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陈阳还开发了“非遗定制”服务,让城市客户可以在线设计纹样,绣上自家姓氏或纪念日期,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对新人定制了绣着婚礼日期的抱枕,抱枕上的鸳鸯图案栩栩如生,羽毛的层次感被绣得十分清晰,连鸳鸯的眼睛都用黑色的丝线绣得炯炯有神。收到货后特意开车来村里道谢,他们说这是最有意义的婚礼纪念物,比那些昂贵的礼物更珍贵,每次看到抱枕,都能想起这段美好的回忆。看着新人幸福的笑容,陈阳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这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用手艺传递幸福,用传统连接现代。
某天,那位纪录片导演带着团队来到祠堂,摄像机的镜头对准王奶奶的手,老人正在教一个城里来的小姑娘穿针,小姑娘学得认真,小小的手握着银针,在王奶奶的指导下慢慢穿过布面,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充满了专注,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新旧交织的针线上,形成奇妙的光影,像时光在流转,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人感受到传承的力量。导演低声对陈阳说:“你知道吗?这个视频让京城一家美术馆联系我们,想收藏你们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手艺的美,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艺术的殿堂里绽放光彩。”陈阳看着忙碌的绣娘们,看着祠堂梁上逐渐焕发生机的麒麟彩绘,那些曾经暗淡的色彩在灯光下重新变得鲜艳,龙鳞的金箔在光线下闪烁,像星星一样耀眼,突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针脚是活的,会跟着日子一起长,只要有人传,就永远不会老,会一直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直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不少状况。有一次,正在直播展示蓝染工艺时,染缸里的染料突然起了异常的泡沫,像煮沸的水一样翻滚,直播间里顿时一片哗然,有人留言说是不是染料坏了。王奶奶却不慌不忙,一边安抚直播间的观众:“大家别担心,这是正常现象,染缸有时候就是这样,跟天气、温度都有关系。”一边熟练地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动作从容不迫,很快泡沫就消失了。她还趁机给大家讲解:“这染缸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会闹点小脾气,得摸清它的性子才能管好它,跟养孩子一样,得有耐心。”
观众们纷纷留言称赞王奶奶经验丰富,直播间的人数不仅没减,反而增加了不少,大家都被这种真实的场景所吸引,觉得这样的直播才接地气。
还有一次,一位客户在直播间里质疑绣品的价格太高,说网上类似的机器绣品便宜一半。陈阳没有急着辩解,而是让张婶展示了绣一个板栗花需要的时间和步骤,从劈线、起针到收针,每一步都耗费大量心血,光是劈线就需要把一根蚕丝劈成八分之一细,非常考验功夫。客户看完后不仅理解了价格,还成了回头客,说这样的手艺值得这个价,以后会一直支持手工制品。
团队内部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一次,因为订单分配问题,两个绣娘小组之间产生了矛盾,一组觉得自己分到的订单太难做,耗时久却和简单的订单报酬一样;另一组则觉得对方分到的订单数量多,不公平。张婶主动站出来调解,她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一起干活的经历,那时候大家一起挣工分,从不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咱们村的手艺能传下去,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向阳村,这点小事算什么?”最后大家握手言和,还一起商量出了按订单难度和数量综合计算报酬的办法,齐心协力赶订单。还有一次,仓库的防潮措施没做好,导致一批蓝染布有些受潮,颜色变得暗淡了一些。陈阳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带领大家一起把布搬到阳光下晾晒,还趁机教大家如何更好地做好防潮工作,比如在仓库角落放上生石灰,定期检查湿度计等,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这些小插曲不仅没有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反而让大家更加团结,更懂得相互理解和支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包容,共同成长。
陈阳还特意学习了电商数据分析,每天都会花时间研究后台数据,分析客户的年龄、地域、喜好等,根据数据调整产品款式和直播内容。他发现年轻客户更喜欢简约时尚的设计,就和绣娘们一起开发了一系列融入现代元素的绣品,比如在蓝染布上绣上简约的几何图案,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针对北方客户冬天喜欢厚重面料的特点,他们增加了加绒的蓝染围巾和手套,销量果然不错。这些数据驱动的调整,让他们的产品更受欢迎,订单量持续增长。
为了提升客户体验,陈阳还联系了县里的快递公司,开通了专线物流,确保产品能更快更安全地送到客户手中。他还设计了专门的包装礼盒,礼盒上印着祠堂的图案和“向阳手作”的标识,里面放着一张手艺人的名片和一张介绍产品工艺的小卡片,让客户收到产品时能感受到满满的诚意。有客户留言说:“收到礼盒时太惊喜了,包装太精美了,舍不得扔,还能当收纳盒用。”
深夜的祠堂里,陈阳在笔记本上写下:“电商不是乡村特产的搬运工,而是文化基因的翻译者。”字迹有力,透着他对这份事业的深刻理解。他想起第一次拍视频时的笨拙,那时的紧张和迷茫还历历在目,对着镜头说不出话,手心全是汗,如今镜头里的每双手、每道染痕、每针每线,都在讲述着向阳村的故事,传递着乡村的声音,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情感。
那辆驶出村口的货车,不仅运着手工艺品,更载着一个乡村在数字时代的破局希望,让沉寂多年的老手艺在云端绽放出最质朴的光芒。而他自己,也从那个抱着书本空想的大学生,真正成为了连接土地与屏幕的翻译者,用镜头和订单,让更多人听见了泥土里生长的声音,感受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这一切,都为接下来的?“产业升级”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订单量的稳定增长,他们需要更规范的生产流程、更专业的团队和更广阔的市场,比如建立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却不放弃手工精髓,培养专业的电商运营和设计人才,拓展海外市场等。预示着向阳村的传统手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书写出更精彩的篇章,让这份来自乡土的智慧和美丽,走向更遥远的世界。
【编者按】第十章第3节于烟火气中挖掘传统之美,在电商实践里书写乡村振兴。非遗定制架起城乡桥梁,直播镜头定格匠心传承。陈阳以电商为笔,将传统手艺与现代需求巧妙融合,在应对直播危机、化解团队矛盾中凝聚人心。数据赋能优化产品,精致包装传递诚意,他用实干诠释 “文化基因翻译者” 的使命。从青涩尝试到稳步前行,向阳村的老手艺在数字浪潮中重获新生,也为产业升级埋下充满希望的伏笔。推进标准化生产车间建设时,如何平衡先进设备的引入与手工精髓的保留,避免手艺沦为流水线产物?培养专业电商运营和设计人才的过程中,会面临本土人才流失或外部人才融入困难的问题吗?又该如何解决?拓展海外市场时,传统蓝染、刺绣等手艺能否跨越文化差异获得认可?在国际物流、品牌推广上又将遭遇哪些新挑战?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