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四问 我识

作者: 安之 点击:239 发表:2025-09-11 10:50:36 闪星:3

     什么是我?

  据传佛祖出生时,即手指四方天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句偈语展开说,能写无数篇论文。无论中外的古代哲学思想家,所用的哲学语言都是简单而深刻的。不仅“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贴近哲学思考的本源,也能引发无穷的思考和想象,引申出更多含义。但也同样产生了副产品,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到这些话的不同“面”,就会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辩论和攻讦,最终把原旨也忘却了;又或者根据时代的变化,增加了与时俱进的理解,从而将本来面目隐藏。所以我始终强调“概念”,文字者应该把自己所秉持的“概念”说清楚,才能尽量减少歧义和争辩。

  无论前文或者后文,我所有的引用,其本意都不是附和原作者的正确,也不是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只是为了描摹某个概念时,借用和其精神呼应的部分。就好像陌生的艰苦旅途中,迎面遇到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向他相视一笑,打个招呼,心照不宣,然后擦肩而过。至于对方来自于哪儿,姓甚名谁,性格如何,秉性习惯,我概不了解,也不妄自揣测,更不心生臆想。我们无非就在同一条路上,同赏过一段风景,同踩过几个脚印罢了。

  佛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不知道其因何、为何,佛也没展开说;佛即便说了,我也未必了解万一,甚至他是否真说过这话也不清楚,再甚至是否真有佛祖也不清楚。我只是知道在我的认知世界的佛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曾给我对“我识”的理解产生过作用,也能对我解释“我识”的概念时,产生辅助的帮衬,于是便用在这里。它如黑夜的旅人般与我擦肩,手持的微光照亮了我眼前的路,我偶尔曾想起它,并与其他人擦肩时,分享微光。这是我引用它的意义。

  继续说“我”和“我识”的哲学概念。我引用佛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是想阐释我的意识层面的“我识”。秉承着简单深刻的原则,回归到最本源,“我”就是我的个体全部,包括肉体和意识。“我识”就是意识部分,之所以不用“意识”这个词,是想要强调自我属性。总之,“我识”就是我的意识活动的全部总和。

  玩过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朋友,都曾操纵过屏幕中持枪的手和射击瞄准点,这和我们“操纵”我们自己的“我”很像。“我识”就是通过“我”的180度的视界,操纵肉体行走坐卧、说话吃饭、欢笑悲伤的那个背后的“我”。它不是物质的,但基于肉体的物质基础;它是精神的,但不因此毫无边界和界限,不是自由和无限的。

  很难描述它是什么,只能感受它。回想从婴儿的懵懂状态,到某一刹那,它仿佛自然而然的逐渐醒来,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可以思考的人,可以思考“思考”本身,能够建立灵性的哲学思考,我“成为”人时,那个灵性的我的意识,就是“我识”。如无意外——例如痴呆或植物人——它会伴随我存在。睁眼时它是眼中的光框,能看到手脚肢体,集中精神能看到鼻子,只有在镜中才能看到眼耳,看不到背后,所以我觉得“我”躲在背后;闭眼时它是永不间断的思绪,佛家比喻下那种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的思绪;睡着和昏迷时,它隐藏在梦里,醒来时倏然回归。你从不会怀疑它仍然还是它,而不是另外一个人,它是我成为“我”的依据。

  我把以上这些概念或者描摹,称为“我识”,自我意识的总和,我之所以是“我”的意识部分。

  与此类似或者略有差别的概念有很多,有些在某些话或者文字里,简直相同。

  精神,精神世界,自我的精神世界,实际也是“我识”。在精神世界被用在更大的范围的时候,代指精神产物或者群体的精神体之类,就非此意了。

  意识,自我意识,有时也是“我识”的意思。有时又扩大为诸如动物的、婴儿的非灵性的意识。

  由意识引申的,下意识、本我、自我、非我、超我等等,只要是精神+意识属性的,暂时全列为“我识”的范畴,这样可以与“思维”的概念做区隔。

  “思维”、“思考”、“理性”,是我识的具象化表现,三者并无甚区别。

  与这三者相对——相对但非对立——的部分,是“感性”、“冲动”、“本能”,那些并无思考,但影响我决策和行动的意识部分,是在我识的“界”上的。

  主观,“我识”的创造物或者创造过程,虚拟的,意识的。

  客观,与“我识”的创造物对应的,实在的,物质的。

  关于这里的精神(意识)和物质,是我概念的,而非别人或者别的理论概念的,所以不存在交融的边界。简单举例,有些哲学观认为客观物质不存在,而我认为客观物质存在,是不被意识改变的部分。当人的意识消散时,“我”的全部意识世界都不存在,但客观世界有可能存在,或者即便不存在,我们可以定义客观世界为“零”。这只是定义和概念,不影响哲学思考或者哲学观点。秉承简单深刻的原则,是有客观的物质存在的——哪怕是“零”。

  灵魂、心、心灵……等等,这些词在各个国家和各种语言中,都不约而同的存在。大部分代指思维的感性或者本能部分,不夸大也不缩小,我们先统统放在“我识”的大盒子中。

  意志、表象、对象……其他哲学家概念的概念,我暂作缩减,尽量还原“我识”本源的状态。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不是两个主义,也不是两派学说,更多是两种标签。“我识”是一种概念而已,不存任何一个主义的标签,也无须被打上。在哲学思考和哲学观点中,阵营是无意义的。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客观世界是靠“我识”去感受的,客观世界的目的和意义是不是就是被“我识”感受?我们以后在展开讨论。但有一点可以现在明确,客观世界的目的和意义,不只是被我的“我识”感受的。在我的“我识”——即我个人意识世界——中,我是全部的意义和存在;同样的,因为我的“我识”的存在,我必须承认别人的“我识”也存在。

