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陈阳自定的“保底+分红”四个字用朱砂加粗,鲜红醒目,像跳动的火焰,下面列着条款:
1.基础保障:绣娘每月领取1500元基本工资(含社保补贴),确保她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用再为生计发愁,能安心做手艺。工资每月5号准时发放,用村里的老木箱当工资箱,那木箱是老支书家传的,上面还刻着“公正”二字,字体苍劲有力,箱子的铜锁虽然有些生锈,但依然能顺利打开。
2.利润分成:销售利润的70%按工时分配给创作者,多劳多得,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提高积极性。工时用特制的木牌记录,每个木牌上刻着绣娘的名字,字迹清晰,每天完工后由陈阳亲自登记,核对无误后再放入对应的竹筒里,竹筒上也贴着绣娘的名字。
3.知识产权:传统纹样版权归集体所有,让老手艺能被共同守护和传承;创新设计归设计者,保护个人的创意和心血,鼓励大家大胆创新。所有纹样都用专门的本子记录,附上设计者的名字和日期,妥善保管在祠堂的柜子里,柜子钥匙由陈阳和老支书共同保管。
4.风险兜底:陈阳个人承担前期所有设备与原料成本,不让绣娘们承担任何风险,给她们吃一颗定心丸。设备采购清单和原料发票都张贴在祠堂的墙上,公开透明,让每个人都能看清楚,清单上详细记录了设备的名称、数量、价格和购买地点。
“阳娃子,你这是把风险全扛自己身上了。”王奶奶戴着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惊讶和担忧,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指尖划过“个人承担亏损”的附加条款,手指因常年染布而呈深蓝色,像涂了一层永不褪色的颜料,“当年你爷爷办砖窑厂,也写过类似的字据,按的血手印,最后硬是把砖窑办起来了,让村里不少人有了活干,那时候我还去砖窑帮过忙,搬砖搬得手上全是泡,晚上睡觉都疼得睡不着,可心里高兴啊,因为能挣钱贴补家用。”
陈阳想起书房抽屉里那张泛黄的契约,爷爷的指纹至今清晰可见,边缘已经磨损,像被无数次抚摸过,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契约的纸张薄如蝉翼,上面还能闻到淡淡的墨香,那是时间的味道。他从口袋里掏出印泥盒,盒盖上刻着“诚信”二字,那是奶奶的陪嫁,红漆虽已剥落,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盒子的边角有些磕碰,却更显古朴。“奶奶,这次换我按。”红色的指纹按在契约末尾,与朱砂字形成深浅不一的红,像朵盛开的板栗花,热烈而充满希望,仿佛能看到板栗花开满枝头的景象。
张婶家的灯下,空气里弥漫着草药味——她儿子刚换完药的纱布堆在墙角,渗着暗红的血,散发着淡淡的药香,那是艾草、当归、红花等草药混合的味道。那是村里的老中医开的草药,用土陶罐熬制,罐底还有黑色的药垢,那是常年熬药留下的痕迹。张婶的儿子坐在炕沿上,正在翻看陈阳带来的产品画册,画册上的图片色彩鲜艳,他看得十分认真,手指因受伤而有些变形,却一页页地轻轻翻动着。
陈阳拿出手机,展示电商平台的预售数据截图,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婶子,这是板栗花帆布包的预订量,三天就两百单,照这趋势,下个月订单还能翻倍。你看这评论,大家都说喜欢这包的设计,既有乡土气息又实用,有人说要买来当上班的通勤包,有人说要给孩子当书包。”他放大评论区,指着一条评论念道:“‘能看到绣娘的手,这才是真手工 ’,大家都很认可我们的产品,觉得这才是有温度的东西。”
张婶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眼睛里渐渐有了光彩,像黑夜里亮起的星星,又摸了摸儿子手腕上的伤疤,那里的皮肤凹凸不平,像极了首战受挫时板栗林里板结的土地,硬邦邦的,毫无生机。她突然抓起笔,墨水在“乙方”处晕开,形成小小的蓝花,像不小心滴落的染液,笔尖颤抖着划破纸张:“我签!就当给你这娃……给我儿子攒点药费,让他早点好起来,也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跑跑跳跳,去镇上的中学上学,将来考个好大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灯光下,她鬓角的白发被映成金色,像绣线上的反光,闪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开展当天,祠堂门口的老槐树下挤满了前来观展的人,有村里的乡亲,也有从县城特意赶来的游客,人头攒动,像一片涌动的人潮。老槐树的树干粗壮,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皮上布满了沟壑,像老人的手掌,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树干上挂着红绸带,那是村里老人祈福时系的,随风飘动,像一条条红色的彩带,给祠堂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
