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六问 欲望(一)

作者: 安之 点击:139 发表:2025-10-15 16:47:05 闪星:3

   我们从第一问走到现在,铺垫和拆解了诸多概念,此刻可以开始讨论关于满足的问题。幸福是基于满足,就是“充满而足够”,而这被充满而足够的框架,就是欲望。

  在万物基础的“物性”中——或者说非生命的客观物——是不具备欲望的。石头放在那里,没有延续的欲望,没有移动的欲望,没有繁衍的欲望。呵护它不会让它满意,摧毁它不会让它痛苦。它们无所谓被满足,也无所谓幸福。它们只有外部宏观世界下、以及内部微观世界下的“规则”。规则是不被它们自身转移的,是外部环境(无论宏观还是微观)自带的。当它被引力牵引飞向地球时,固然不是自己的意愿;内部几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也并非它们有心。

  有一种说法是,石头也是有意愿的,只不过在“我识”感知之外。它们会通过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它们的目的,完成它们的“因果”。它们会召唤风消磨自身,或者影响人类移动它们,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这种说法并不影响我们的讨论,首先如果在“我识”外的,无法感知,等同于不存在;其次如果它们有意愿和欲望,且能被满足,即可归入生命的范畴,又或者排除出“客观物”的范畴。我们可以说“客观物”为零,这并不影响“客观物”、“非生命”、“死物”、“物性”的概念。

  我们在第九问“本能”一问里,说到有第一性和第二性本能的,便是生命。同时还讨论了,生命为了存续进行的能量交换,那是一种动态的延续。这里延伸并细化一下,非生命的也有能量交换,石头被太阳照射会发烫,太阳落山会变凉,但那是基于规则的,并非生命意愿的。或者说,这种能量交换不是基于“个体”的。

  石头被砸碎成“小块儿”,没有了原来那块石头,但“小块儿”仍然是石头;石头组成岩石,没有了原来那块石头,但那块本来石头的性状也没有改变,该导热依然导热。

  而描述生命的能量交换是基于某个个体的,个体不存在,就是消亡。

  类似石头、空气和水都是死物,当空气被放置在真空盒子、水被放置在空杯子里时,会迅速填充。这是规则决定的,无论是空气和水占领了空间,还是“无”的空间占领了空气和水,都只是规则的解读和理解,不存在本能,更不存在欲望。

  在长时间的小概率事件叠加下,原始生命和简单生命在随机的碰撞中产生。其中那些没有延续本能且无法适应环境的,迅速湮灭,回归无生命;而有延续的本能并适应了环境的,存活了下来。它们无意中适应和利用了规则,维持了个体的生存,站在了生命和非生命的“界”上。它们具有本能,是一种必然,不是有意愿的选择。因为本能,生命开始能够顺着规则进行有限的选择,选择趋利和避害,这种选择由规则无意延续而来,是一种幸运,是规则的延续。所以原始生命、简单生命在这种选择上,是概率的、规则的、惯性的,而非有意愿的自主选择。

  生命愈发的复杂,原始、简单生命经过小概率的碰撞、演化、突变,形成了复杂一些的生命,比如植物。它们的个体可以进行更复杂和多样的能量交换,“意愿”和“选择”也越来越强。刚出土的豆角、黄瓜的秧苗,出土之后便会“寻找”竖竿盘绕。其中,细胞分裂从而使秧苗变长,是其细胞的规则;想要发育、繁衍,是它的生命本能;善于“寻找”的植株品种,得以延续基因,大概率渐变、小概率的突变,这是适应环境的演化。这些规则、本能、演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趋利”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外界的、环境的,也是个体的。我们可以说,是这种选择让个体生命得以保存,植物得以繁衍进化,同时也强化了这种“选择”的能力。

  但我不能说这种选择就是“欲望”。秧苗看似“寻找”的触手,实际上是规则、概率在长时间上基于本能演进出来的能力,它们的“选择”不是自主的,是因为适应环境无意出现的。这一系列所谓“寻找”、“趋利、”“避害”、“选择”的概念,都是人赋予的,它们自己本身并无意愿。倘若这世间所有竖竿,全部都具有烧死秧苗的高温,那竖竿瞬间就从“利”到“弊”,应由“趋”到“避”。可它们仍然会义无反顾地扑将上去,尽数丧生。如若运气不错,刚好有小概率的变异品种,离竖竿远远的,得以延续和繁衍,从此“利弊”倒转,便会因本能产生了新的能力。

