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四问 情绪(一)

作者: 安之 点击:127 发表:2025-10-11 13:02:21 闪星:3

  这一问我们从本能往“我识”延伸,触摸人和其他生命在“我识”上的“界”。

  对于人来说,人的本能和“人的动物性”紧密相连,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完全重合的。和最初的“我识”离得最近的生命有三种:“我识”未开的原始人、高智能的哺乳动物、以及“我识”将开的孩童。其中第一者完全是想象的,无法观察也无从考证。第二者只能外部观察,不能感知。只有孩童,每个人都有童年经验,却可惜记忆模糊不清。

  婴儿初生便会啼哭,凑近乳房就会吮吸。他们的感知和行动,完全遵循本能,是动物的动物性。他不知道自己吮吸是源于“饥饿”,啼哭是因为肺部“不适”。只有他逐渐产生“我识”成为人之后,才能调用概念,在心里描述“饥饿”和“不适”。婴儿和成人都会有饥饿的感觉,但婴儿是本能的,成人是本能映照在“我识”之下的“动物性”的。

  本能的感知,在被大脑理解的那一刹那,成为了人的动物性。感知经过半加工,成为印象和记忆,对于动物来说,仍然是本能,只有在“我识”之下,才是人的动物性。狗看到饭盆就流口水,哪怕里面并没有吃的;草原上的狮子饿了就去捕猎,吃饱就躺着晒太阳;实验室里的猩猩,按照电脑屏幕上形状闪亮的顺序点击,点对了就有吃的,错误就没有。这些无论解释为条件反射、本能、印象、记忆、习惯,都是对的,都是本能的延伸。以其指引的“指令”动作,借助躯体进行的觅食行为,也是本能的,动物的动物性。(见《人性》之问)

  人的印象和回忆,是动物性的,他们借助概念进入了“我识”。中国成语“望梅止渴”,说的就是人对梅子的印象和回忆,引发了身体的反应。我为了减肥,曾经过午不食,持续了两个多月,身体已经不再需要晚饭。但每当傍晚经过烧烤摊时,香气都会让我倍感诱惑。这些就是由感知引发的印象和回忆,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物性。

  本能触发的概念,以及半加工后的印象和回忆,和由这些引导的指令,都是人的动物性。有大脑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动物性,它们组成了动物的全部行为模式,生存和繁衍,人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我识”的参与。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有我识的参与,人的动物性和动物的动物性(本能)也都大同小异,都会饿,饿了会觅食;会累,累了会睡觉;见到天敌会调动回忆,从而奔跑躲避,或直接回击;见到母亲会放松,见到子女会呵护。无论第一性还是第二性的本能,都是同样作用的。

  只有“我识”主导的“思考”,这个深加工的工具,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我们可以简单的等同:思考就是神性。

  之所以不直接说思考是神性,是因为思考的形式很多,某些动物也是有“类思考”的。比如谚语故事里的“朝三暮四”,说明猴子是会“计数”的,知道“多少”;猩猩和婴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除了认为对方是另外一个同类,也会绕到镜子背后去看(有些猫和狗也会如此),这是他们根据印象和回忆进行的“类思考”;计算机可以完成计算,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优化算法,所以这些计算式的“类思考”甚至不仅出现在动物身上。

  但是猴子只知道“多少”,却永远不知道“合计”的意义,所以分不清“上午给四个下午给三个”,和“上午给三个下午给四个”,其实是一样的;猩猩和婴儿也不明白,镜中就是“我”;智能计算机除了计算和存储,不具备任何生命性的思考,离“我识”的界更加遥远。

  所以思考不完全等同于神性,只是离得不太远;本能不完全等同于动物性,但也相差不多。类思考和真的思考(神性)的区别,在于是否过了我识的“界”;本能和(人的)动物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我识”参与。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用“本能”替代“人的动物性”,用“思考”代替“人的神性”。

  本能和思考之间(动物性和神性之间),存在着界,这个界也界限着“我识”。

  天哥几个月大时,我在北京工作,很少回家。妈经常指着墙上的照片对他说“这个是爸爸”。当我真的回家时,旁人喊“爸爸回来了”,他第一时间不是看我,而是扭过头去看墙上的照片。等他长到两岁,他第一次见活着的兔子,在没有任何人提醒之下就能认出,这是他幼儿图册上的“兔子”,说明他已经能够明白二维平面上“兔子”和实物“兔子”的区别与联系。这时候的他早已经能分清,爸爸首先是进屋的人,他会喊着“爸爸来了”,扑到我的怀里,而不再看向照片。他的“我识”已经深加工了印象和回忆,分清了抽象和现实,自“界内”来到“界外”了。