李叔扛着锄头赶来,鞋帮上还沾着板栗林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那是雨后泥土的芬芳。锄头把上刻着他父亲的名字,字迹已有些模糊,是用烧红的铁丝烫上去的,那是他父亲生前常用的锄头。“我家婆娘说,她会绣鞋垫上的牡丹,绣得可好看了,牡丹的花瓣层次分明,一层叠着一层,还能绣出露珠呢,亮晶晶的,算不算?能加入工坊不?” 他憨厚地笑着,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像盛开的菊花。
周奶奶让孙子背着来,老人怀里抱着个蓝布包,蓝布是她自己染的,颜色深沉而温润,经过多次漂洗,依然不掉色,水还是清的。打开是二十年前绣的嫁妆鞋面,凤凰的眼睛用孔雀石粉末绘制,在阳光下泛着幽绿,像两颗宝石,熠熠生辉。鞋帮内侧还绣着?“宜室宜家”,针脚细密,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她当年对新婚生活的憧憬。陈阳蹲下身,发现鞋面夹层里还藏着张纸条,用笔写着 “民国三十七年绣于向阳村”,字迹已模糊成淡灰,却依然能辨认出末尾的感叹号,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仿佛能感受到她当年绣制时的坚定信念。
产品上线首月,订单量突破500单,这个数字远超陈阳的预期,他原本以为能有 300 单就不错了。他在加工坊支起临时发薪台,发薪台是用村里废弃的门板改造的,表面刷了清漆,光滑明亮,能映出人影,连头发丝都看得清楚。门板上还能看到当年用毛笔写的“耕读传家”字样,虽然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文化气息,那是村里老一辈对后代的期望。
红纸上用金粉写着?“向阳手作工坊首月分红”,金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撒了一层碎金子,旁边挂着锦旗大小的销售报表,报表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工整,笔画有力,图表曲线像板栗枝一样向上延伸,充满了活力,让人看了心里欢喜。报表旁边还贴着一张感谢信,是县城一家酒店发来的,感谢他们提供的优质产品,信上还说要长期合作,信的落款处盖着酒店鲜红的公章。
张婶第一个走上前,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围裙上还沾着刺绣时的线头,那是她自己绣的板栗花图案,针脚虽然不如年轻时熟练,却透着认真。陈阳数给她?3800元现金,崭新的钞票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每张钞票的边角都挺括如新,其中1500元是保底工资,2300元是分红。纸币在她粗糙的手掌里簌簌作响,她突然想起儿子开学时,因为没钱买新文具,只能用别人剩下的铅笔头,笔尖断了就用牙咬尖,孩子懂事地说不疼,可她心里却像被针扎一样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眼泪瞬间掉在钞票上,晕开小小的水渍:“比我在地里刨一年都多……这钱能让他换副好点的钢板,医生说进口的不硌手,能让他舒服点,说不定明年就能去学校上学了,跟其他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她抓起陈阳的手,按在自己儿子的伤疤上,那里的皮肤依然冰凉,却透着一丝希望的暖意,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
消息像野火般传遍村子,家家户户都在谈论工坊的事,连村头的小卖部都成了信息交流中心,大家聚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三天后,陈阳的笔记本记满了报名者:养蜂的刘叔说他婆娘会编蜂箱纹样的竹编,编出来的竹篮既美观又结实,还能透气,特别适合装蜂蜜,竹篮的把手处还能编出“福”字,寓意吉祥;开拖拉机的王老五拿出母亲留下的蓝染围裙,围裙上的花纹独特,是他母亲年轻时用“扎染”技法做的,图案像天上的云彩,变幻莫测;甚至连在镇上 KTV 当服务员的丽丽都请假回来,说要学刺绣补贴家用,她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还带来了自己画的设计草图,虽然简单,却很有创意,上面画着板栗、蓝草、蝴蝶等元素。
