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小宝成了工坊的首席试用品体验官,每天放学就戴着虎头帽直播,虎头帽是王婆婆特意为他绣的,老虎的眼睛用黑珠子缝制,炯炯有神,虎头上还绣着“虎头虎脑”四个字,针脚圆润,充满童趣。有次他举着新绣的书包对着镜头:“叔叔阿姨们、哥哥姐姐们,你们看,这是张奶奶绣的板栗花,上面的每一根刺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里面还有我画的太阳,希望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他还会拿起绣品,展示上面的细节,稚嫩的声音讲解着制作过程,可爱的模样逗得网友哈哈大笑,弹幕刷个不停。
直播间里,绣娘们边工作边唠嗑,张婶抱怨着板栗虫不好对付,今年的板栗收成受了点影响,说要跟李叔请教防治板栗虫的方法,李叔种板栗有经验;王奶奶分享着染布心得,说天气不同,染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晴天染的颜色鲜亮,像天空的颜色,阴天染的颜色深沉,像深潭的水;背景音里还有柴火灶的噼啪声,那是厨房在给大家准备午饭,有香喷喷的红糖稀饭粥和咸菜,都是我们自家做的,咸菜爽口。
有次直播时突然停电,陈阳点燃蜡烛,烛光照亮了绣娘们专注的脸庞,她们借着昏黄的光继续刺绣,银针在布面闪烁,像一颗颗小星星,美丽极了。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活着的非遗,有烟火气,有生命力。”“看着她们在烛光下刺绣,感觉像在看一幅画,太有意境了。”小宝趁机唱起童谣,跑调的歌声却让在线人数飙升,有观众打赏了“云养苗绣”的特效,像撒下一把虚拟的丝线,在屏幕上闪闪发光,还有观众留言说要预订产品,支持她们的手艺,让这些传统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村里的老银匠被请回来合作时,抱着个沉甸甸的木箱,箱子铜锁已氧化成绿色,上面还刻着复杂的花纹,是“缠枝莲”图案,寓意吉祥,锁芯有些生锈,打开时发出“咔哒”一声。他打开箱子,里面是祖传的银锁、银镯、银簪,有些已经发黑,刻字处积着污垢,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银锁上的“长命百岁”字样清晰可见,银镯上的花纹细腻,像流水一样,银簪的造型像凤凰,展翅欲飞。
“我爷爷是镇上的银匠,手艺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那时候有钱人都来找他打银器,说他打的银器纯度高、款式新。”老人用麂皮擦拭着一把长命锁,动作轻柔,仿佛在抚摸一件珍宝,锁面上的“麒麟送子”图案渐渐清晰,“这些年没人戴,全锁在箱底,老鼠都在里面做了窝,看着就让人心疼,我还以为这些手艺就这么失传了呢,没想到还有机会重见天日。”
陈阳提议将银饰融了打成苗银吊坠,嵌在绣品上,既能让老银饰重获新生,又能增加绣品的价值,让银饰和绣品相互映衬。老人起初舍不得,这些银饰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是他情感的寄托,他说这是爷爷留下的念想,不能动。直到看见嵌着银饰的茶垫摆上五星级酒店的茶桌,客人拿着吊坠拍照发朋友圈,配文“非遗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点赞和评论很多,有人说“太精美了,想买一个。”他才摸着胡须笑了,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我爷爷要是知道银锁变成了城里人喝茶的玩意儿,说不定还得从坟里爬出来看,说不定还会夸我呢,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手艺,让银器能被更多人喜欢。”
初雪降临那天,祠堂工坊门前却暖意融融,大铁锅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散发着温暖的光和热,柴火是村民们从自家带来的,有板栗树枝、枣树枝,燃烧时发出不同的声响,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板栗树枝燃烧时有股淡淡的甜味。张婶数着新到的丝线,每捆线都用蓝染布扎着,她特意将不同深浅的绿色分开摆放,像排列着板栗林的四季,从“新芽绿”到“墨绿”,层次分明,还在每种颜色旁边放了一片对应的树叶,方便大家辨认,树叶都是她从板栗林里捡来的,新鲜而完整。
周奶奶戴着老花镜,教小宝辨认三十种不同的绿色绣线,从“新芽绿”到“霜叶绿”,每种颜色都对应着板栗树的生长阶段,小宝学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提问,还拿笔在本子上画下来,标注上颜色的名字,本子上画满了各种绿色的小方块,像一幅色彩图谱。周奶奶还教他如何区分丝线的质量,用手摸,感受丝线的光滑度和韧性,用光照,看丝线的光泽度,告诉他好的丝线光滑有韧性,绣出来的作品不容易断线,颜色也更鲜艳。
王奶奶则在染缸边指导年轻人,新染的布料在雪光中呈现出独特的青蓝色,像雨后的天空,她伸手探入染缸,水温恰好维持在28℃,不冷不热:“这温度,跟你爷爷当年烧砖窑的火候一个道理,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她对旁边的年轻人说,“全靠手感,机器测不出人心的温度,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诀窍,得用心去体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得知道它什么时候需要温暖,什么时候需要凉爽,才能养得好。”
