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一章(3)

作者: 唐人 点击:105 发表:2025-11-04 19:19:12 闪星:3

  上海文创展开展前三天,工坊里灯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专注和期待的气息。缝纫机的哒哒声、剪刀裁剪布料的咔嚓声、大家偶尔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忙碌的交响曲,充满了活力。陈阳带着团队反复核对展品,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没有瑕疵,他一会儿看看绣品的针脚,是否有松动的地方,一会儿检查标签是否贴错,连包装的丝带都要系得整整齐齐,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突然,他发现一批蓝染布因天气潮湿出现色差,颜色比预期的要深一些,像被雨水打湿后的样子,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召集大家商量对策。他连夜开车两百公里,到邻县取来备用布料,路上积雪未化,路面湿滑,车子好几次差点打滑,他紧紧握着方向盘,手心都冒出了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耽误参展,这是大家这么久以来的心血,不能因为这点意外就功亏一篑,不能让大家的努力白费。

  路上接到张婶的电话,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干劲:“娃,周奶奶怕误了进度,带着小宝通宵在绣!你放心,我们肯定能按时完成,绝不会给你拖后腿,你路上小心点,慢点开,安全第一。”

  陈阳赶回村里时,天已经蒙蒙亮,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淡淡的粉色,他看见工坊里老少三代围坐在一起,白炽灯下,周奶奶手把手教小宝绣叶脉,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覆在孩子稚嫩的手上,耐心地引导着,针脚在布料上蜿蜒,宛如一条新生的溪流,充满了生命力。小宝打着哈欠,小脑袋一点一点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却依然坚持着说:“等我长大了,要发明会讲故事的刺绣机,让它绣出的图案都带着我们村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村的板栗有多好吃,蓝草有多好看,让他们都来我们村做客。”他的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疲惫仿佛也减轻了不少,心里暖暖的,像喝了一杯热姜汤。

  文创展当天,上海的展馆里人头攒动,各种新奇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有精美的陶瓷,有别致的木雕,还有创意十足的文创饰品。向阳村的展位被挤得水泄不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都被这些独特的展品吸引,他们有的拿起绣品仔细端详,用手指感受着针脚的质感,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想留住这美丽的瞬间,还有的向工作人员询问产品的制作过程,眼里充满了好奇。联名款的蓝染帆布包摆在C位,格外引人注目,机器绣的枝叶间,手工绣的板栗果实闪着微光,仿佛真的挂在枝头,包内侧还绣着绣娘的名字缩写,让每个包都有了独特的身份,像是有了自己的故事。一位金发碧眼的客商拿起包,用生硬的中文说:“这针脚,既有现代感,又有历史味,很特别,我要订一大批,带回我们国家去卖,让我的同胞也感受一下中国的传统手艺。”旁边的翻译补充:“他说这是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非常有价值,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开展不到两小时,展品被抢购一空,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陈阳的手机不断弹出合作邀约,屏幕都快被消息占满了,其中甚至有国际知名品牌,希望能长期合作,开发更多的联名产品,把向阳村的手艺推向全球市场。一位法国买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要把这个带回巴黎,告诉他们,中国的乡村有魔法,能做出这么美的东西,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种独特的魅力,说不定还能吸引他们来中国,来向阳村看看。”他的眼里闪烁着赞赏的光芒,手里紧紧拿着那个蓝染帆布包,像是得到了宝贝,生怕被别人抢走。

  消息传回村里,工坊里炸开了锅,大家都为这个好消息感到兴奋和自豪,欢呼声、笑声充满了整个祠堂,连平日里最严肃的三叔公都露出了笑容。最固执的三叔公背着双手走进来,他平时总是不苟言笑,此刻脸上却带着笑容,围着刺绣机转了好几圈,仔细观察着机器的运作,看着针头在布料上快速移动,绣出精美的图案,然后说:“教我咋摆弄这玩意儿?我也想试试,看看它到底有多厉害,能不能绣出我年轻时见过的那种牡丹花,我记得那时候的牡丹花,花瓣层层叠叠,可好看了。”王奶奶戴着老花镜,正在研究新到的智能调色系统,屏幕上各种颜色的参数让她觉得新奇,她用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看着颜色在屏幕上变化,从浅蓝到深蓝,从嫩绿到深绿,嘴里念叨着:“这屏幕上的颜色,倒比我年轻时染的还鲜亮,能调出这么多细微的差别,真是厉害,当年我要调个特别的颜色,得试好多次才能成,有时候染坏了好几匹布,心疼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张婶的儿子开发了“纹样数据库”,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收录了全村绣娘的拿手图案,从简单的花草到复杂的龙凤,应有尽有,还设置了“老手艺智能匹配”功能,能根据客户需求自动推荐合适的绣娘,提高了工作效率,让订单分配更加合理,避免了之前有的绣娘忙不过来,有的却没事干的情况。小宝举着平板电脑当起了小导游,他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奶声奶气地给游客讲解“人机协作”流程,讲到兴奋处,还会即兴唱一段自己编的《刺绣歌》:“机器转呀转,绣出枝和蔓,奶奶手中针,点出果儿甜,传统加现代,美呀美无边,向阳村的手艺,传到天边边。”可爱的模样引得游客们阵阵掌声,不少人都拿出手机录下这有趣的画面,发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让更多人知道向阳村的故事。