  接下来是我走入误区的一段思考,关于情绪。

  情绪是个比较特殊的东西,它是反映在大脑层面的本能反应。我们对加于肉体的本能反应,观察和感受都会比较清楚。比如饥饿的感受、吮吸和咀嚼、困了就睡觉、累了就休息、火灼烧到手会躲避,等等。无论是第一性还是第二性的本能,无论是观察动物还是感知自己,都比较明确和好理解。但对反应在大脑层面的,相对偏意识和精神的,我之前会直观的认为这是人独有的,所以会认为情绪是人的独有产物,从而归为神性。

  但实际上说不通的是,动物也会有情绪的反应,虽然那不如肉体本能观察的更直观。宠物狗看到它们的主人时,会雀跃地摇尾巴,你能明显的感知到“高兴”。这种情绪来源于它们对主人的印象和回忆,而不仅仅是因为饥饿;当主人长时间不在家时,即便狗狗有充足的食物,仍然会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流浪狗如果曾受到虐待,将会失去对人的信赖,要么沮丧的躲避、要么凶狠的攻击;训练有素的军犬和警犬,甚至会因为主人不能喂食而活活饿死。这些都表示,有大脑的动物,都会基于大脑的器质产生情绪。

  情绪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例如兴奋感和安全感;消极的例如恐惧感和孤独感。

  它们不限于本能的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野外环境里谨慎的小动物,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躲得远远的。它们一没有“概念”,二不会“抽象”,三不可能对所有的危险都有印象和回忆,这种躲避基于的就是恐惧的“情绪”。他们不是因为印象和回忆恐惧,而是因为恐惧的情绪,是基于生存的第一性的;宠物狗对主人的依赖,是把“主人”当作了同类,社交需求是基于繁衍的本能,是第二性的。

  我们可以看到,情绪是基于印象/回忆的,但比之更复杂、更有效率。看到老虎时的恐惧,对狮子、大象也同样有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被狮子吃掉,哪怕大象只是虚惊一场。情绪不是先于印象/回忆的,不然兔子是无法出洞觅食的,因为任何东西都会挑起它的恐惧感,完全不基于印象/回忆的情绪是有害的,也是不能存在的。

  所以情绪可以被视作印象/回忆的强化器,它可以让生命更快速的做出大概率为正确的反应,承担小概率的错误。它是本能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本能效果相同,并且也能一同进入“我识”。

  事实上,虽然情绪反应在大脑的层面,但其整体的表现不仅仅是大脑的。比如人看恐怖片,虽然明知道电影演的是假的,同样会有恐惧感,从而心跳加快、手心冷汗。这不仅说明恐惧感在印象和回忆之外,也说明它不仅仅是大脑的想象,也和其他身体器质相关。但它归根结底是反应在大脑层面的,没有印象/回忆的植物,就不存在情绪。这既是情绪的概念决定的,也是本质决定的。

  因为情绪基于印象和回忆,并且反应在大脑上,让它看起来十分的像一种思考,像“神性”。我们常说一个概念叫“感性思考”,就非常的像情绪。比如看到流浪狗的怜悯之心,看到田园生活时的向往之心,看到熊熊大火的恐惧之心,看到亲密爱人的爱慕之心。这些都很难分的清是情绪的,还是感性的,抑或是情感的。我在此也走了一些弯路,截至目前,我的认为是:源发的那种情绪的冲动,不可抑制的那部分,是动物性的;经过思考加工过的,可以抑制或发扬的,可以指引下一阶段行为的,是神性的。

  总结一下:

  情绪对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是一种本能,是基于感知/回忆之上的,但并非每次都参照相同的感知/回忆的,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无论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都能产生情绪。目前看,它只在有大脑的生命上有体现。

  情绪对人来说,属于动物性的,它能进入“我识”,并且看起来像“意识”中想象的产物。情绪和神性的“情感”,之间有着“界”,它事实存在,但很难区分。

  我思考情绪,是源于对情感的归因,情感不应该是人想象出来的,但没有“我识”的又不应概念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站在“我识”的“动物性”与“神性”界上的两种性状,情绪过“界”之后就是情感。这是接触“神性”的第一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一章节以“情绪”为切入点,继续深挖“我识”与本能之间的微妙边界。作者从婴儿的啼哭、动物的条件反射,逐步推演至人类独有的情感与思考,试图在“动物性”与“神性”之间,划出一道虽模糊却真实的“界”。情绪,作为大脑层面的本能反应,既非人所独有,也非全然原始——它游走于印象与回忆之间,成为“我识”觉醒前最接近神性的一步。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究竟是本能的回响,还是情感的雏形?作者以自身育儿观察与哲学思辨相印证,带领读者走入一场关于“人何以为人”的静默追问。情绪与情感,原来只隔着一道“我识”的门槛;而跨过它,我们才真正触碰到“神性”的边缘。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