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一章.原梦 三 谋生 童年的乐趣(六)

作者: 永安之子 点击:175 发表:2025-09-01 08:51:25 闪星:0

(六)童年的乐趣

  当实在过不下去时,母亲总是背起弟弟,一只手拉着我,另一只手拉着哥哥,往寺村求助。

  寺村在县城东南方。

  蒙山县属于丘陵盆地地带。全县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多条山丘与多块大小不等的小盆地。县城周围属于西河盆地,县城北边是古排盆地,再往北去是新圩盆地,县城西南是文圩盆地,县城东南是文聚盆地。

  寺村地处文聚盆地北部。

  我们从旧县村出发,往南穿过东平村、大校岭脚、那拉背、安庆岭。过了安庆岭,再走1-2里路,就到寺村了。全程大约要走1-2小时的路。

  寺村是一座坐西面东的村庄。它的背后是遍布松林的缓坡状地带——木京岭。它的前面是平坦的广育田垌。一条由北而南流向的小河从广育垌中线偏东方位流过。向寺村南边邻村马赖村流去。

  寺村北段全为姚姓居民,南段居民多数姓陈。我的外祖父姚廷卿家位于村庄中部。

  舅父姚佩亮,是母亲的弟弟。三姨妈是母亲的姐姐。小姨妈是母亲的妹妹。另外还有堂外公、堂舅父、表兄弟多人。他们都非常同情母亲的遭遇,都把我们三兄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如果说我也有童年和童年的快乐,那都是寺村给的,都是外公、舅父、舅母和姨妈们给的。

  外祖父家有几亩水田,由舅父舅母耕种。舅父舅母春种秋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


  1.外公的钓鞭,舅舅的渔笼

  年老的外公已经不下田干活了。白天他常去钓鱼。那是他一生的爱好。蒙山人称钓杆为“钓鞭”。外公有一支一丈多长、黑里透红、光滑的竹制钓鞭,非常漂亮。

  夏秋季节的早晨,东方霞光满天。早饭后,外公出发了。头上戴一顶小草帽,斜挎的鱼篮子挂在身体左侧,握钓鞭的右手前后摆动,与身体平行的竖直的钓鞭,在阳光下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芒。

  一条弯弯的小河从村子南边不远处流过。河弯北岸,两棵大榕树的树荫都快要伸展到对岸去了。榕树斜对面南岸不远处,成排的毛竹,一株株弯着腰,像是向小河鞠躬。

  外公就在这一带垂钓。

  下午1时许,准时回来的外公,篮子里一般都有1-2斤刀鱼。做晚饭时,外公必定亲自动手做加姜丝的油煎刀鱼。那香味大门外远远就能闻到。

  舅舅捕鱼的方法与外公不同:不用钓鞭,用渔笼。渔笼用竹篾编成。

  舅舅家的渔笼都是舅舅亲手编织的。舅舅家后园种有许多丹竹。我们看到,舅舅把砍回来的竹子纵向劈开,使之成为小指头宽的竹条,再用篾刀轻轻地逐层把竹条剖开,所得外层称为篾青,中层称为篾白,内层称为篾黄。用来编渔笼的是篾白和篾青,篾白约占3/4,篾青约占1/4。

  渔笼由四个部分组成:中空的长圆形外套、浅喇叭口、后门片、两头开口的扁长形小竹篓。外套3尺多长,直径大约1尺。外套前端开口,后端封闭。封闭后端的中央留有一拳头大小的方形门口。小竹篓两端开口,外端口稍大,内端口为约二指宽的扁平口子。

  组装时,外套的前端套入倒装的浅喇叭口;浅喇叭口内端套接小竹篓的外口,小竹篓内口开向外套内腔;外套后端门口用活动的后门片封死,就像用门板把门关起来一样。

  蒙山人把用渔笼捕鱼叫做装笼。舅舅告诉我们:装笼有浸笼和虫笼之分。他给我们做了演示。我们多次用柴火、围裙等物当作石块、泥巴,在院子里,跟着舅舅学装笼。

  舅舅经常使用的是浸渔笼法:黄昏时把渔笼放到小河和水渠里,渔笼全部浸入水中,渔笼口朝河心,且须保持笼口畅通。渔笼周围其余部位,均用石块和带草的泥巴压实、固定并伪装好。第一天天亮后起笼,捕捉到的都是塘角鱼。原来,塘角鱼的习性是晚出早归——夜晚离家外出觅食,白天归家休息。它把伪装的渔笼当作新家了。塘角鱼从喇叭口穿过小竹篓进入渔笼。它进得来,却出不去。

  每天早上看舅舅从渔笼往外倒鱼,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项作业。

  夏天的早晨,我总是早早起床,站在大门口等着。远远看见挑着渔笼往回走的舅舅便大声喊:

  “舅舅,有鱼吗?”