  竖竿对于秧苗便是“环境”,一夜之间变得火烫,这是外部环境的“突变”,对于已经习惯于渐变的生命本能来说,是致命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像植物这样的生命,仍然是被动的,无所谓选择的,只是概率上适应了环境而已。

  再举一个例子,植物靠水而活,其根系的生物性就是吸取水分,然后输送到全身。这是因为外部环境长期存在了大量的、可靠的水,这个外部环境是稳定的、渐变的,所以生命由水而生,自然依水而活。倘若这世间的水,突然变成毒水,“利弊”倒转,植物便要因此灭绝了。

  具有基础“物性”的“死物”没有欲望,具有基础“生物性”的原始生命和植物没欲望,那么具有“动物性”的动物是否有欲望呢?

  复杂一些的哺乳动物,如猫狗牛羊、鸟兽猴猿,受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引导,皆有呼吸、饮食、睡觉、交配、繁衍的本能,它们和植物最大的区别是行动的能力和类思考的能力。

  行动是演化的产物,它提升了生命适应环境的能力。森林大火之中,植物无所遁避,无非一烧了事,而鸟兽却能四散逃命。这说明有越好的行动能力,越可以适应突变的环境。但同时,行动能力也带来了不适应环境的危险。我们可以推演,如果某种动物像植物一样,没所谓好坏,没所谓疼痛,没所谓选择,一会儿撞到树上,一会儿掉进水里,一会摔落悬崖,恐怕早早销声匿迹,断绝在演化的路上。所以行动能力必然伴生了个体的选择能力,或者说,只有生命有了自主选择的能力,才能逐渐地演化出行动能力。

  这种自主选择能力,在根本上还是“趋利”和“避害”的本能,它们是靠“感觉”系统完成的。植物根系的吸水,借助细胞规则,靠演化的概率和繁衍的保留完成;动物因为行动能力被释放,如果无序的、地乱跑,恐怕很快缺水而死。于是动物的感觉系统里,多了“渴”的感觉,和喝水之后“解渴”的舒适感。正是这两种感觉前后夹攻,才有动物的选择。“避害”是躲避渴的感觉,“趋利”是趋向满足的舒适感。

  我们不能肯定,植物一定没有感觉系统——有些研究据说测到植物也有各种好、恶、悲、喜的反应,还有说音乐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向日葵的向阳而生,到底是本能使然?还是感受到了太阳照射的“舒适”?我们不得而知。之所以我们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系统,皆因它们行动力不足,以及我们和植物彼此感觉系统差异太大,我们无法感知。

  而动物,则让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行动,体查到了它们的“感知”。

  感觉系统和行动能力中间,还需要有关联,这个关联就是类思考的能力。即便动物有“渴”和“解渴”的感觉,但并不知道这与水有什么关系,也没办法联系到行动上。没有类思考的动物,只会在“渴”时傻傻等待,撞大运遇到老天下雨,或者误打误撞的走到水边。而有了类思考,它们便能在喝过一次水后,有了印象,从而留下记忆,在下一次“渴”时,调动印象和记忆,通过简单加工“因果”的关系,迫使自己做出选择,“趋利”而去寻水来喝,进而形成“经验”,不再远离水源。

  这一系列的能力,首先遵守“物性”的规则——比如前文所述的“水在空间内要填满”;其次在概率之下演进为“生物性”的本能——比如根系吸水以延续生长;进而在动物演进出行动能力的时候,伴生感觉,通过类思考连接,成为了个体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比如去寻水解渴。

  但,我们仍只能称这种能力为动物的本能,或者动物的动物性,不能称为欲望。只有人因为有“我识”,印象/记忆,进入“我识”的那一刹那,就成为了人的动物性,才能称为欲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本章以严谨的哲学笔触,完成了一场从无机物到人类意识的欲望溯源。当石头在规则中沉默,植物在概率中缠绕,动物在感觉中奔走,作者用“秧苗寻竿”与“动物解渴”的精妙譬喻,层层剖开本能与欲望之间那道微妙的界碑——唯有当“我识”之光点亮原始冲动,记忆与印象在因果链条中苏醒,欲望才真正从生物性的土壤中破茧而出。这不仅是对幸福本质的追索,更是一次对人类意识王国的虔诚叩门。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