  半年后,祠堂后院改造成了“非遗实验室”,玻璃幕墙让里面的一切都清晰可见,充满了现代科技感,外面的人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工作场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玻璃幕墙内,白发绣娘们围坐在刺绣机旁,她们虽然年纪大了,但经验丰富,指导年轻技术员调整图案,告诉他们哪里需要更有弧度,让线条看起来更自然,像山间的溪流一样流畅,哪里需要更紧凑,让图案更有张力,像盛开的花朵一样饱满;3D扫描仪转动着,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将周奶奶的绞花绣纹样转化成数字模型,屏幕上的图案越来越清晰,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捕捉,让传统纹样可以被永久保存和重复使用,不用担心会丢失;智能染缸根据实时天气调整染料配比,屏幕上显示着温度、湿度、染料浓度等参数,保证每次染出的颜色都稳定一致,不会像以前那样受天气影响,让染布变得更加可控。

  某个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金色的光线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暖洋洋的,让人感到舒适和惬意。陈阳看见王婆婆正在教设计师辨认蓝草品种,桌子上摆着好几种蓝草,叶片形状、颜色都略有不同,有的叶片宽大,有的叶片细长。老人的手指划过叶片:“这种叶尖泛红的,染出来的蓝带着火气,颜色更鲜艳,像燃烧的火焰,适合绣火焰纹;那种叶片厚实的,染出来的蓝更深沉,像深邃的大海,适合绣山水,能体现出山的稳重和水的深邃。”而设计师的平板电脑上,实时生成着对应的数码纹样,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这一刻悄然消融,融合成一种新的生命力,彼此滋养,共同成长。

  产业升级带来的变化渗透到村里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李叔不再扛着锄头看天吃饭,成了原材料质检员,每天天不亮就去板栗林和蓝草坡,他带着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笔记本,仔细检查蓝草的品质,叶片的新鲜度、颜色的深浅都在他的检查范围内,还研究出“蓝草分级手册”,详细记录了不同等级蓝草的特点和用途,一级蓝草适合染高档布料,颜色鲜亮且持久,二级蓝草适合染普通布料,性价比高,让原材料的利用更加合理,他还经常组织村民培训,教大家如何辨别蓝草的好坏;张婶家翻新了老宅,房子刷成了白色,窗户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屋里添置了新的家具,沙发、茶几、电视柜一应俱全,变得宽敞明亮,儿子辞去电子厂工作,成了村里第一个“数字工匠”,他设计的“智能绣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个绣架能根据绣娘的身高和习惯自动调整高度和角度,让绣娘工作起来更舒适,减少了疲劳,提高了工作效率;甚至邻村的年轻人也慕名而来,在工坊里学习刺绣与编程结合的新技能,希望能把这种技术带回家乡,让自己村里的老手艺也能焕发新生,他们白天跟着绣娘们学刺绣,晚上跟着技术员学编程,虽然辛苦,但脸上总是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村头的公告栏上,贴着“非遗研学营”的招生启事,红纸黑字格外醒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报名的不仅有中小学生,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村里,在这里学习传统手艺,感受文化的魅力,跟着绣娘们学刺绣,一针一线都学得格外认真,跟着染布师傅学染布,看着白布在染缸里变成漂亮的蓝色,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还有从城里来的白领,他们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这里寻找一份宁静,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在一针一线中放松心情,感受慢生活的美好,有的甚至表示想辞职来这里长期学习,把这种手艺传承下去。

  陈阳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传承,不是固守旧物,拒绝一切变化,而是让传统在创新中获得新生,找到适合新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让它长久地流传下去,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不断汇入新的支流,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质,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

  一次直播中,他举起一个机器绣底、手工点睛的钱包,展示给观众看,钱包的图案是一朵精致的板栗花,机器绣的花瓣平整均匀,手工绣的花蕊立体生动,仿佛真的能闻到花香:“这不是传统的消失,而是它换了种方式,继续陪伴我们,机器提高了效率,让更多人能拥有这样的手工艺品,而手工则保证了它的灵魂和温度,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这件有故事的作品,承载着我们向阳村的历史和文化。”屏幕上的弹幕飞速滚动,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中一条写道:“我奶奶就是绣娘,看到这画面,我想回家学手艺了,把奶奶的手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让它发扬光大,不能让这么好的手艺失传,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藏。”

  看着这条留言,陈阳望向窗外,暮色中的板栗林在风中摇曳,树枝轻轻摆动,恰似绣娘们手中翻飞的丝线——那些曾被认为即将消逝的技艺,正在数字时代的经纬中,绣出崭新的篇章,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编织着向阳村美好的未来。而祠堂梁上的麒麟彩绘,在LED灯的映照下,色彩更加鲜艳,鳞片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也随着机器的嗡鸣与绣针的穿梭,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见证着这个村庄的蜕变和成长,预示着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有更多人知道和认可向阳村的手工艺品,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让这份来自乡村的美好传遍更远的地方,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一章第三节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乡村非遗的蜕变之路,将技术革新与人文温度交织成文。情节跌宕中见坚守,人物成长里藏希望,生动诠释了传统在创新中绵延的深刻内涵。上海文创展的捷报为向阳村的非遗革新注入强心剂,从紧急应对布料色差的惊险到展品抢购一空的热潮,每一步都镌刻着团队的坚守与智慧。老绣娘拥抱智能设备,年轻人深耕数字技术,非遗实验室的诞生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完美交融。产业升级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轨迹,更让非遗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纽带,在传承中绽放出蓬勃生机。面对激增的国际订单和长期合作邀约,现有的生产规模与供应链能否支撑?在拓展全球市场时,会遭遇文化差异、贸易规则等方面的新挑战吗?非遗研学营的持续运营会面临师资短缺或课程同质化的问题吗?如何平衡体验式教学与手艺传承的专业性,避免非遗沦为浅层的旅游符号?邻村年轻人带来的技术交流热潮,会不会引发区域间的手艺竞争?向阳村又将如何搭建共享平台,推动更大范围的非遗产业协同发展?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