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五章 攻克新的堡垒

作者: 黄爱民 点击:131 发表:2025-09-25 14:33:43 闪星:2

  正如郭化若校长说的那样,学习对于像父亲这些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官兵来说,同样是艰巨的攻坚任务,丝毫不亚于攻克敌军坚固的堡垒,而对父亲这样只有识字基础的学员来说,更是一座横在面前的大山,父亲拿出自己一贯的韧劲和拼劲,一头钻进茫茫学海刻苦学习。

  针对父亲这些学员文化底子薄的现状,学校先期进行了短期文化补习,好在父亲之前先后参加过两次部队的文化补习班,奠定了一些基础,因此父亲学起来显得更有心得。

  说起父亲的学习还要追溯到他参军前,那时家里条件很差,爷爷依靠做豆腐积攒了一些家底后,咬牙把大伯送进了私塾读书。在他看来,大伯是长子,今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以后大伯还成了一名教书先生,并在党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新四军干部,这对于父亲参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父亲一直很羡慕大伯有文化,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大伯一样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参军后的父亲一边打仗,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可幸的是父亲所在的游击队队长也是教书匠出身,他对于勤奋好学的父亲十分欣赏,常对好学的父亲开小灶,教他学文化,学知识,给他讲革命道理,这对于父亲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以后,也是这位游击队长推荐父亲加入新四军主力部队。应该讲他是父亲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领路人。

  当父亲成为班长后,连里的指导员同样发现了父亲爱学习的特点,推荐他当了炮火中诞生的《人民前线》报的首批特约通讯员,并送父亲去学习班学习,帮助父亲提高文化知识。

  正因为有了这些点滴积攒的文化底子,使得父亲相比其他学员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然而父亲的刻苦学习精神是所有学员中一致公认的。

  最难的是政治历史等课程,这些政治经济学、哲学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别说是像父亲这些文化普遍不高的军校学员了,就算是那些从中学毕业生中直接招收的学生学员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要理解这些高深的原理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为此父亲只能靠死记硬背。

  上课时,老师的讲课父亲很难记下来,最多只能记下写皮毛。下课后别人回宿舍或食堂吃饭了,父亲依然留在教室,抄写黑板上老师的要点,直到全部写完为主,常常忘记了时间。等其他同学经过教室发现叫他时,父亲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饭,等赶到食堂时,只剩下些残羹剩菜了,他也不讲究,随便应付一下就又回到教室里继续温习刚才老师的讲课。等下午上课时间到了,父亲就接着上课,连休息都顾不上。晚饭后其他同学都已经被一天的课搞得头晕眼花,想放松一下时,父亲还在教室里苦读,直到熄灯号吹响才揉着酸胀的眼睛回到宿舍。

  对于父亲这样刻苦学习,同宿舍的学员很不理解,在他们看来,父亲原本就已经算是他们中有些文化基础的人,还这样拼命,以为父亲爱出风头,想出人头地或升官发财,对此议论纷纷,父亲从来不解释,也不理睬,继续埋头学习中。

  父亲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最后一个去食堂吃饭的学员,因此一些老师和食堂师傅也都慢慢认识了父亲,对父亲开始格外关注,让父亲倍感温暖和亲切。

  班主任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几年警龄资历的老警官,后弃警从军。参加国军想报效国家,后在淮海战役中向我军投诚。解放后,党组织根据他的情况,调他到公安干校担任教官。当他听说班里有一位学习特别刻苦的学员经常一整天都在教室里学习的感人故事后,就开始注意父亲。

  为了避免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议论,上午的课结束后,父亲和别人一起离开教室,假装上厕所或故意拖在最后,等同学们都走光了,自己又折回教室继续抄写或温习。而班主任因为听说了父亲的事情后,就会在学员都走光后来到教室看个究竟。当他发现父亲专心致志学习时,就不忍打扰他,悄悄坐在最后等待父亲,直到父亲起身想离开时,才发现老师还在后面等他。

  父亲对班主任抱歉地说:“对不起老师,我底子薄,脑子不好使,想多补习一下,影响你休息了。”

  班主任赞许地对父亲说:“黄排长,我听老师和同学在议论你,我就是想过来看看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刻苦和拼命吗?”