  “有。”

  “多吗?”

  “多着呢。”

 

(渔笼,图片来源于网上)

 

 

(渔笼前端的浅喇叭口,图片来源于网上)

  进了门,舅舅把渔笼放在院子里,拉开渔笼末端的“门栓”,打开后门,喇叭口朝上,渔笼后门口朝下,一条条有着长长胡须的金黄色塘角鱼便劈里啪啦滑落下来。我忍不住用小手去触一下它的身体。那家伙特别灵活,你轻轻触碰到它,它立即扭动身体,尖利的角角便往你的手上扎。经验使我们懂得,触动之后马上将手缩回。塘角鱼进攻失败,徒然摆动着尾巴。院子里荡漾着我们开心的笑声。


  2.寺村舞狮队

  寺村有一支远近闻名的舞狮队。舞狮队成员全为姚姓舅舅、表哥。舞狮队有固定的角色分工,谁舞狮子头,谁扮山魈,谁扮猴子,谁是鼓手,谁打锣,谁打镲,专司其职。

  每年秋收结束,进入农闲后,舞狮队择日晚上开始训练,至年三十结束。

  每当那诱人的锣鼓声响起来时,村上的小朋友纷纷往练功场上跑。我们远远地站在场边,看许多姚姓舅舅、表哥们打拳,舞刀、 枪,演练棍、耙、叉,跳高台。锣鼓手们互相配合,演奏出各种节奏及其变化的打击音乐声……我们都看得入迷极了。

  正月初一,舞狮队派出二位队员,手持灯笼,挨家挨户发送拜年帖 。帖子说明,瑞狮将于某时某刻登临贵府恭祝新春之喜。发帖时,每村择一有钱大户人家,主客协商,确定为“调堂”地点。倘若一村多人申请“调堂”,则以“抓阄”方式确定“调堂”地点。

  狮队初一拜本村,初二以后由近而远,拜邻村。拜本村时,我们都跟在后面,簇拥着狮子,一家一家地拜年。

  狮子拜年,不论贫富,每家必到。拜邻村时,我们只跟着去过较近的马赖村,更远的就去不了啦。

  狮队出动时,灯笼导引,锣鼓齐鸣,众人簇拥雄狮,看热闹的孩子们紧跟于后。

  蒙山人的住宅,两进的一般是:门楼——院子——正屋;一进的一般是:院子——正屋。正屋居中的是厅屋,两边是厢房。厅屋正中央供奉着祖宗牌位。

  每到一家,锣鼓声由慢、轻节奏“冬,冬,冬—,冬,冬,冬—”,改为快、重节奏“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狮子进门前,先对着贴了红对联的两旁门柱上下舞动,作亲吻状。此时,锣鼓声更加激越、紧密。进到厅堂时,狮子在厅堂中央做大幅度舞动2-3秒钟,接着锣鼓声由重变轻:“冬冬冬冬——”,引导狮子面对主人家祖宗牌位做三次叩拜动作。三次叩拜的锣鼓节奏为“冬——嚓”、“冬——嚓”、“冬——嚓”。此时,主人家在狮子周围燃放鞭炮。狮子做舞动动作。待鞭炮燃放结束,锣鼓声由重、快节奏改为引导退出的轻节奏“冬冬冬冬——”,“冬冬冬冬——”。狮子退出时,主人家向舞狮队打灯笼的师傅馈赠红包。狮子退出到大门外时,做两次回望动作,以示告别。

  狮子“调堂”就是综合表演,大致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狮子、山魈、猴子三个角色带故事性的表演;第二,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刀术、剑术、棍术、枪术(红缨枪)、叉术、刀棍对打、刀叉对打、刀枪对打、跳高台……;第三,舞狮——采青。

