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评】第20期:徐承彬:评焦红军《站在院子里的鲁迅》
点击:467
发表:2025-10-20 12:13:44



评论者:徐承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作品散见《齐鲁晚报》《威海晚报》《烟台日报》《齐鲁壹点》《黄海散文》《军绿》《中国作家网》《人民号》《都市头条》《文旅中国》《文化周刊》《山东写作》。

院子里的精神坐标
——评《站在院子里的鲁迅》
原文链接:https://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51398
在现当代文学评论里,拿“院子”当切入点解读鲁迅的文字并不多,《站在院子里的鲁迅》却偏偏用这样充满烟火气与精神质感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鲁迅世界的另一扇门。作者跟着绍兴、北京、上海三地鲁迅故居的院子轨迹走,把建筑空间和文学生命、个人成长与时代精神巧妙连在一起,既写出了院子作为“物理容器”的实在,更挖出了它作为“精神根系”的深意,在细腻的寻访叙事里,完成了一次对鲁迅精神世界的温柔叩问。
文章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院子”意象的独特解构与重构。作者敏锐发现,很多作家笔下的院子要么是禁锢,要么是道具,只有鲁迅把院子当成“写作的生命高度”。这个判断精准抓住了鲁迅与院子之间的精神羁绊。绍兴百草园里的“碧绿菜畦”和“紫红桑葚”,不只是少年鲁迅玩耍的地方,更是他“热爱博物学”“形成人格”的源头。作者在这里用“时光隧道”的想象,让少年鲁迅和青史留名的鲁氏三兄弟在院子里重叠,既写出了生命的延续感,也点出“院子是造就伟大鲁迅的根脉”这个核心观点。这种把物理空间转化成精神孕育场域的解读,跳出了传统鲁迅评论里“斗士”形象的单一化,让我们看到一个在草木间汲取力量、在院子里萌发思想的“鲜活鲁迅”。
当叙事转到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时,作者对“院子与创作转向”的关联分析,更显思想的穿透力。那座只有五六十平米的院子,不光长着“有名的两棵枣树”,还见证了鲁迅从“纯文学作家”到“以社会改良为己任的非文学写作”的关键转折。作者准确把《华盖集》《野草》《彷徨》这些不朽作品和这座院子绑在一起,指出鲁迅在这里“完成了文学创作的探索与转变”,甚至把网络时代玄幻、武侠小说的流行,和鲁迅当年对“文学走向的先知先觉”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略带争议,却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角度:他没把鲁迅的转向简单归因时代洪流,而是从“院子”这个微观空间入手,暗示鲁迅在封闭院子里能更真切地观照社会现实。正是这方小小的院子,让鲁迅既能“凝视夜空”思考人类命运,又能“触摸人间烟火”感知民众苦难,最终让他的创作从“个人抒情”升华为“社会批判”。
上海故居那座只有六平方米的小院,给鲁迅的精神世界添了更多温情底色。作者笔下的“夹竹桃、紫荆和石榴”,还有海婴种下的南瓜,让这座院子满是“和暖、温情、爱恋”的人间气息。就是这份温情,让鲁迅写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软诗句。在这里,作者巧妙平衡了鲁迅“冷峻斗士”与“温情父亲”的双重形象:院子既是他写《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杂文、以笔为矛战斗的“战场”,也是他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人间温情的“港湾”。这种解读打破了“斗士一定无情”的刻板印象,让鲁迅的形象在院子的烟火气里变得更立体、更可感。原来,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也会在小院里盯着孩子种下的南瓜看,也会在花木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深情。
当然,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讨论的地方。作者把“现在出不了天才”归因为“高楼大厦遮挡”“听不到鸡犬声”,虽然点出了现代社会空间对人性的压抑,却未免把“天才诞生”的条件简化成了“物理院子”的存在,没考虑到时代精神、教育体系、社会环境这些更复杂的因素。另外,在鲁迅北京故居高声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念一声佛号”的细节,也显得有点突兀,和整体沉郁、思辨的文风不太搭。但这些小瑕疵并不影响文章的整体价值,它最可贵的地方,是用“院子”这个充满诗意与生活质感的意象,为我们重构了鲁迅的精神地图,让我们明白:鲁迅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能用笔当刀划破黑暗,更因为他能从百草园的草木、北京小院的枣树、上海寓所的石榴里,汲取直面现实的力量和热爱人间的温情。