  父亲表情凝重地告诉班主任:“老师,本来我现在应该在朝鲜战场上,是我的老首长把我留下,让我到军校来读书的。每当想起我的那些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我能够坐在这么好条件的教书里安静地读书,简直是天堂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假如我不好好学习,我又有什么脸再见他们。”说道这里,父亲有些哽咽了。班主任过来拍拍父亲的肩说:“我明白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会做你的坚强后盾。”

  从那以后,班主任经常在课余时间主动来到教室陪伴父亲,帮助父亲开小灶,尤其在他主讲的公安警务与防御等专业课,更是耐心为父亲讲解,使得父亲的理解力有很大提升。

  当班主任和父亲经常最后来到食堂就餐时,食堂的师傅也都知道了父亲就是同学中传说的最刻苦的学员,就主动帮助他和老师预留热饭菜。

  很快班主任老师帮父亲开小灶的事情被人告状到学校那里,说父亲拉拢老师搞小圈圈,还说这位班主任帮助父亲私下补课违反有关纪律,连食堂师傅给父亲留饭也成了一大罪状,结果学校教务处找班主任和父亲分别谈心了解情况,最后都被父亲的朴实的话语所感动,于是,学校决定抓住父亲这个典型事例,开展一场以“我们为什么到这里学习,今天的学习为了什么?”的专题讨论,邀请父亲上讲台给学员们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父亲就从自己的老班长左延昌和自己的约定讲起,讲到老班长从朝鲜战场身负重伤依然不愿躺在荣军院里享清福,最后毅然回想当农民的故事;讲到自己赴朝临行前被首长留下的谆谆教诲;讲到道军校报到前连队战友依依不舍的送别和声声嘱托。父亲的话引起了学员的广泛好评和热议,学员们纷纷表态,要向父亲学习,刻苦学习,当一个让党放心,让组织满意的学员,学成后报效国家和军队建设,一股学习热潮在军校迅速掀起,父亲没有想到自己会陷入中心,为此他忐忑不安。

  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学员下课后都主动留下,围着父亲,请他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有时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晚饭后,许多同学也会带着课本来到教室自学,就连其他班的学员也会闻讯过来围观,主动加人父亲他们的讨论中,场面颇为热闹,很快,夜晚的教室亮灯的越来越多,没想到这又带来新的问题

  原来在新中国刚解放不久的那个年代,可谓是百废待兴,国家还很贫穷。对于学员们晚上都在教室自学所产生的用电问题,也引起了非议,认为这是浪费国家资源,同时学校也不提倡学员这样不惜身体的学习方式。最后学校发出通知,要求学员们既要注意劳逸结合,也要节约宝贵的电力资源,晚上最晚到八点限时关灯,留下一个小时给大家休息和做好熄灯前的准备工作。

  父亲还是舍不得这剩下一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考虑到集体宿舍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父亲在教室熄灯后躲在昏暗的路灯下继续看书,被管理员发现后报告班主任,而这位可爱的班主任老师干脆把父亲请到自己的宿舍去看书,为父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由此我才理解为什么在我成长的记忆中,身为军人的父亲却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缘由,更对父亲敬佩有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回溯父亲的军校求学时光,既铺展其学习之艰——文化底子薄却啃下政治理论硬骨头,常因抄笔记误饭、熄灯后借路灯苦读;更深挖其刻苦之因——念及朝鲜战场战友,以“不辜负嘱托”为动力。从游击队长启蒙、指导员举荐,到班主任“开小灶”、食堂师傅留热饭,众人的帮扶与父亲的坚韧交织,不仅还原了一位军人的求知历程,更彰显了特殊年代里“为战友、为国家”的赤诚初心。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