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深秋的阳光透过祠堂破损的窗棂,在青石板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被打碎的鎏金画卷。那些光影随着太阳的移动缓缓游走,时而汇聚成一团温暖的光斑,时而分散成细碎的光点,照亮了地上的每一粒尘埃。它们在光柱里翻滚、跳跃,仿佛是被唤醒的时光精灵,带着祠堂百年的记忆在跳舞。陈阳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木梯的每一级都被岁月磨得圆润光滑,梯脚深陷在泥土里,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凹坑,那是无数人踩过的痕迹。他将最后一盏 LED 射灯固定在雕花梁上,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指甲缝里还嵌着昨天修理展架时沾上的木屑,带着淡淡的木头清香。
灯光瞬间照亮了积尘数十年的空间,空气中的尘埃被强光惊扰,纷纷扬扬地飞舞起来,在光柱中形成一道道细小的光带,如梦似幻。梁上的彩绘麒麟纹在强光下若隐若现,龙鳞部分的金箔已剥落大半,露出底下暗褐色的木质纹理,那些纹理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浅不一,记录着祠堂百年的沧桑。麒麟的头部微微抬起,仿佛在仰望天空,原本镶嵌着琉璃珠的眼睛,如今只剩下两个空洞,仿佛在无声地注视着来人,见证着祠堂的兴衰变迁。
他伸手擦拭一根立柱,立柱上的红漆早已斑驳,露出里面的原木,带着自然的纹理。指尖划过“光绪丁未年重修”的刻痕,那字迹深刻有力,笔画间透着一股刚劲,是当年石匠用錾子一下下凿出来的,每一笔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木屑混着灰尘簌簌落下,落在他的肩膀上,像落了一层薄薄的雪,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这座建于清朝的祠堂,自他记事起就只用作堆放农具,墙角的蛛网层层叠叠,像一件精致的纱衣,蛛网中间还挂着几片干枯的板栗叶,那是去年秋天被风吹进来的。蛛网密布的角落里,还斜靠着半架生锈的犁耙,犁头刃口嵌着的泥土已干裂成粉末,轻轻一碰就簌簌往下掉,那是几十年前深耕土地留下的痕迹,承载着农耕时代的记忆。
“阳娃子,这祠堂几十年没这么亮过了。”老支书拄着拐杖进来,拐杖是用老槐树的枝干做的,顶端包着一层铜皮,已被磨得发亮,反射着灯光。他的鞋底碾过掉落的漆皮,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老人仰头望着梁上的麒麟,脖子上的皱纹挤成一团,喉结在松弛的皮肤下滚动,“你奶奶当年就在这拜堂,红盖头擦着那麒麟的爪子过的门槛,当时她还偷偷告诉我,说听见麒麟发出了低吼,现在想来,怕是太紧张了。那时候的红盖头,还是你太奶奶用自家种的棉花纺线织的布,再用红花染的色,鲜艳得很。”
陈阳调整着展架角度,展架是用村里废弃的枣木桌椅改造的,表面还能看到当年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透着老祖宗的智慧。蓝染布制成的帷幔在风中轻摆,布面上的冰裂纹路与梁上的彩绘形成奇妙的呼应——那是王婆婆耗时七七四十九天染制的布料,染缸就埋在祠堂后院的老槐树下,缸沿还留着她手指常年摩擦形成的凹痕,深浅不一,像一串神秘的密码。帷幔的边缘打着细密的褶,那是张婶用传统的“百褶绣”技法缝制的,每一道褶都均匀整齐,宽窄一致,像被尺子量过一样。
展品被精心布置在祠堂各处:绣着梯田纹样的丝巾悬挂在雕花窗棂前,丝巾的丝线里掺了蚕丝,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摸上去光滑细腻。阳光穿过丝线时,将稻穗图案投射在地面,那些金色的稻穗在光影中微微晃动,像在风中摇曳,仿佛能闻到稻花的清香,听到稻田里青蛙的鸣叫声。丝巾的角落绣着一个小小的“阳”字,是陈阳特意加上的,针脚细密,代表着向阳村的希望,也寄托着他对家乡的热爱。
嵌着老银饰的茶垫摆在供桌上,供桌是用上好的红木制成,桌面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能映出人影,连人的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银锁片上“长命百岁”的刻字与供桌边缘被香烛灼出的痕迹遥相呼应,那些灼痕深浅不一,有的深如小坑,有的浅如细线,是几十年来村民们虔诚祭拜留下的印记。茶垫的边缘用“锁边绣”加固,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那是周奶奶的手艺,她年轻时曾是村里有名的绣娘,绣出的作品在镇上的集市上总能卖出好价钱。