文末,作者想象鲁迅“站在街边的院子里,点起一支纸烟,望向辽阔的蓝色夜空”。这个画面不只是对鲁迅形象的诗意定格,更让“院子”的精神意义得到了升华。院子早就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而是鲁迅精神的“具象化坐标”,是他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时代、温情与战斗的“精神原乡”。
总之,《站在院子里的鲁迅》用这样充满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文字,让我们在重读鲁迅的同时,也重新思考:在钢筋水泥遮天蔽日的现代社会,我们该怎么为精神找一方“院子”,怎么在喧嚣里守住那份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热爱生活的温情?这大概就是文章留给读者最珍贵的思考了。

附原文:
《站在院子里的鲁迅》
文:焦红军
我不知道现当代作家中有哪一个还有像鲁迅先生那样发自肺腑的热爱院子、书写院子了。在我阅读过的不多的作品中,有的作家把院子看成是禁锢,有的看成是虚无,有的把院子当成是文章里的道具。而鲁迅终其一生,是站在院子里,把院子当成自己写作的生命高度一般看待的一个现代作家,这是鲁迅的高、鲁迅的不凡,也是鲁迅的决不与人同之处。
几年前,我瞅着余暇,先去瞻仰了先生在绍兴的故居。我惊讶于鲁迅故居的阔,鲁迅故居的伟,鲁迅故居的大,虽然我知道,这房子的一切,都来自于做过杭州府知县的鲁迅祖父的余荫。鲁迅十三岁时,家庭突遭变故,家道中落,但到底上来说,鲁迅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也是含着铜汤勺出生的。
我在鲁迅先生描写过的院中的百草园中驻足、游走、盘桓,翻过时光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在中国青史留名的鲁氏三兄弟,在百草园草窠子中,如小蜜蜂般的找寻可以让人成仙的何首乌、寻斑蝥、摘覆盆子的青春单薄的身影。鲁迅少年知识的深广、识见的博大,鲁迅对博物学的热爱、对草木鱼虫知识的研究,对古籍善本书目的抄录和影写,这一些都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思想发端、人格形成造成了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少年时的院子,与院子相连,院子,也正是造就伟大鲁迅的根脉所在。
想到这里,我不禁喘了一口粗气,原来伟大的天才是因为有伟大的院子而存在啊。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回去后,今生一定要买一所带院子的宅子,为了孩子,哪怕是梦想,也总归是人生有梦啊。而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诞生天才,非造物主无好生之德,实因为高楼大厦、水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之遮蔽,鸡犬之声相闻的巷子之不存、门对门也老死不相往来邻居之无谊。李清照有词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斟句酌,不啻当今现实之写照。
站在鲁迅故居的天井当院,高声诵读先生的篇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许多游客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视我为异人,我只管继续高声朗读下去,口中一声佛号,“嗡嘛呢叭咪轰”,人间红尘,梦里水乡,同胞手足,兄弟,权当是拍电视剧穿越了吧。
又一次到鲁迅北京故居寻访是月前的事了。我从中日友好医院打的去鲁迅故居,的哥围着西三条转了几个弯,硬是找不到进鲁迅故居的路,于是建议我去颐和园香山看看,说那儿人气爆棚。
下车,昂首离开,问了路人,原来要绕道白塔寺,才可抵达。
走过百十步,远远地便看见了北京阜城门内大街宫门口西三条的鲁迅故居的门牌。进了黑漆漆油亮的大门,便是一个草木茂盛的五六十平米的院子,除了看到了著名的两棵枣树(实际上两棵枣树只剩下一棵了),还摸到了传说中的“老虎尾巴”。在此期间,鲁迅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鲁迅一生许多的重要篇章都是在这座院子的思考中完成的,于是,许多长久以来的迷惑一下子解除了。作为文学巨匠,从鲁迅早期的《秋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后期的《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文学创作的探索与变脸,前后判若两人。鲁迅文学创作的后期实际是转向的,他从一个纯文学作家自觉转到了以社会改良为己任的非文学活动写作。从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后,他即对文学有没有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也是对当时吃人社会的怀疑,由此种种,鲁迅走上了“非文学活动家”的写作道路。今天网络的玄幻小说、武侠小说,并行不悖,大行其道,这也许正预见了鲁迅对文学走向的先知先觉。
