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七十五章 改弦易辙(1)

作者: 毕化霄 点击:134 发表:2025-06-19 14:23:53 闪星:2

  心理学家说,30岁左右是人们改行的一个高峰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职业对一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来说更应该算是一种机遇。而40岁左右是一个人充分显示个人能力的年龄段,是人们转职的最佳时期,而且选择的幅度和可能性都很大。华阳在职业选择方面除了当年毕业分配曾经到一个农村中学任教,后又调到市里的一个木器厂外,还有两次不同寻常的抉择:

  第一次选择是在华阳30岁刚过,也是美子带着红雨去日本不久的事,那是在一次轻工局到基层单位物色及选拔年轻有为又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干部的时候,他有幸作为第一人选被提拔为副厂长,但是,他经常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苦恼着,总觉得像自己这样原本喜欢写作的人,却去抓生产和搞技术,就像让教师去扛枪打仗或让工人去教书育人,让演员去当会计,让新闻记者去当车工……总会让人觉得有种不伦不类并材不当用的感觉,他也常常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完全不是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所在,工作和专业不在一个结合点上,总有一种“用材不当,用非所长”之怨,有种涌动着的激情和躁动无以宣泄的感觉,那种落寞和失意的情绪常常袭上心头。他极想尽快地改变现状。另外,他也常常因为工作环境以及工厂里许多粗俗不堪的习气而深感不适。应该说,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工作环境,宁愿转换职业角色以谋求更大发展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因此,当轻工局组织部门的领导找他谈话要调他去局机关工作时,他立即应允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原厂,来到轻工局宣传教育处工作。华阳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对原有的工作环境不适应,对专业不对口深感苦恼,更重要的因素是,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于是,他横下决心,放弃原来的职位。无疑这是需要一定的胆识和魄力的。因为这种放弃也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首先是地位和工资收入水平会降低许多,在原厂他收入和补助、奖金还是比较多的,而到了轻工局也不过是个小小的科员而已,无论是地位和收入与原来的相比都相去甚远;其次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他在这个工厂已经工作了五六年,这里不仅有他许许多多朝夕相处且亲如兄弟的同事及朋友们,而且也有许许多多曾经美好的记忆,而到了轻工局,那可是个全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的,要想尽快地打开局面开展好工作则绝非易事。说实话,改行的决心不是那么好下的,因为调入新的单位则意谓着从头再来,从头学起,从头干起,也确实不易,而且还要承担一定的精神压力。其实,华阳在做出选择之前也曾理智而客观地审视过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素质,也把自己的优点、缺点、性格与新职业是否能适应等等诸多方面都如实地摆出来进行了理性地分析之后才做出的决断。

  第二次选择是在他40岁刚过的时候,那是在他已经在轻工局工作了七八年之后的事。那时他虽然已是进入了政府机关,可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看不惯机关中那种派系林立,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陋习,他更厌倦那些一成不变的每日深陷于事务堆里难以自拔的工作状况,既缺乏成就感又琐碎事务缠身,他越来越觉得没有奔头,毫无激情,而且内心的空虚感又常常袭扰着他,令他不胜其烦,他觉得自己从骨子里就不是个从政的料,不适合走仕途之路。于是,他开始寻找自己事业的突破口。这时的他猛然发现,不觉间自己已经年过四十,不仅青年期早已悄然逝去,就连中年期也已几乎过半。细细审视原本在青少年时代雄心勃勃的许多梦想都未实现,许多要做的事情都还没来得及去做,如果再不及时地改变,那就一切都晚了,自己的人生也将留下许多的遗憾。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冥思苦想如何能够抓紧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寻找出路,找寻与自己平生所学的专业更加对口,能让自己获得弃政从文的机会。虽然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去,又将是一切要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但是,他明白,没有舍就没有得,安于现状就永无突破。

  真是“黄天不负有心人”,正当华阳苦苦追寻之际,机会终于来了:1984年,有一天,华阳与在哈市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的朋友老姜闲聊时,就将这个想法说了。老姜知道华阳毕业于哈联大中文系,他说:“有一个也是哈联大中文系毕业的安守义不知你认不认识?若认识,他现在电大管教务,你不妨请他帮你先调到电大,然后再图发展。”华阳说:“安守义啊,我太认识了,他是与我同级633班的同学。但是,自从毕业后,已经有十几年没见过面,也没联系了,冷不丁的去找人家办事,我不好意思。”老姜一拍胸脯说:“这不是有我吗?我可以给你传信儿啊,可惜我没他官大,否则我就能帮你办,再说,我们校长挺倚重他的,我相信这事他能办成。”

