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问 因果

作者: 安之 点击:169 发表:2025-09-28 15:37:49 闪星:3

  这一问我们讨论因果。

  佛家有“知见障”的说法,大意讲人只能感知和理解一小部分世界,永远有更大的无法感知和理解的世界。把“我识”比作一个盆子,世界是洞中的水。去洞中取水,洞中能取出来的,最多就是一盆水,至于洞中就一盆水还是有多余的水,我们不清楚、不了解,只能看到取出的盆中之水。柏拉图洞穴寓言也说,认知如在黑洞中点亮火堆,囚徒看到只是自己的影子,而不知道有洞外的世界。

  在“我识”感知到的这个世界里---我们取出的这盆水中---感知是动态连续的,这种动态连续就是哲学上的因果概念,也是推演的前提。

  因果的前提是连续,连续的前提是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因果。

  风吹帆船动,常规上的因果看,我们可以认为风是帆船动的因,又或者风力和浮力作用是帆船动的因,再或者微粒化——是空气分子、水分子、帆船的物质分子,为了保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的力是船动的因……但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微观物理到了科学观测的极限,从某种角度看是达到了“我识”的观测之外,所以有些人说那是“上帝之手”,或者说是宇宙的“规则”。上帝或规则都是形而上的,我们暂时不去管它,我要说的是这些所谓的因果其实是“原理”,而不是真正的因果。因果应该是那“在时间中的连续的状态”,而非发生它的原理或原因。

  在风吹船动的例子里,船动是在时间里的位置移动,假如时间是静止的或没有时间,船是不动的;把时间切割成一个个连续的点(佛家用语是刹那),船在一个个时间点上,是不连续的静止的;把点连成线,就形成了船的移动。就好像照片连在一起成为视频,视频又可以分成无数张照片。

  假设时间线可以分成无限多的点,每个点和它相邻的无限近的那个点之间的哲学关系,就是因果;或者说,假设时间可以分成若干无限小的线段,每个线段的那个连续关系,就是因果。(事实上,我认为无限大和无限小只是概念的、哲学的、假设的,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至少不存在于“我识”的世界,这个以后再深入讨论。)

  所以因果不是物理原理或者物质规则,而是事物连续性在时间上的表现。因为有了这种连续性,船动、风吹、力以及力的作用才存在,也正因为因果,物质世界才运转,“我识”才能建立概念和思考。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一块石头,上一刹存在,下一刹不存在;上一刹在此处,下一刹在彼处;上一刹是这个状态,下一刹是那个状态,是不连续的。那“我识”是不能产生理解的,这些不连续的状态也不能进入我识。再想象一下,这种不连续在时间上是无限小的,那么“我识”同样是感知不到的。我们能感知并能进入我识的情况只有两种:一种是必然连续的,有因果的;一种是虽然在无限小时是不连续的,但在可感知时是连续的,那么也是有因果的,至少是感知条件下有因果的。

  微观物理有个双缝干涉的实验,大致是说,光子在人和摄像机观察时是粒子,它们穿过孔洞,以随机的形式分布在幕布上;在不观察时,却呈现波的特性,形成干涉的波纹。这个实验的结论困扰了物理学家很长时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原理解释。在我看来,物理学寻找的始终还是“原理”,但在“因果”上看,我们可能在微观观测中,接近了“无限小”或者“无限小”的“界”,在“我识”外的世界中,即接近无限小的世界中,是有可能存在非因果的,只是我们无法感知而已。在双缝实验中,无论是观察时的粒子性,还是没观察时的波动性,都是“我识”可以感知的,都在因果中。

  关于“无限”和“界”的问题,放在以后,我们继续回到因果的问题。因果带来了物质世界的可感知,从而在合适时机让人建立了“我识”,同时也让“我识”感受到了物质世界可推演的特性。在“我识”中,船上一刹在此处,如果没有外力,下一刹它就仍在此处;如果下一刹在彼处,就一定和别的什么产生了关系。这种认定被反复验证是对的、连续的,“我识”于是产生了第一个逻辑关系,“对错”,打开了思考的大门。