不知这种预感对不对,回家后上网查了查,发现鲁迅在上海还有一故居。故居是红墙铁栅式的三层小楼,也有院子,不过院子不大,只有六平方米。院子的一角种着夹竹桃、紫荆和石榴,据说是内山完造夫人来给种的,鲁迅日记里记载海婴还在这里种过南瓜。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正是寓所里这藏着和暖、温情、爱恋的人间小院,触发了鲁迅冷峻敏感的神经,让先生写下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仍看小於菟”感人至深的诗句。在这里,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完成了自己人生中关键的从纯文学作家向“非文学家”的艺术转向,以笔为矛,转向大量的杂文随笔的创作,撰著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以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翻译了《俄罗斯的童话》《死魂灵》等多部外国文学著作;为瞿秋白编印了遗著《海上述林》上下卷;编辑出版了《死魂灵百图》《木刻纪程》《引玉集》及珂勒惠支的《版画选集》《苏联版画集》等中外版画;还编辑了《译文》等刊物。过了三年,先生就去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是回来不少时日了。恍恍惚惚,仿佛鲁迅依然站在当街的院子里,点燃一支纸烟,烟头向上,先生将眼睛默默地望向漫漫的蓝色夜空,咳嗽了一声,奇怪而高的夜空里传来了一声喊:“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
原文作者简介:焦红军,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

2025年10月20日



1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5-10-19 20:08:17
我认为,此文提供了一个研究鲁迅很有意思且很独特的参照。焦红军的《站在院子里的鲁迅》以“院子”为独特锚点,跳出传统评论聚焦“斗士”形象的单一框架,将建筑空间与文学生命、个人成长与时代精神深度勾连,用细腻的叙事与深刻的思辨,为读者打开了重识鲁迅的新窗口。《站在院子里的鲁迅》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为鲁迅研究提供了“空间视角”的新范式——不再以“文本”或“思想”为唯一核心,而是通过“院子”这一充满生活质感的意象,让鲁迅的精神世界变得可感、可触。它让我们看到:鲁迅的伟大,不仅在于“以笔为刀划破黑暗”的斗士姿态,更在于他能从百草园的草木、小院的枣树、家庭的温情中,汲取直面现实的勇气与热爱人间的温度。对于当代读者而言,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鲁迅的重新解读,更像是一次“精神指引”——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如何为自己的精神寻一方“院子”,守住直面生活的勇气与热爱,这正是作品留给读者最珍贵的思考。(主要观点引自AI)
我很喜欢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解读,为我们了解鲁迅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说到院子,这也是我当下的最爱。几年前卖了高价学区房,选了一处近乎远郊的偏远之地。唯一的要求是,必须有一方院子。如今,如愿以偿。每每打开房门看到不足70米的小院,内心就会升起一种莫名的快感。水泥花坛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朵竞相开放,一丛丛苏子叶在风中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墙头上有一大盆“死不了”,它们此起彼伏地绽放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好像在争奇斗艳?两棵丝瓜秧疯长,居然爬上了墙外的海棠树,不管不顾地开花结果,垂在树枝上的几个老丝瓜就像几个老人,稳稳当当地摆出自己的威风,一不留神,还以为它们是海棠花嫁接的果实......一簇簇红得发紫的叶子被称作“老来少”,是楼上邻居送给我们的,不像是家养的花儿,倒像是从野地里移来的。它最喜阳光,越晒越红,眼下最醒目的莫过于它了!晒了一个夏天,红彤彤地像火,格外艳丽夺目......突然想到,拥有一方院子,又何尝不是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世界?!