  第三环节是高潮。舞狮——采青时,主人家燃放大量鞭炮。长长的红色鞭炮串从高高的竹杆顶头垂落而下。鞭炮串上的炮竹大小相间。燃放时,小炮噼啪,大炮隆隆,硝烟弥漫,第一竹杆鞭炮快烧完时,接着点燃第二竹杆的,隆隆之声连续不断,红色纸屑铺满一地,整个村庄一片喜庆洋洋景象。我们跟随其他小朋友,在鞭炮烟雾中飘来飘去,享受着过年的快乐,开心极了。

  母亲却开心不起来。外祖父家并不富裕,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住一段时间,得到一些资助,母亲便带领我们返回旧县村,继续自谋生路。第二次再过不下去时,便再往寺村跑。就这样,往返奔波。我的母亲不知有多少泪水洒在了从旧县村到寺村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上。


  3.开门红与瓜花酿

  十一岁生日那天,舅舅从寺村送来了四个渔笼,作为给我的生日礼物。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我高兴得觉都睡不着。第二天晚上就开始在东江用虫笼法装笼。虽然一点经验都没有,但是此前舅舅的多次练习已经牢记于心。

  虫笼法捉鱼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白天寻找沙虫(沙虫即蚊子的幼虫),并用盛具保存好。第二步,黄昏前把渔笼斜放到小河和水渠岸边,渔笼口朝河心,且须保持笼口畅通。渔笼后端一角露出水面两三寸左右。用泥巴把渔笼露出水面部分围堵起来,保持围圈内有少许浅水,成为一个小小的水窝窝。渔笼周围其余部位,均用石块和带草的泥巴固定并伪装好。第三步,黄昏时向渔笼后端的水窝窝里注入沙虫。大约1小时后起笼。

  第一次实践,起笼时,前面三个笼子一点动静没有。左右晃动几下,感觉里面空荡荡的,啥也没有。我失望极了。但是,第四个笼子不同。我左手抵住笼子前端笼口,右手拨开笼子周围覆盖物时,感觉里面有东西激烈撞击笼壁。当渔笼从水中提起到水面时,笼子里竟然发出哗啦哗啦之声。我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弟弟也听到响声了,说:“得多少?快看看。”我怕生变故,不敢在河边停留,说:“回家再看。”

  回到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渔笼后门,三条金黄色塘角鱼滑落于地。其中两条鱼身有三只手指那么宽,另一条稍小,每一条都有长长的胡须,宽宽的尾巴。三条鱼差不多有1斤重 。

  母亲也高兴起来,说:“我们家阿二、阿三,开门红啦!”

  蒙山话,开门红指的是打响了第一炮、初次成功。

  第二天早上,母亲决定给我们做瓜花酿,以示鼓励。

  味道清甜、鲜美的瓜花酿,是蒙山人普遍喜欢的时令菜肴。做瓜花酿的原料是:南瓜花,水豆腐、鱼肉、猪肉和鸡蛋。操作时,摘回瓜花,把花朵与花柄分开,去除花蕊和花瓣周围的小叶子,洗净备用;鱼和肉剁成肉末;将豆腐与鱼末、肉末盛放于大盘,打入鸡蛋,加入配料,搅拌均匀作为瓜花酿的“酿心”即馅;制作时,把“酿心”填入花囊中,填满后,将花瓣折回包住“酿心”即可。包好的瓜花酿均匀地叠放于锅中烹制。

  我们自己种的南瓜,每天都可摘几十朵瓜花。三条塘角鱼已经够用了。家里养的鸡正在下蛋。须购买是少量猪肉和几块豆腐。

  我们家平时是吃不起瓜花酿的。这次“开门红”,母亲感觉到,我们逐渐长大了,心里十分高兴,破例了。我后来隐约地意识到,母亲因“开门红”而决定做瓜花酿,似可视为为全家在漫长而极其艰难困苦人生道路上成功迈出一小步而作的判断和庆祝。这样看来,这次瓜花酿,意义非凡。

 

 

(瓜花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以“寺村”为童年温暖坐标,串联起外公钓鞭煎鱼、舅舅编笼捕鱼的日常乐趣,舞狮队拜年 “调堂”的热闹场景,以及十一岁得渔笼“开门红” 后母亲做瓜花酿的珍贵记忆。字里行间满是寺村亲友的善意馈赠,亦暗衬母亲携子奔波的艰辛,于质朴叙事中藏着童年甜暖与生活不易,读之让人感念平凡岁月里的温情微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