  我们总结一下,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在“我识”能够感受的范围中,有着因果存在。由生物本能衍生出的“感知”,由于因果的存在,被催生出了概念;再由概念经过半加工,产生了连续的印象,并在时间的连续中,下一刹转变成了记忆;印象和记忆又在深加工的因果中,建立了对错的逻辑判断,再以对错为基点,循环利用感知+证据+推演的方式,建立了整个“我识”的思维世界。

  所以如果没有因果,概念就不存在;概念不存在,对错就不存在;概念和对错不存在,我识就不存在;我识不存在,即便有客观世界,也不会被感知和理解。

  反过来说,现在“我识”存在,那么“我识”所能感受到因果,即这个时间的连续性就必然存在,至少存在于“我识”所感受的这个世界里。只有在因果的世界里,推演才能存在,并且有意义。

  论证到这里,其实我的目的不在因果,而在于由因果衍生的“推演”。前问说到,对错是“我识”认识世界的基础,但判断对错需要三点,感知、证据、推演。这三者中,感知是存在的,但是是受限的,虽然能够扩大,但未必全知全能,只由它去判断对错,是草率的。但违反它,又大概率错的。这三者中,推演是基于因果,只有因果存在,推演才存在。当然,推演也是受限于感知的,不是全能的,推演的结果有可能对,有可能错。但至少推演是存在的,是可能推演出正确结果的。在这三者中,证据是连接感知和推演的,又是扩大感知和验证推演的,证据是个积极的作用,让感知扩大,让推演修正。

  在“我识”的问题中我提到了,我能感受和确定“我识”,这是不需要证对或者证错的,是主观和客观都存在的,是一切的出发点。但你是否存在“你识”,因为无法感知,我无法证对或者证错。你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只有推演存在了,在哲学视角里,“你识”才有存在的可能。

  “我的感受和证据证明,你和我同样为人类。于是推演,因为我有我识,所以你有你识。”

  这个观点,如果没有因果律,就没有感受,没有推演。我不仅不能证对和证错,甚至不存在证对和证错。因为有了因果律,才有推演,证明了推演的存在,这个观点就有对的可能。有了对的可能,讨论才有意义。

  兜的圈子有点大,但我得确保,认定的观点有对的可能性。不然就不是思考和讨论,而变成“认定”。认定是概念化的,概念是“我识”定义的,可以任意的自洽。比如我认定有个感知外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无因果的,我感知不到、无法证明、不可推测,但我认为它就是存在,它的存在是对的。这种“认定”的自洽,不是我要的,那是神佛和圣人们干的事,他们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另外一个反极端,是所谓经验主义和体验主义,大概意思是全然靠自己的感知去认识世界,不接受证据和推演,其结果也是一样的,那就是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比如有些人到现在还认为地球是平的,因为他们只能感受到地球是平的,其他证据和推演都是阴谋论。这也不是我秉承的认识观。

  最后要说明,这里的因果概念,是事物在时间中的关联性,而不是佛家所谓“万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那种原理性。

  因果是推演的前提,推演是“我识”的前提,更是“我识”认识世界的前提。因果不存在或不成立,“我识”感知和认识内的世界就不存在和不成立。

  以上,就是我关于因果的哲学思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一章节围绕“因果”展开哲学思辨,提出一个核心洞见:因果并非物理规律,而是事物在时间中的连续性表现。正是这种连续性,使“我识”得以形成概念、进行推演、建立对错逻辑,进而构建可理解的世界。作者巧妙贯通佛家“知见障”、柏拉图洞穴寓言与量子双缝实验,论证在接近“无限小”的认知边界外,可能存在非因果领域——那已超出“我识”感知范围。本章最终指向“推演”的奠基:因果律使讨论“你识是否存在”具有哲学意义,也让理性思辨区别于盲目认定或狭隘经验主义。这不仅是关于因果的探讨,更是对认知根基的审视。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