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老的故乡(一、二)
一、概述
蒙山县是一块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43公里的丘陵盆地。它的经纬度坐标是:北纬23°52′N至24°23′N,东经110°19′E至110°45′E。
资料告诉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此地的行政区划名称经历了频繁的变化,其沿革大致是:
百越——这是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256年商周时期的名称。
桂林郡——这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秦王朝时期的名称。
苍梧郡——这是公元202年至公元220年汉王朝时期的名称。
始安郡——这是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的名称。
金安县——这是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的名称。金安县为此地设县之始。
隋化县——这是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的名称。
立山县——这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名称。
纯义县——这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名称。
荔州——这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名称。
南恭州这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名称。
蒙州——这是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的名称。
蒙山郡——这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名称。
蒙州——这是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名称。
正义县——这是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的名称。
蒙山县——这是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的名称。
立山县——这是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名称。
蒙山县——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
立山县——这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的名称。
立山乡——这是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的名称。
永安州——这是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的名称。
永安县——这是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的名称。
蒙山县——这是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至今一直沿用的名称。
设县以来,历代县衙所在地,分别设于五个地方:今旧县村;今黄村镇;今新联村;今新圩荷村;今蒙山镇民主街与城北街交接处。其中,最早的是旧县村,最晚的是蒙山镇。
以上只是蒙山县行政区划名称和行政管理机关所在地历史沿革的大概轮廓,具体情况复杂得多。
本文不是研究历史的专著,只是从叙述作者经历的角度,回顾故乡人文地理概貌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见识局限,有些问题的记述如果与他人的说法不同,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正常的。
二、旧县村怀古
蒙山县东江中段东岸,有一座古老的村庄——旧县村。那里是我的出生地,亦是我度过人生最初二十个春秋的地方。
旧县村南端起于东江中段的东门潭东岸,北端止于东江社公潭东岸。南北长度大约2公里。旧县村的西部边缘是与东江平行的村前大道,东部最远边缘是立山庙。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00米。这是一块东部稍高,西部稍低,坡度大约在20°——30°之间的缓坡地。
东高西低的地形特征,决定了旧县村的建筑物无一例外,都是座东面西朝向。
一千四百三十五年前的隋开皇十年,这里是隋化县县衙所在地,即是隋化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光阴荏苒,人世沧桑。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作为旧县村原住民后代一分子,见到的是,旧县村仅有五样保存较好的古痕迹:
其一是,以五条村道为物质标志的古村落布局框架遗迹。
其二是,以残存围墙地脚为物质标志的古园林轮廓线。
其三是,沟通旧县村与城北街的东江中段花岗岩古桥墩。
其四是,位于中心巷巷顶的古庙——立山庙。
其五是,位于村子北端被称为“社公树”的古榕树。
依次介绍如下:
(一)旧县村的古村落布局
旧县村西侧边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村前大路。村前大路西侧紧连着村前田垌。村前田垌的西侧紧挨东江。
村前大路东侧并列着四条东西走向的村巷,每一条巷子的道路都是“花街路”。村前大路也是花街路。“花街路”是蒙山话的称谓,指的是用手掌般大小的鹅卵石铺设路面的道路。四条巷道互相平行。由南而北,依次是:吴屋巷巷道,姚屋巷巷道,中心巷巷道,潘屋巷巷道。
