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二章(1)

作者: 唐人 点击:104 发表:2025-11-04 19:19:51 闪星:3

  早春的细雨如牛毛般浸润着向阳村,雨丝细密得像缝衣针,轻轻扎进泥土里,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草木。祠堂工坊的窗棂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像缀满了晶莹的珍珠,将外头刚抽芽的板栗林晕染成朦胧的黛青色,远远望去,那些新绿的枝条像是水墨画里用淡墨勾勒出的线条,温柔而充满生机。陈阳蹲在刺绣机旁调试新程序,机器发出的嗡鸣声与雨声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是传统与现代在低声交谈。他的牛仔裤膝盖处还沾着昨日染布时的蓝草渍,那抹蓝色在深色的布料上格外显眼,像一块天然的印记,记录着他与老手艺的朝夕相伴。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亮起,跳出一条陌生私信:“陈师傅,我收到的苗绣钱包太特别了,针脚里好像藏着阳光的味道,想在小红书上分享,可以吗?” 发来消息的是位网名叫“梧桐雨”的上海顾客,头像里戴着蓝染围巾的女孩笑容灿烂,阳光洒在她脸上,显得格外温暖,背景是外滩的夜景,灯火辉煌,与向阳村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因一条蓝染围巾产生了奇妙的联结。陈阳随手回复了句“当然可以,感谢支持”,便又投入到智能纹样匹配系统的测试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的代码不断滚动,他完全没意识到,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这场风暴将给向阳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让这个沉寂的小村庄在一夜之间被世界看见。

  三天后的深夜,当他揉着酸涩的眼睛准备休息时,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疲惫不堪,眼眶里布满了红血丝,视线都有些模糊。手机提示音突然如暴雨般密集响起,“叮咚、叮咚”的声音此起彼伏,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在空旷的房间里格外刺耳。打开小红书,首页推荐位赫然挂着那条笔记——九宫格里,深棕色的苗绣钱包静静躺在木质桌面上,钱包的边缘用金色的丝线绣着精致的花纹,像给钱包镶上了一道金边,钱包内露出半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梳着麻花辫的少女捧着绣品,笑容与“梧桐雨”如出一辙,一样的灿烂,一样的充满活力,仿佛时光在她们身上留下了相同的印记。

  配文写道:“妈妈说,这钱包上的八角花纹,和她小时候外婆绣的虎头鞋纹样一模一样。原来老手艺从未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陪伴我们。收到钱包的那一刻,感觉外婆就陪在身边,那些温暖的记忆一下子涌了上来,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摸着钱包上的针脚,能想象出绣娘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样子,心里暖暖的。”评论区早已沸腾,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与老手艺的故事,分享着那些与老手艺相关的温暖回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有人贴出奶奶临终前绣的枕套,边缘的牡丹花瓣虽已褪色,失去了往日的鲜艳,但针脚却依然整齐,每一针都凝聚着奶奶的爱,“奶奶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没绣完的线,这个枕套我一直舍不得用,放在柜子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就像奶奶还在身边一样。每次看到上面的牡丹,就想起小时候奶奶一边绣枕套,一边给我讲‘牡丹仙子 ’的故事,那些日子真美好。”

  有人分享太爷爷打的竹编摇篮,竹条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深黄色,表面光滑发亮,那是常年使用和抚摸留下的痕迹,至今还摆在客厅当装饰,“小时候我就在这个摇篮里长大,太爷爷一边摇着摇篮,一边给我讲故事,讲他年轻时编竹器的经历。说编竹器要用心,才能编出又结实又好看的东西。现在我的孩子也喜欢在里面玩,这摇篮承载了我们家三代人的记忆,是我们家最珍贵的宝贝。”

  还有个留学生说,母亲寄来的蓝染围巾,陪他熬过了异国他乡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在国外的时候,特别想家,天冷的时候戴上这条围巾,就感觉妈妈在身边,心里暖暖的,不再那么孤单了。有一次参加学校的文化节,我戴着这条围巾,好多外国同学都问我哪里买的,我说这是我妈妈亲手染的,特别骄傲。”

  点赞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每刷新一次,数字就会上涨一大截,从几万到几十万,再到上百万,凌晨两点突破?50 万,相关话题 #被老手艺治愈的瞬间# 冲上热搜,排名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话题,关注到向阳村的老手艺。各大媒体也开始转载相关内容,向阳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里。

  陈阳盯着屏幕,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看着那些温暖的故事,心里泛起一阵暖流,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首战受挫时发霉的板栗堆,那时的绝望和无助仿佛还在昨天,而现在,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老手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又想起王奶奶说过的话:“纹样是活的,会跟着人走,只要有人记得,它就永远不会消失。”他立刻拨通张婶的电话,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婶子,咱们连夜开会!有重要的事情商量!这事儿太大了,得赶紧合计合计!”