废弃的祠堂被连夜清扫,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忙,有的扫地,有的擦窗,有的修补破损的桌椅,大家分工合作,干劲十足。扫地的村民用的是自制的扫帚,用高粱穗扎成,扫帚把是枣树枝做的,扫地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春蚕在吃桑叶。擦窗的村民用旧报纸,报纸上的字迹虽然模糊,却擦得玻璃锃亮,能清晰地看到外面的景色,连远处山上的树木都看得一清二楚。修补桌椅的村民带来了自家的工具,锤子、钉子、胶水,忙得热火朝天,锤子敲击钉子的声音“砰砰”作响,像在演奏一首劳动的赞歌。
陈阳带着村民们拆除朽坏的梁柱,当拆下东侧山墙的木板时,发现梁上刻着“光绪年制”的字样,笔画清晰,与王婆婆的年龄竟同岁,木板背面还留着模糊的墨字:“绣坊旧址”,字旁画着个简化的纺车图案,纺车的轮子、锭子都清晰可见,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他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这里以前确实有个绣坊,绣出的绣品在周边十里八乡都很有名,连县城里的富人家都来预订,后来因为战乱才荒废了,没想到百年后这里又要重操旧业,真是造化弄人。
缝纫机搬进祠堂那天,陈阳从县城旧货市场拉回十台二手蝴蝶牌缝纫机,每台都经过他仔细检查和修理,换了新的皮带、针头、底线,擦得干干净净,像新的一样,闪闪发光。当第一台机器通电启动时,“哒哒哒”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像在欢快地歌唱,惊飞了梁上筑巢的麻雀,麻雀在祠堂上空盘旋了几圈,仿佛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地方,然后才恋恋不舍地飞走。这声音也让在场的老人眼眶发红,她们想起了年轻时在生产队用缝纫机干活的日子,那些逝去的时光仿佛又回来了,嘴角露出了怀念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里仿佛藏着当年的故事。
王奶奶摸着缝纫机的旋钮,旋钮上的漆已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的金属,冰凉而光滑:“这机器跟我年轻时用的一模一样,那时在生产队缝补衣物,为了踩出均匀的针脚,脚踝磨出了厚厚的茧,夏天天热,汗水滴在机器上,都能发出‘滋滋’的声响,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累,却很充实,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干活也有劲,不像现在,各干各的,少了那份热闹。”张婶的儿子主动担任维修员,他在电子厂被机器压伤的右手,此刻灵活地穿梭在电路板间,比绣花还要精细,手指在细小的零件间游走,动作熟练。他说:“这活儿比流水线有温度,至少不会被骂动作慢,在这里大家都互相体谅,感觉像一家人,每天干活都开开心心的,不像在电子厂,每天被组长催着赶进度,心里总是慌慌的。”有台机器的抽屉里还留着前主人的照片,是位戴头巾的妇女,笑容灿烂地抱着缝纫机,背景是县城的老街道,街道两旁的店铺招牌清晰可见,有“便民百货”,“诚信布店”等,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听到街道上的叫卖声。
【编者按】第九章第二节叙写了陈阳以“个人兜底”的魄力打破乡村手艺的沉寂,用细致的条款保障匠人生计,让老手艺不仅活了下来,更成了村民增收的希望。从祠堂变工坊的蜕变,到村民自发参与的热情,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与担当,远比任何纹样都更动人。朱砂重彩的“保底 + 分红” 四字,是陈阳为向阳村传统手艺立下的承诺,更是他扛下风险、反哺家乡的赤诚。从老木箱里的准时薪资,到竹筒中记录的每一份工时,从张婶签下名字时的泪光,到首月五百单订单的惊喜,契约里的条款化作了村民手中的实在收益,也让百年祠堂里的 “绣坊旧址” 重焕生机。那些沾着泥土的锄头、泛着幽绿的凤凰鞋面、“哒哒” 作响的缝纫机,都在诉说着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故事。“绣坊旧址”的百年历史会不会成为工坊新的文化符号?张婶的儿子能否在维修缝纫机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台藏着前主人照片的缝纫机,又会引出怎样与手艺相关的过往故事?随着报名者增多,工坊该如何平衡传统手艺传承与创新设计,应对可能到来的订单激增压力?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