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择木而栖

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地方失去了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一些,就像“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为你开了另一扇窗。”
华阳调离了轻工局,失去了局领导拟提拔他的机会,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多年来要做作家或编辑、记者的梦想,他只能忍痛舍弃,选择深深吸引他并且很适合他发挥特长和潜能的杂志社的工作,他觉得,已经找到了自己愿意一生都为之尽心尽力的最理想的职业了。因为这确实是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作家,起码做个编辑或是记者的梦想——如前所述,这是他高中时从六中转学进入一中文史班那一刻起,就更加明确了的梦想,从那时起,他就在不断地为实现这个理想做着许多准备——他除了虔心攻读文史类相关知识并博览文学书籍外,还有意识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研究揣摩形形色色的的人物和故事,他随身携带着一些卡片和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行走坐卧,比如在走路、乘车、工作、聚会或是与他人交谈之中,一旦发现了有益于自己创作,可以称之为素材的东西,包括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他都会随时随地拿出笔和卡片,及时地记录下来,在有了空闲时间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将它们整理并抄录在专用的笔记本里。如果有些内容他认为以卡片的形式保存更便于将来的使用的话,他就把它们分类并编号后分别存放在卡片袋里。后来的发展确实没让他白费功夫,那就是当他调入杂志社做了编辑和记者之后,他对这种积累就愈发勤奋了,多年来,他写满了二十多本大型笔记本和七八百张卡片,再加上他平时又勤于采访和撰稿,写一些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之类的作品用以练笔,他的文字处理能力日臻成熟。他的目的十分明确——为将来走作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想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了。事实上,这种积累和实践果然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雄厚而扎实的基础。此为后话,容后再表。
另外,他还觉得自己与书籍,尤其是文艺类书籍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读过许多书,而且教过书,编过书,写过书,出过书,他又喜好收藏书,不仅自己买过许多书,也赠送过书友一些书。可以说,他是个十分热爱书籍的人,正像有一首诗所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与书籍的交契过程中,他充分品味和领悟到了其中的妙味。他为了实现成为一位作家这个一成不变的梦想在不懈奋斗着……
可以说,现在华阳走进这编辑和记者的行列,已经实现了当初为自己设立的初步目标,已经能够看见灿烂的作家之路正逐渐在自己的面前展开。当然他也明白,寻找到理想的事业,这只是朝着理想和梦想迈出了第一步,并不意谓着已经实现或已经成功了,因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征途都要一步一步走过,任何业绩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的。好在这个阶段也正是他精力充沛且年富力强的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信心百倍,不懈努力,全副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很快就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进入杂志社不到一年,他就因敬业、实干和业绩突出而被破格提拔为编辑室主任,一上来就是个正职,而非一步一步地“爬台阶”。在编辑部里,他在编辑业务的水平上、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写作能力以及创作技巧上,等等方面都名列前茅。他可以不为其他任何烦恼所干扰,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而专心致志地工作。这让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他乐于为此吃苦耐劳并奋斗不息。
两年后,因为华阳的工作业绩卓著,他由原来的编辑室主任晋升为总编室主任,一年后又被晋升为总编辑助理,因原来他担任的总编室主任无人可替代,此项工作仍然由他兼任着。
华阳虽然是文科出身,在参加工作之后,因当初在工厂时的工作需要,他先是自费到市业余工业大学学习了两年机械制造专业,其后,他又考入了工业大学的动力系,脱产学习了三年动力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专业,实际上,他是上了文史和理工三个大学,当了三回大学生。可以说,他是“专业文史哲,兼修数理化”堪称一专多能的编辑,他对许多知识领域并不陌生,是在不少领域中都有用武之地的双料知识分子,有人说,这是多能型编辑。在其后的工作中,由于他的知识面广泛,在审编稿件时,无论是涉及哪类学科的稿件,他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而,他一直做这个杂志社的二审工作,在省内外同类杂志中他们办的这本杂志一直名列前茅。华阳由衷地感到欣慰,也为自己能够二三十年间为《生活向导》的编辑和出版尽己所能又不遗余力地做了一些事情,尽了一份力量而自豪。在职期间,他曾经多次荣获全国及本省优秀编辑称号,他还有多部论著发表和出版。
华阳对汉语语言文字相当敏感,每当他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是影视作品以及广告牌、宣传栏、牌匾、标识牌或是霓虹灯上,特别是一些正式出版物上出现严重的语言文字包括汉语拼音等等方面的差错的时候,他都十分气愤,认为那不仅仅只是文化水平不够所致,有些则是由于一些人工作不认真,粗枝大叶,敷衍了事所致,这种现象无疑已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汉语语言文字的污染。于是,他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维护汉语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斗争。因此,他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所编辑或审阅的稿件进行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编辑和修改,力争做到基本无差错,而且平时在读书或阅读报刊之时,如果发现了那里面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差错,他就会立即在这些稿件、图书或是报刊上,不厌其烦而且仔仔细细将这些差错用校对符号规范地一一校正过来,有时,他还会向有关方面反映。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文字能力在全省的新闻出版系统小有名气。
省新闻出版系统每两年都举办一次“全省新闻出版系统校对比赛”,省局要求由各新闻出版单位的业务负责人以及选派一两位文字处理能力强的编辑人员参加比赛,按理说,这种比赛各单位均应由总编辑带队去参加的,可是,华阳所在杂志社的第二届班子中的社长兼总编辑却每次都让华阳代替他带队去参赛。他的理由是:“你不仅在咱们杂志社文字处理能力最强,而且在全省各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和记者中,你也是数一数二的。我相信,你去参加比赛肯定能够取得优胜。事关杂志社的荣誉,你就辛苦辛苦代替我带队去参赛吧,最后一校由你来把关,肯定能万无一失的。”华阳心里虽然不痛快,觉得他又在“巧使唤人”,但是,为了本杂志社的荣誉,他又不能不去。
在他和另外两名编辑的共同努力之下,每次他们都能不负众望地在比赛中以名列第一、第二位的佳绩,捧得优胜奖凯旋归来。俗话说:“有一失必有一得”,这种状况省出版局的领导们早已心知肚明,华阳是为杂志社领导做嫁衣,吃了一些苦,但也赢得了“一支笔”的美誉,后来,因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硕果累累而被中国作家协会纳为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终于实现了他的作家梦。以致后来华阳正式退休后,省出版局立即续聘他为“审读员”,又返聘他继续工作了十多年。而那些业务不精的领导退休后却无人问津,一直闲置在家。此为后话,按下不提。
【编者按】第七十六章的文字如精密的校对符号,在理想与现实的咬合中见工匠精神:华阳的“卡片哲学”是文学梦的伏笔,多学科背景是职业突围的底气。作者以“得与失守恒”为轴,串联起编辑实务、语言保卫战与作家梦圆,于职称晋升中见专业深耕,于时代变迁中见文化担当,平凡叙事中自有知识分子的风骨。职业转型的荆棘路上,华阳以“双料人才”的积淀叩开理想之门:从机关公文到文学创作,从编辑室主任到作协成员,每一次身份转换都是对“守恒定律”的生动诠释。当他为汉语纯洁性较真时,实则是在喧嚣时代中守护文字的信仰——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进阶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的精神成长史。华阳作为“审读员”返聘期间,能否推动更多文化纠错行动?他的多产创作是否会触及中日跨国题材,尤其是与美子母女的情感往事?退休后的文字人生,是否会促成与红雨的跨国文学交流?当数字阅读浪潮冲击传统出版,这位守护文字纯洁性的老编辑,又将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文化挑战?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