所以,我同意作者的观点:院子早就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而是鲁迅精神的“具象化坐标”,是他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时代、温情与战斗的“精神原乡”。
回复
2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5-10-19 20:11:19
要特别感谢天海蓝蓝,为我们引进了团体会员“胶东散文”,他们的作品是真正的散文佳作,已成为银河悦读的一个文学品牌!喜欢写作特别是散文创作的文友,不妨多嘟嘟胶东散文的作品,必有精进!
回复
3楼 文友:攀登顶峰 2025-10-20 13:19:49
评论者以“院子”为钥,启鲁迅精神之门——《站在院子里的鲁迅》循绍兴、北京、上海三地院落轨迹,将物理空间化作精神容器,于草木烟火间打捞鲜活鲁迅,打破“斗士”刻板印象,让读者看见在院子里汲取力量、萌发思想的文学巨匠。
回复
4楼 文友:张红 2025-10-20 16:20:15
作者的文章《站在院子里的鲁迅》一文,以独特的视觉,讲述了鲁迅精神高尚的品格和斗争精神。“横眼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的鲁迅精神最好的赞扬。读作者徐承彬老师《每月一评》第20期文章,对焦红军的《站在院子里的鲁迅》一文的点评,受益匪浅。
回复
5楼 文友:房桂梅 2025-10-20 21:03:23
作者在解读焦红军的文章《站在院子里的鲁迅》解读得很透彻,作者从百草园的草木生发到上海小院的温情炊烟,巧妙串联起鲁迅作为斗士与父亲的双重象。论述既有学术洞察又不失散文温度,在建筑空间与精神谱系的交织中,让教科书里的鲁迅回归血肉之躯。品读中获取知识闪星点赞!
回复
6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25-10-21 08:33:56
作者老师通过对瞻仰鲁迅先生在绍兴和北京以及上海的故居的感悟,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写作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在院子外面观察社会,在院子里面思考和写作,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回复
7楼 文友:文墨耕耘 2025-10-22 10:09:32
作者对焦红军老师的文章《站在院子里的鲁迅》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与评论,高度赞颂鲁迅先生的崇高的情怀和斗争精神。对鲁迅先生的写作历程及背景有更深刻的感悟。作者评论闸述具体,有理有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点赞
回复
8楼 文友:时光无心 2025-10-23 15:38:30
作者对焦红军老师的文章《站在院子里的鲁迅》进行了细腻的分析、解读,该书评深刻的领悟了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丰富的内涵,对于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做出了透彻的点评,让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及他绍兴、北京、上海三地院落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独特的的观点产生了深度共鸣!“院子早就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而是鲁迅精神的“具象化坐标”,是他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时代、温情与战斗的“精神原乡”。
回复
9楼 文友:安瑞平 2025-10-31 08:49:35
这篇评论以“院子”为核心抓手,精准拆解了《站在院子里的鲁迅》一文的独特价值——既肯定其以三地故居院子为脉络,串联鲁迅精神成长与创作转向的巧妙视角,又客观指出“天才诞生归因院子”等观点的局限性,评析兼具深度与公允。闪星点赞!
回复
10楼 文友:傅春阳 2025-10-31 16:15:28
作者在解读焦红军的文章《站在院子里的鲁迅》解读得很透彻,其想象鲁迅“站在街边的院子里,点起一支纸烟,望向辽阔的蓝色夜空”。这个画面不只是对鲁迅形象的诗意定格,更让“院子”的精神意义得到了升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