  想不到,第二天华阳就接到了安守义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轻工局楼下,约华阳出去谈谈,华阳立即明白了,这是老姜已经按昨天他俩的约定跟安守义说过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安守义竟不是打电话约自己去电大商谈,而是屈尊主动登门造访并约谈,颇有点儿“一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意味,很给面子。放下电话,华阳立即跑下楼去迎他。一见面,华阳见他的衣着十分简朴,完全不像一个大学的中上层领导的样子,给人以质朴而忠厚的印象。他俩紧紧地握手,之后为了谈话方便,他们走过人行横道,进到对面的电报大楼营业厅里,找到座位坐下来促膝而谈。坐定后,安守义首先赠送华阳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他写的有关电大教学法方面的著作,还有几本电大的资料和教材。他真是诚恳、周到又厚道到家了。这让华阳十分感动。接着,他们商谈如何实现华阳调离行政机关这个怪圈的事情。看得出来,在来之前安守义是做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的,他告诉华阳,他已经跟有关方面打了招呼,但是,电大的编制已用完,暂时没有空编,得先向上面申请进人指标,有了指标就能办。可见,他是真当一回事认真问询过了。可谓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真是有个老同学的样子。听此言,华阳立即拱手称谢,感恩他如此顾念同窗之情。

  可是,没承想,他俩见面交谈之后不久,有一天,华阳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一则醒目的广告突然映入了他的眼帘——《<生活向导>杂志社诚聘编辑、记者》,他仔细地阅读了这则广告,从中了解到,这则广告是省科协下属的一家科普杂志社发布的,起因是由于当时科普类读物发行量普遍下滑,为了摆脱面临的发行量大幅度萎缩,造成经济亏损的窘境,他们经过大量的图书报刊市场调查、预测和论证,发现生活类期刊比较缺少,其发展空间比较广阔,于是,经过向出版业管理部门申报,又得到了出版业管理部门的批准之后,决定创办这份全新的生活类期刊。为了充实采编队伍的力量,他们公开向全省招考聘任编辑和记者。看到这个信息,华阳十分兴奋,高兴得像个欢蹦乱跳的孩子,他跃跃欲试,准备报考这个职位。他觉得这个信息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缕春风,一下子唤醒了已经在自己的心中沉寂了多年并且压抑了许久的梦想,似乎这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事业的突破口。

  华阳立即去报名赴考,俟后得知已被录取了。两两相权,华阳还是更喜欢做编辑,因为这个职业离他从小就设定的走文学创作之路的梦想更近。

  当华阳决定去杂志社之后,就立即去找守义,心怀愧疚地向守义道歉并致谢,因为守义一直在为华阳盯着向市人事局编制办公室要指标的事。守义听华阳叙述了事情的原委之后,知道了华阳更喜欢做编辑工作,他非但没生气反而很真诚地向华阳道贺。由此可见,守义就是这么一位忠诚而坚守情义的人,真是人如其名——“守义”“守义”,严守情义啊!因为他懂得,帮助老同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应把同学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办;又懂得一个人的工作去向,那是关乎到他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必须慎重抉择。老同学找到了更理想的工作,自己就应该为他高兴,向他祝贺。为了报答守义的恩情,华阳在《人生向导》杂志创刊后,每一期都给守义寄一份,连续寄赠了好多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让华阳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后来安守义不幸得了个重病因医治无效而突然去世了。让华阳十分痛心的是,由于从守义发病到去世,时间很短,待华阳得到消息时,他的后事已经办完了,华阳未能赶上为他送行。为此,华阳一直怀有愧疚之心。

  安守义虽然离世而去已经多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品和他的格局依然活在华阳心里。正像大诗人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中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七十五章(1)节文字如职业年轮的切片,在体制内外的转换中见生存智慧:华阳的抉择里藏着理想主义的微光,安守义的相助中显同窗情谊的厚重。作者以 "用材不当"之叹为引,串联起机关生态、职场伦理与时代机遇,于平实叙事中见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于新旧交替中见社会转型的细微褶皱。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折射出一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的价值追寻:华阳两次跨越体制与行业的转型,既是对"专业对口"的执着,亦是对精神原乡的回归。从木器厂副厂长到机关科员,再到杂志编辑,每一次转身都伴随着阵痛与重构,而老同学安守义的"守义"之举,更在功利职场中照见人性的温热——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蜕变史,更是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精神突围的缩影。华阳在《生活向导》杂志社的编辑生涯中,能否实现文学创作的梦想?这份贴近生活的期刊,是否会成为他观察社会、书写时代的新窗口?安守义的猝然离世,是否会让华阳更珍惜职业转型后的每一次机遇?当时代加速变迁,这位在文字中寻找归属的编辑,又将如何在市场化浪潮中坚守初心?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