  “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我不在,但世界还在,哪怕它为零。我不能因为“我识”的不存在,就否定其他“我识”以及其“识得”的客观世界也不存在,哪怕它为零,或者对我来说为零。

  这一问我们只先讨论“我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摹状,至于它的具体表现和哲学属性,它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以后我们在逐渐展开。毕竟截止到此刻,我也还没找到自我哲学的答案,我们边走边找,先把“路标”一样的概念弄弄明确。

  在本问结束前,呼应一下前问的问题,自圆其说。哲学为什么只能——至少是首先——解决自我的问题。因为“我识”是独立的,连贯但个人属性明确,我们从两方面阐述它。

  一、任意两个人,“我识”的感受和思考是完全不同的。简单的一些器质性不同,很好理解,比如盲人,他感受世界的“我识”,绝不存在我前文表述的“180度的视界”,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我大不相同。再比如,假如我患有某种“色盲”,我看到的所有颜色,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完全打乱,各不相同,我看到的“绿色”其实是其他人看到的“红色”。但因为它们错乱的一一对应,且无法表述和描摹,所以我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是“色盲”。我们只能一同指着红色的东西说,这是红色的,但却无法证明“红色”是“红色”。以此为例,对于非器质性的推测,我们甚至可以发散思维的想象,不仅仅颜色,有可能形状、明暗,甚至对时间感应的流速,不同的人体验也许完全不同,只是因为无法描摹和对比,我们无从知道而已(我曾在电视上看慢放的蜂鸟闪动翅膀,舔食花蜜,也许它感受的世界,就是那慢放的样子,我们则是一些被“快放”了的动物而已。我们看蜂鸟只能活几年,但也许它们真实生命的体验,要比我们长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不懂得、不能领会而已)。这就证明了“我识”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东西,我们只能通过外物去“推演”别人,但不能感受到对方“我识”。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全世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色盲”,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我们不能证它是错的,但也不能证它是对的。(后面我们会思考“对错”的问题)

  二、换一个角度,济公讲“一生一死,一死一生”,意思是每次睡着都是死亡,醒来就是新生。但我们其实都知道,每次醒来的都是同一个人,只是无法在哲学上解释,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我们的身体也许在变化,每分钟死去无数细胞,发生无数分子的交换,但只要“灵魂”不变,我就还是“我”。就像“忒修斯之船”那样,全部船板都换了,但因为有“灵魂”,所以此船还是彼船。但具体灵魂是什么,就“玄之又玄”了,始终找不到答案。在我看来,回归简单深刻的原则,我还是我吗?我只要还认为是我,我就是我。并且,我概念了我是我,我就还是我。我们概念了“我识”是此时此刻的自我意识的全部,“我识”是连贯的,那我就是我;我们的身体每天每时,甚至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睡觉时也在进行各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换,那么醒来时,我的身体还是我的身体吗?这和总量相关但不仅仅和总量相关,我们只要不陷入自寻烦恼的死胡同,自然认为自己的身体还是自己,我就还是我。这就是简单深刻的原则,不自欺欺人,从心而发。

  以上两点,大致说明自我的“我识”独立性和连贯性,自成一个自我意识的精神世界,所以哲学只能——至少是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还有一点要说明,既然是哲学解决精神的问题,也就必须能解决想象的问题,因为想象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属性。我在这里就举两个待解决的想象问题:

  一、转世轮回的问题。对非神论者,就是排除记忆以外,人的“我识”还剩下什么?我们都知道有失忆症的患者,假如一个人完全失忆,重新开始生活,那他的“我识”是连续的还是消失(死亡)了?如果失忆症者仍是原来的人,那是否可以理解每个新生儿都是失忆症的患者?灵魂不灭,人只是转世轮回?我们用简单深刻的原则看,很难成立,但并不能证明不会发生。

  二、大脑复制的问题。假如我们的“我识”——即我的全部记忆和灵性的思考力——能够复制,那岂不是可以存续永生,又或者同时出现多个同样的“我识”?这同样用简单深刻的原则看,很难成立,但并不能证明不会发生。

  以上的问题,如果尝试回答,只能说:概念上“我识”是独立而连续的,即便能“轮回”或“复制”,那也不是同一个“我识”,因为概念不允许。这种回答有逃避的嫌疑,我们先放在这里,随着思考的展开,在慢慢寻找答案。

  我们用简单深刻的原则,确立了一些哲学的概念,然后从“我”的精神世界出发,继续走自我发现的“道”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本章直指哲学本源之问——“什么是我?”。作者以“我识”为核心,摒弃繁复理论,回归简单深刻的思考原则:将“我识”定义为个体全部意识活动的总和,是使“我”之所以为“我”的精神内核。文中以游戏视角、婴儿觉醒、色盲猜想等生动意象,勾勒出“我识”的独立性与连贯性。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始终保持清晰的概念自觉——引用佛偈只为借光行路,辨析术语只为减少歧义,既不依附权威,亦不囿于主义,示范了一种哲学思考的初心:坦然承认思维的边界,在各自的精神世界里,做真诚的求索者。愿读者循此微光,既关照自身的“我识”,亦敬畏他人的“我识”,在各自的精神世界里,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读行。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因频繁获取本网内容,你已被限制访问,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