最显眼的位置挂着陈阳设计的“四季绣”系列,秋实图的板栗刺球在灯光下闪烁,仔细看能发现刺尖缀着真正的栗壳碎屑,那是他从首战受挫时滞销的板栗中精选打磨的,每片碎屑都保留着天然的毛刺感,触摸时能感受到真实的粗糙,仿佛能摸到板栗刺球的质感。绣图的装裱框是用板栗树的枝干做的,经过打磨上漆,呈现出温润的棕红色,与绣品的色调相得益彰,框边还雕刻着简单的缠枝纹,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每个展品旁都放着二维码立牌,立牌是用板栗壳压制而成的,边缘还保留着天然的弧度,带着自然的美感。上面的二维码是用激光雕刻的,清晰可见,即使在昏暗的光线下也能轻松扫描。扫码就能看到制作过程视频,视频开头是向阳村的全景,晨雾中的村庄像披着一层白纱,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像水墨画一样。然后镜头缓缓拉近,聚焦到制作现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王奶奶染布时搅拌染缸的双手,指关节因常年劳作而变形,却灵活地搅动着染液,染液在缸里形成一个个漩涡,靛蓝色的液体泛着神秘的光泽,像深邃的夜空。周奶奶刺绣时穿针引线的特写,老花镜滑到鼻尖,眼神却专注而坚定,穿针时微微嘟起的嘴像个孩子,透着一股认真劲儿。张婶锁边时翻飞的手指,速度快得几乎出现残影,缝纫机的踏板被她踩得飞快,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像在演奏一首轻快的乐曲。这些都被陈阳用微距镜头记录下来,连她们脸上细微的皱纹和手上的老茧都清晰可见,那些老茧是岁月和手艺留下的勋章,见证着她们的辛勤付出。
视频背景音里,除了工具碰撞声,还有隐约的鸡鸣狗吠,那是他特意保留的乡村环境音。清晨的公鸡打鸣声此起彼伏,有的高亢,有的低沉,像在演奏一首起床曲,唤醒沉睡的村庄;午后的狗叫声慵懒而悠闲,偶尔夹杂着几声猫叫,像在诉说着乡村的宁静;傍晚的牛哞声低沉而悠长,宣告着一天劳作的结束,带着几分疲惫和满足。这些声音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让观看视频的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淳朴和自然。
有个细节很少有人注意:所有视频的结尾,都会闪过陈阳在染缸边被蒸汽熏红的眼睛,或是手指被绣针扎破后渗出的血珠,血珠落在蓝染布上,竟与布料的颜色融为一体,像一颗小小的红宝石,那是他用心血浇灌手艺的证明,也是对传统手艺的敬畏,更是他对这份事业执着的体现。
展览前夜,陈阳背着帆布包挨家挨户拜访,帆布包是用他自己设计的板栗花布料制作的,图案精美,边角用栗壳纤维加固,结实耐用,即使装很多东西也不会变形。包上的拉链是用老铜制成的,拉起来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是村里的老铜匠帮忙做的,铜匠说这拉链能用几十年。
在王奶奶家的屋檐下,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干辣椒和玉米,红的红,黄的黄,透着丰收的气息。墙上还挂着一把老旧的纺车,纺车的木轮上缠着几缕未纺完的丝线,那是王婆婆年轻时的嫁妆,陪伴了她几十年。陈阳摊开打印好的合作协议,纸页边缘用蓝染布包边,针脚细密,整齐划一,协议标题“向阳手作工坊合作契约”用毛笔书写,笔锋刚劲有力,能看出《天工开物》的碑帖痕迹,带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编者按】第九章第一节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村文化新生的动人图景,展品与人物故事交织,充满温情与希望。在岁月的长河中,古老的祠堂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历经风雨,尘封许久。如今,一个年轻人带着满腔热忱与创新思维,闯入这片寂静的天地。他以光为笔,以传统手艺为墨,在祠堂的每一处角落,勾勒出一幅乡村文化复兴的绚丽画卷。展品背后,是匠人们粗糙却灵巧的双手;视频之中,是乡村生活的烟火与温度。这场展览,究竟会为古老的向阳村带来怎样的变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盛宴。当展览正式拉开帷幕,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这些饱含乡村韵味与传统底蕴的手工艺品,能否获得大众的认可?随着合作协议的签订,村民们与陈阳之间的合作又会经历怎样的磨合?而承载着全村希望的向阳手作工坊,究竟要如何披荆斩棘,才能真正实现让古老手艺在新时代蓬勃发展,带领向阳村走向繁荣富强的目标呢?倾情推荐阅读赏析!热烈欢迎文友积极跟评!编辑:攀登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