每条巷道西端与村前大路相交处称为巷口。每条巷道的东端称为巷顶,也称为巷尾。
四条巷道长短不一,中心巷最长,潘屋巷最短。四条巷道都有石砌的排水沟。中心巷排水沟在路的北侧,姚屋巷排水沟在路的南侧。
五条“花街路”都保存得比较好,其中,中心巷的“花街路”,包括其北侧的排水沟,保存得最好。这条排水沟,从巷口到巷顶,都是完整的。
村前大路从南到北总共有七处石板覆盖沟面的排水沟,依次是:
吴氏鱼塘口排水沟(1),
吴氏鱼塘口排水沟(2),
吴氏鱼塘口排水沟(3),
吴屋巷排水沟,
姚屋巷排水沟,
中心巷排水沟,
潘屋巷排水沟。
旧县村南端起于吴氏园林。吴氏园林很大。此园林东部与村前大路相连的是并列的三口鱼塘。南边那口鱼塘最大,中间的和北边的大小差别不大。南边的和中间的两个鱼塘之间有宽约十余米的园地相隔。中间这口鱼塘和北面那口鱼塘之间是吴屋巷。吴氏三口鱼塘各有自己的鱼塘口。鱼塘口就是鱼塘的排水口。鱼塘水通过排水口穿越村前大路的水沟,即是鱼塘排水沟。吴氏三个鱼塘穿越村前大路的排水沟均以浅灰色石板覆盖着,即是上述覆盖吴氏鱼塘口排水沟(1)、吴氏鱼塘口排水沟(2)、吴氏鱼塘口排水沟(3)。
其余覆盖村前大路水沟的四块石板的材质和形态不尽相同,其中,覆盖中心巷巷口排水沟的石板是深灰黑色的,质地细腻,正方形,边长1米左右。覆盖姚屋巷排水沟的石板黑中杂白,质地硬而光滑,长方形。
旧县村的民居及各家拥有的园林、鱼塘,均有序地分布在四条巷道两侧。各巷道分布的人家(包括园林和鱼塘),由西而东逐一介绍如下:
吴屋巷南侧:吴氏鱼塘——吴氏园林——莫氏住宅——吴氏住宅——吴氏住宅。
吴屋巷北侧:吴氏鱼塘——赵氏住宅——吴氏住宅,陆氏住宅。
姚屋巷南侧:吴氏鱼塘——吴氏园林——赵氏住宅——吴氏住宅——吴氏住宅——谢氏住宅。
姚屋巷北侧:丘氏鱼塘——丘氏园林——朱氏园林——姚氏住宅。
中心巷南侧:丘氏住宅——吴氏住宅——俞氏住宅——朱氏住宅——朱氏园林——邝氏住宅——莫氏住宅——梁氏住宅——梁氏住宅——黎氏住宅——陈氏住宅——陈氏住宅——唐氏住宅——唐氏园林——唐氏住宅——唐氏园林——立山庙。
中心巷北侧:伍氏住宅——伍氏园林——莫氏住宅——莫氏园林——唐氏住宅——陈氏园林——雷氏住宅——张氏住宅——孙氏住宅——张氏住宅——邓氏住宅——邓氏住宅——邓氏住宅——莫氏园林——莫氏住宅——姚氏住宅——陈氏住宅——覃氏住宅、莫氏园林。
潘屋巷南侧:黄氏住宅——伍氏园林——吴氏园林——吴氏鱼塘——吴氏住宅——潘氏住宅——黄氏住宅——黄氏住宅——梁氏住宅——吴氏鱼塘——陈氏住宅——邓氏园林。
潘屋巷北侧:潘氏住宅——陈氏住宅——黄氏住宅——潘氏园林——吴氏住宅——黄氏住宅——陈氏园林。
上述民居布局,与现代城市布局颇为相似——四条村巷相当于四条街道。却又有明显差别:
第一,现代城镇街道两旁的商铺或住户,一般都是一家的房子紧挨另一家的房子排列的。旧县村的巷子颇似街道,但巷子两旁的民居并非一家房子紧挨另一家房子,而是两家之间多数有菜园或果园相隔。
第二,现代城镇街道两旁的商铺或住户的大门无例外都面朝街道。旧县村民居全都依地势建成坐东朝西方式,所以,全部民居的大门都不直接面朝巷子,而是一致地大门朝西。这些大门朝西的房子通过一条条专属本户的导巷,拐个弯再通到属于公共所有的村巷去。所以,全部私人巷道的朝向相同:
吴屋巷两侧的私人巷道朝吴屋巷。
姚屋巷两侧的私人巷道朝姚屋巷。
中心巷两侧的私人巷道朝中心巷。
潘屋巷两侧的私人巷道朝潘屋巷。
四条公共巷道两侧私人巷道的朝向是相反的:南侧的私人巷道朝北,北侧的私人巷道朝南。
凡私人巷道穿越公共排水沟,既须保证巷道顺利通行,又不堵塞排水。古人采取覆盖穿越和露天穿越两种办法加以解决。覆盖穿越即在私人巷道与公共排水沟交接处架设石板,形同小小的石板桥。露天穿越则在交接处水沟两侧砌筑大石头,并且保证它稳固、不移动。
我们看到,旧县村中心巷排水沟与私人巷道交接处,有三处以覆盖方式处理,其余为露天方式处理。覆盖方式第一处,就是上述覆盖中心巷巷口排水沟的正方形、质地细腻的深灰黑色石板。第二处是覆盖我家巷道口处排水沟的两块长条形花岗岩石条。第三处是伍氏住宅南侧门通道口与排水沟交接处的方形石板。
综上所述,村子西侧的村前大路,东侧与村前大路垂直相交于巷口的四条巷道和排水沟,以及有序分布于四条巷道两侧的民居、园林,构成旧县村独有的古村落布局框架。本书猜测,这是立山县重要遗迹之一。
(二)旧县村的古园林残迹
旧县村原住民一般都有园子,各家园子大小不同。共同之点是,园子不论大小,均筑围墙而彼此间隔。有钱人家的园子很大,围墙很长。多数围墙已经坍塌。但是,围墙基石还在,坍塌下来的石头等原来筑围墙的建筑材料还保留在原地。通过这些遗留物可以清楚地看出围墙的历史痕迹。我们家的园子,吴氏园子、伍氏园子和朱氏园子,都属于这种情况。有些人家园子的围墙坍塌后,在原围墙位置种上勒竹作为新的隔离屏障。
保留得最好的围墙是丘氏园林的围墙。丘氏园林位于姚屋巷北侧与中心巷丘氏住宅之间。这是一个很大的园子。它的南面围墙与东面围墙都有大约40米长,高度大约5—6米。这两堵墙均用石块与石灰沙浆筑成。这个园子的主人是丘武的父亲。我小时候经常和丘武一起玩,对那里的景况比较熟悉。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只是说丘氏园林的围墙保留得比较完好,并非说围墙有多长的历史。历史长度问题应该另行考证。
从规模来看,旧县村最大的古园林可能是位于村子南部的吴氏园林。它的围墙已经全部坍塌,代之而起的是高度不超过2米的勒竹带。
各家园林所种果树不尽相同。吴氏园子里种的是柚子、桔子、黄皮果、番桃等。丘氏园子里有柚子、桔子、石榴、柿子。我们家园子种的是黄皮果、枇杷、李子和梨子。朱氏园子里种菜、青麻、黄皮果。
道路、房屋和排水设施的布局,属于城市基础建设规划范筹。这种规划一旦实施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岁月迁移,地面建筑物较易发生变化,埋在地下的地基和道路及排水设施的变化却缓慢得多。
【编者按】蒙山县作为丘陵盆地,自商周“百越”始,行政区划历经桂林郡、苍梧郡等数十次更迭,民国三年定“蒙山县”名沿用至今,旧县村为历代县衙最早驻地。本文以作者亲历视角,回溯旧县村——这座隋代隋化县治所的风貌,详述其“花街路”巷道、古园林残迹等六类遗存,解析其依地形而成的坐东朝西布局与独特街巷民居规划,勾勒故乡人文地理轮廓,亦坦承记述或存见仁见智之处。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