  雨滴打在瓦片上的声音愈发急促,“噼里啪啦”的,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会议奏响前奏,又像是在为向阳村的新生欢呼。祠堂的白炽灯重新亮起,橘黄色的光晕透过窗纸,在雨幕中晕开温暖的涟漪,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雨夜,也照亮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老绣娘们披着蓑衣匆匆赶来,蓑衣上还滴着雨水,在地上留下一个个小小的水痕。王奶奶的银发沾着雨丝,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却眼神发亮,充满了期待:“我就说,老祖宗的东西自有它的命数,是金子在哪里都总会发光的,这不,机会就来了。”张婶怀里还揣着没绣完的香囊,那是给儿子准备的生日礼物,香囊上已经绣好了一半的平安符,针脚细密,寄托着母亲的爱。

  陈阳展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滚动着网友的留言,每一条都充满了对老手艺的喜爱和对往事的回忆:

  “想要奶奶绣过的牡丹,那是我童年最美的记忆”。

  “求复刻爷爷烟袋上的云纹,爷爷去世后,烟袋就一直放在他的抽屉里,我想留个念想”。“我家有个祖传的龙凤呈祥绣片,想做成屏风,不知道能不能做”。

  陈阳指着其中一条评论,眼神里充满了兴奋:“我们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吧,让顾客上传家族纹样,我们用老针法复刻,让这些老纹样重新焕发生机,也让大家的记忆有个寄托,把这份爱和回忆传承下去。”

  话音刚落,工坊里便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兴奋,有担忧,有期待,声音在祠堂里回荡。周奶奶颤巍巍地戴上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仔细看着屏幕上的纹样,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可……万一认不出纹样怎么办?有些纹样太古老了,我们也没见过,绣错了可咋个整?对不起人家的信任啊。”

  张婶的儿子立刻调出纹样数据库,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各样的传统纹样,从简单的花草到复杂的龙凤,应有尽有,他自信地说:“我写个AI识别程序,先初筛再人工确认,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效率,也能减少出错的可能!我还可以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肯定能把纹样认准确!”

  小宝举着平板电脑凑过来,屏幕上显示着他刚画的纹样草图,奶声奶气地说:“我帮奶奶们扫描老照片!我会用扫描仪,陈哥哥教过我的,保证扫描得清清楚楚!”

  讨论声中,陈阳注意到王奶奶独自走到角落,神情有些凝重,又有些期待,仿佛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她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油纸已经发黄,上面还有几个破洞,边缘也有些磨损,里面是她珍藏的师父绣样,边角已经磨得起毛,有些地方还微微发黑,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却更显珍贵。

  王奶奶用指尖轻轻抚过凤凰的眼睛,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怀念,低声说:“该让这些老花样见见世面了,总藏着也不是个事儿,师父当年就说,好的手艺要让更多人看到,才能活得长久,不能让它在我手里断了传承。”

  定制服务上线首日,后台就涌入三千条订单,系统差点因为流量过大而崩溃,页面一度加载不出来,陈阳和张婶的儿子忙了好一阵子才把系统维护好,两人额头上都布满了汗珠,却丝毫感觉不到累,眼里满是兴奋。订单各种各样,每一个都承载着顾客的故事和情感,像是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件,诉说着对老手艺的热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二章第一节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老手艺“破圈”的瞬间,将网友的情感共鸣与村民的传承坚守交织成文。情节紧凑且充满温度,生动诠释了非遗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与情感价值。早春细雨中的向阳村,传统手艺在机器嗡鸣中悄然酝酿新生。一条小红书私信引发的连锁反应,让苗绣钱包承载的温情跨越城乡,点燃网友对老手艺的集体共鸣。深夜紧急会议上,陈阳提出的 “私人定制” 构想,在村民的热议与坚守中落地生根。王奶奶掏出的珍藏绣样,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让每一份订单都成为承载记忆的载体。这场意外的爆火,为乡村非遗打开了通往大众视野的新窗口,也开启了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三千条定制订单远超现有产能,陈阳团队将如何调配人力、优化流程以按时交付?会不会因赶工出现品质下滑的问题?面对古老罕见的家族纹样,AI识别程序与人工确认的组合模式能否精准还原?若遭遇技术瓶颈,他们会寻求哪些外部助力?随着知名度攀升,向阳村的非遗手艺可能面临模仿抄袭的风险,他们将如何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财富?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