陈阳站在祠堂门口,看着雪花落在板栗林的枝头,枝头挂满了毛茸茸的雪球,像一串串棉花糖,洁白而可爱。想起学艺时蓝草坡的晨露,那时的艰辛仿佛还在眼前,却都化作了此刻的动力,让他充满了干劲。手机提示音响起,是文旅局发来的邮件——明年的省非遗博览会,要给向阳村设特展,标题是“从泥土到云端:一个乡村的非遗新生”,这个标题既体现了传统的根基,又展现了现代的传播方式,寓意深远。
附件里是展位设计图,主视觉就是那幅“四季绣”秋实图,板栗刺球被放大成装置艺术,观众可以触摸真实的栗壳碎屑,感受传统工艺的质感,体验区还准备了小型的刺绣工具和染料,让观众亲手尝试刺绣和染布,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设计图上还标注了展位的布局,有展示区、体验区、销售区,每个区域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效果图,让人一目了然。
他突然明白,合作破冰的不仅是商业契约,更是人心的联结,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乡村与城市的沟通。当老手艺遇上新想法,当传统纹样融入现代生活,那些曾被遗忘的针脚与染缸,正在编织出向阳村的新生图景,一幅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画卷,画里有欢笑的村民,有精美的手工艺品,有生机勃勃的板栗林。
此刻,工坊里传来小宝的歌声,他唱着自编的童谣:“一针一线绣朝阳,一染一晒布生光,板栗花开千万朵,向阳村里日子长……”歌声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真和对家乡的热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歌声里,陈阳看见王奶奶偷偷抹了抹眼睛,那是喜悦的泪水,而窗外的雪,正无声地覆盖着这片孕育了无数可能的土地,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滋养着新的希望,等待着春天的萌发。
祠堂梁上的麒麟纹在LED灯的照射下,仿佛随着缝纫机的节奏缓缓游动,龙鳞反射的光落在绣娘们专注的脸上,那些沟壑纵横的皱纹里,正闪烁着比金箔更耀眼的光芒,那是岁月的沉淀,是智慧的闪光,是她们用一生的时光换来的宝贵财富。墙角的老钟摆发出规律的声响“滴答滴答”,与缝纫机的哒哒声、绣针穿过布料的嗤嗤声、染缸里气泡破裂的啵啵声,共同构成了向阳村新生的乐章,这首乐章里有艰辛,有喜悦,有传承,更有希望,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序曲。
陈阳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比如如何扩大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知道向阳村的手工艺品;如何优化包装和物流,让产品能更快更好地送到客户手中;如何应对订单激增带来的生产压力,保证产品质量不下降。这预示着他们将在电商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径,利用网络的力量,让向阳村的手工艺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充满温度和故事的传统手工艺品,让向阳村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他转身回到工坊,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银针在布面上飞舞,仿佛在编织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个让传统手艺绽放光彩的未来,一个让向阳村变得更加富裕美丽的未来。
【编者按】第九章第三节写出向阳村工坊以直播破圈,让非遗走出“博物馆式”的沉寂;老银匠的银饰与绣品碰撞、非遗博览会的邀约,更让手艺有了传承的深度与发展的广度。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藏着人心与故事,恰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虎头帽映着屏幕光,小宝稚嫩的讲解让工坊绣品有了童趣温度;烛火下绣娘的银针、老银匠木箱里的祖传银饰,又为非遗传承添了时光厚度。从直播里的柴火灶声,到初雪天染缸边的手感诀窍,向阳村的手艺传承从不是冰冷的技艺复刻,而是带着烟火气与人心温度的生生不息。当文旅局的非遗博览会邀请函到来,这些针脚与银饰,正从乡村角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生。省非遗博览会上,观众亲手体验刺绣染布时,会不会催生出新的创意灵感,为工坊带来新的设计方向?面对可能激增的订单,工坊如何平衡“手工质感”与“生产效率”,避免手艺沦为流水线产品?老银匠是否会开授银艺课,让年轻一代接过银饰锻造的手艺,让“银绣结合”成为向阳村独有的非遗符号?文旅局的合作是否会延伸出乡村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走进祠堂工坊,亲身感受从布料染色到绣品成型的完整过程?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