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十一章(1)

作者: 唐人 点击:108 发表:2025-11-04 19:18:01 闪星:3

  深冬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向阳村,雪花像无数细小的冰晶,在空中飞舞、旋转,有的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堆积起薄薄的一层,像给树枝裹上了一层银霜,枝头仿佛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有的落在屋顶上,让原本灰黑色的瓦片变成了白色,整个村庄像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还有的落在蜿蜒的小路上,给小路铺上了一条洁白的地毯,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整个村庄被这层薄雪覆盖,显得静谧而祥和,只有偶尔几声狗吠打破这份宁静,回荡在空旷的田野上。

  祠堂工坊内的老式木炭炉烧得通红,炉壁上积着厚厚的炭灰,像一层黑色的铠甲,跳动的火苗映在青砖墙上,投下晃动的光影,忽明忽暗,仿佛在墙上上演着一场无声的皮影戏。但这温暖的火光,却始终驱散不了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像一层无形的薄冰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让人呼吸都觉得沉重,连平日里最爱说笑的张婶都抿着嘴,一言不发。陈阳围着新运来的数字化刺绣机踱步,金属机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坚硬而冰冷,表面光滑得能映出人影,连他紧锁的眉头都清晰可见。它与墙角布满锈迹的老式缝纫机形成刺眼对比,老式缝纫机的木质机身已经泛黄,像一本被岁月翻阅过无数次的旧书,踏板上的油漆早已剥落,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仿佛是两个时代的碰撞,一个代表着过去,一个象征着未来。

  机器启动时发出的嗡鸣声,低沉而持续,像远处传来的雷声,惊得梁上筑巢的麻雀扑棱棱乱飞,翅膀拍打的声音在空旷的祠堂里回荡,带着一丝慌乱,有的撞到窗棂上,发出“咚”的一声,又急忙飞走。这声音也引得正在穿针的王奶奶抬起头,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警惕,像在打量一个闯入领地的陌生人,手里的绣花针悬在半空中,迟迟没有落下。

  “这铁疙瘩能绣出板栗花的灵气?”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近,拐杖是用老枣木做的,木质坚硬,顶端包着一块磨得发亮的铜皮,像一颗小小的星星,杖头在青石板上敲出闷响,每一声都像是在表达她的不满。她枯瘦的手指抚过操作屏,指尖的温度似乎都无法温暖那冰冷的界面,袖口磨得发亮的蓝染布扫过光滑的界面,留下一道模糊的指纹,像一个不和谐的印记。“当年我师父教我绣凤凰,光是描图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凤凰的姿态,从展翅的弧度到尾羽的层次感,一笔一划都倾注了心血,机器眨眼就能绣完?那绣出来的东西能有灵魂吗?能有凤凰的神韵吗?”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对传统手艺的珍视和对机器的不信任,仿佛机器的到来会夺走她坚守一生的技艺。

  其他绣娘也围拢过来,形成一个小小的圈子,她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不安。周奶奶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她使劲往上推了推,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疑虑,仿佛在审视一个外来的入侵者,想从中找出它的破绽,她伸出手,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机器的外壳,又迅速缩了回来,像被烫到一样;张婶攥着绣绷的手紧了紧,指关节都泛白了,针脚在布料上微微发颤,显示出她内心的紧张,她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绣品,那上面的每一针都凝聚着她的心思,是她无数个日夜的成果;角落里,三叔公吧嗒着旱烟袋,烟杆是用竹子做的,已经被烟油浸得发黄,烟圈在他眼前缓缓升起,又慢慢散开,烟圈里飘出一句:“机器做的东西,能有热乎气儿?怕是冷冰冰的,没有人心在里面,绣出来的花也不会有香味,就像假花一样,中看不中用。”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不少人都默默点头表示赞同,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陈阳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有说服力。他走到机器旁,手指在操作屏上轻轻一点,点开设备的演示视频。屏幕上,针头在蓝染布上飞速移动,动作精准而快速,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绣出的板栗花图案规整得如同印刷品,没有一丝偏差,花瓣的大小、间距都一模一样。“奶奶们,这机器能完成基础绣面,提高效率,”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试图用数据来说服她们,“你们看,它一天能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我们五个人手工绣一天的量。但花蕊、叶脉这些关键细节,需要灵动和变化的地方,还得靠你们的巧手来完成,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就像人的骨架和血肉,机器是骨架,手工是血肉,缺一不可,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既有型又有神。”

  张婶的儿子蹲在机器旁调试线路,他穿着一件蓝色的工装外套,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手臂上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在电子厂打工时留下的,手指灵活地在复杂的线路中穿梭,电子厂打工时攒下的编程经验让他操作起来游刃有余。他时不时抬头看看绣娘们,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希望她们能接受这台机器,让工作更轻松一些。可王婆婆突然将拐杖重重顿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巨响,打断了他的动作:“机器绣的针脚是死的,没灵魂!每一针都一模一样,没有变化,就像复制粘贴的,当年你爷爷办砖窑,机器烧的砖就是不如手工的结实,用不了几年就开裂,下雨天还会漏水,最后还得靠手工修补!”老人声音发颤,情绪激动,眼角的皱纹里似乎藏着几十年的固执和对传统的坚守,那是她一辈子的信念,像磐石一样坚定,不容动摇。

  工坊里陷入死寂,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连炭炉中偶尔爆出的火星声都显得格外清晰,“噼啪”作响,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陈阳想起首战受挫时发霉的板栗堆,那种挫败感虽然强烈,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此刻面对的阻力,来自于大家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新事物的抗拒,竟比那时更让人心焦,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村民,她们不是不愿意进步,只是害怕失去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东西,害怕那些珍贵的手艺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淹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第十一章第一节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绣娘们的坚守与陈阳的革新形成鲜明张力。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情节质朴却极具感染力。深冬薄雪笼罩下的向阳村静谧祥和,祠堂工坊内却因数字化刺绣机的到来掀起波澜。冰冷的金属机身与斑驳的老式缝纫机对峙,象征着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王奶奶等绣娘的疑虑与抗拒,藏着对技艺传承的坚守;陈阳的耐心解释,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的决心。这场新旧之间的博弈,不仅关乎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关乎乡土手艺在时代浪潮中的存续之道。陈阳会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打消绣娘们的顾虑?是通过更多实操演示,还是结合手工与机器完成一件代表作来证明融合的价值?面对王奶奶的固执坚守,年轻一代如张婶的儿子,会不会主动探索机器与手工的结合方式,成为技艺传承的桥梁?若机器最终投入使用,在分工协作中会不会出现新的矛盾?比如手工细节的标准难以统一,或是绣娘们因角色转变产生心理落差?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