要进食,只不过这种想象在饥饿时更容易出现罢了。这既不是情绪的,也不是需求的,甚至不是理性的,只归结为欲望。

  隔离需求和欲望的,是“我识”的神性加工。本质上看,需求更加接近肉体的、本能的,而欲望则是精神的、神性的。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他并没有说呼吸是欲望,因为呼吸更接近需求,不受“我识”控制,所以很难成为欲望。倘若像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忆》,大家的呼吸都要靠购买得到,人们日思夜想的是如何得到自由呼吸的权利,那么恐怕孔子就会说,呼吸同样是一种欲望了。同样,饮食男女,说的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本能,但他却不说是动物之欲,或者人和动物同欲,而说这是人之欲,不过是“大欲”。我不知道孔子是不是和我一个想法,我认为在饮食男女上,动物是需求,而人则更多的是由需求进入“我识”之后而衍生的神性的欲望。

  动物和人皆有情绪,“我识”在此基础上长出了情感;动物和人皆需求,“我识”在此基础上长出了欲望。情感会因为情绪激发,但不是情绪;欲望以需求为基础,并且在需求愈旺盛时欲望愈彰显,但不是需求。就像麦粒可以长成麦苗,甚至终将结出更多麦粒,但麦粒不是麦苗。

  情绪和情感,需求和欲望之间,都有界的存在,这道界不仅仅在动物和人之间,也在人自己身上。很难界定人的饥饿是需求还是欲望,只能向“我识”中去寻找,抑或在行为中印证。

  现下我们回头看中间一段绝食的问题:狗绝食而死,因情绪大于需求,造成违反第一性本能的后果,它不知道自己会死;周亚夫为守气节绝食而死,他是明知要死而死,遵循的既不是需求,也不是情绪,甚至不是欲望,而是另外精神追求的神性的东西,这是动物不具备的。

  也有人说,狗是因为爱而绝食,那是一种情感。我会从两个角度看待:

  一、倘若狗明知绝食会死而绝食,那它是有“我识”的,狗便是因爱而绝食——我没办法证对或证错。但这并不影响思考和讨论:狗如果有“我识”,则狗同我一样,是有哲学思考的物种,狗就不是“动物”,它有爱,便有爱。

  二、倘若情感是情绪的简单延续,我们对爱、气节、道德的神性推崇,只是情绪的一种衍生,人因为惧怕这种情绪造成了绝食而死的后果,这和狗因本能情绪而死没有本质区别。那人就没有神性和情感,“我识”便只是情绪的放大器而已。狗固然没有为爱而死,人同样也不是为爱而死——这一点我也不能证对或证错。但我相信:“我识”的存在,是让需求和欲望、情绪和情感之间,有了差异的,这是我的看法,也会在后问中思考和讨论。

  所以说,狗可以是人,人可以是狗;但在哲学讨论里,我们当狗是狗,当人是人,便好了。哪怕人没有神性,只是动物性的延伸,也并不妨碍我们对神性的哲学讨论:也许当真有神,具备我们可能不具有的那些性状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本章延续对“欲望”的深刻叩问,将动物的本能需求与人类被“我识”照亮的欲望置于哲学显微镜下。作者以“饮水”为支点,撬动人与动物在知觉、需求与行动间的本质差异——动物受困于本能的因果链,而人类因“我识”的介入,使需求在神性思考中淬炼为欲望,甚至升华为超越生存的精神追求。文中以绝食的狗与守节的周亚夫作残酷对照,追问情感与情绪、需求与欲望之间那道微光闪烁的界限。最终抛出一个震撼的辩证:倘若“我识”只是情绪的幻象,人类是否仍能坚守对神性的信仰?这场思辨如刀锋划过存在本质,令人不禁凝视自身灵魂中动物性与神性交织的暗涌。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