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熵为邻
周末收拾书房,目光扫过那摞旧杂志,它们像一群历经风雨的老者,纸页泛黄卷边,咖啡渍如岁月刻下的斑驳伤痕。杂志东倒西歪,与笔帽、便签纸、没吃完的薄荷糖肆意混杂,整个场景乱得好似一场荒诞的梦境。望着这杂乱的书房,心中满是对生活无序的感慨。思绪不经意间飘回到年轻时在工厂的日子,那整齐有序的车间与眼前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时光在有序与无序间穿梭,勾起我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熵增现象的更多思索。
妻子倚在门框上笑:“这屋子啊,三天不收拾就杂乱无章了。”我蹲在地上归置,忽然想起物理课上学过的“熵”——万物皆有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倾向,原来这看不见的“熵”,就藏在这乱糟糟的书房里。记得去年整理时,它们还码放整齐,分类入盒,如今却混乱至此,不禁让人感叹熵的力量。
年轻时在工厂上班,车间里的机床、工具柜永远摆得横平竖直。老班长每天早到半小时,拿着卷尺量工具的摆放距离,误差不能超过一厘米。“机器要顺,环境得先顺,熵增了,活儿就乱了。”他总说这话,当时只当是老派的讲究,如今才懂其中的道理。后来工厂引进自动化生产线,电脑程序如精密的指挥家,精准控制每道工序。然而,熵在悄然发力,揭示出高度自动化生产中,微小无序因素若不加控制,便可能引发严重混乱。有回传感器出了偏差,这本是一个微小的变化,却如多米诺骨牌的首张,没及时调整的情况下,整个生产线的节奏瞬间被打乱。堆积的半成品如山般高耸,不仅影响了生产进度,还增加了成本与管理难度。
生活中熵增无处不在,它像一个无形的推手,试图将一切推向无序。母亲的针线笸箩,那曾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有序世界,丝线像一条条温顺的彩蛇,依着颜色乖乖缠成线团,排列在竹篮里,宛如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曲。可不知何时起,那些线团像是被施了魔法,开始挣脱束缚,肆意散开,与针头线脑纠缠在一起,仿佛一场无序的狂欢,原本的秩序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混乱的痕迹,恰似生活中熵增悄然侵袭的缩影。楼下的健身器材,如新铸的宝剑,闪耀着灵动的光泽,散发着蓬勃的生气。但没人维护的话,很快就会生锈卡顿,失去原本的活力,如同被熵增吞噬了生机。就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长期疏于打理,也会慢慢变得生疏。以前同住一个胡同的老街坊,天天见面打招呼,亲密无间。后来各自搬了新家,一年半载不联系,再遇见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那些熟稔的情谊,就在岁月的“熵增”里渐渐淡了。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勇敢地对抗着这股力量,书写着逆熵的故事。小区里的张大爷,每天清晨都带着工具打扫单元楼的楼道,把居民乱堆的杂物归置好,给绿植浇水修剪。有邻居劝他:“又不是你的活儿,操这心干嘛?”他摆摆手:“楼道干净了,大家住着舒心,这乱摊子要是不管,只会越来越糟。”他的坚持,就像在无序的洪流里筑了一道堤坝。社区里的非遗传承人,守着老手艺一遍遍教学徒,把即将失传的技艺整理成文字、拍成视频,让那些古老的技法在新时代延续生机。在文化领域,古老的戏曲艺术曾面临传承困境,传统剧目、表演形式等在时代变迁中逐渐被遗忘,这便是文化传承中的熵增现象。然而,一群热爱戏曲的艺术家们,他们深入民间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剧目,创新表演形式,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现代舞台上焕发生机,这无疑是在文化领域勇敢地对抗熵增,为传统文化的延续筑起了坚固的堡垒。
我想起自己学书法的经历。刚入门时,笔下的字犹如一群迷失在大雾中的小羊,横不平竖不直,结构歪歪扭扭,尽显无序之态。每一笔都像是在艰难地摸索,充满了迷茫与挣扎。为了让这些“小羊”找到方向,我每日与碑帖相伴,一笔一划地比对临摹。那过程,犹如在茫茫沙漠中执着地寻找绿洲,枯燥却又充满希望。渐渐地,笔下的字开始有了生命,它们像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整齐有序地排列,结构规整而严谨。然而,只要稍有懈怠,几天不练,那些字便又如脱缰的野马,再次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让我深刻体会到逆熵的艰难与持续努力的重要性。书法学习中的逆熵过程,绝非孤立存在,它是我们生活中对抗熵增的一个生动缩影。就如同张大爷打扫楼道、非遗传承人守护老手艺、戏曲艺术家传承文化一样,都是在各自领域里与熵增顽强抗衡。这种对抗,不仅塑造了我们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更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让我们在与熵为邻的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有序与美好,诠释着生活的真正意义。
人到中年,愈发领悟生活与熵紧密相连的本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对抗熵增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人类社会从原始的混沌走向如今的有序与繁荣,每一步都离不开对抗熵增的努力。科技创新让复杂的生产生活变得有序高效,文化传承使人类智慧得以延续和发展,制度建设保障社会运行的稳定与公正,这些都是人类在对抗熵增道路上的伟大成就。回顾历史,那些伟大的变革和进步,无不是对熵增的有力回击。正是这种对抗,让人类在无序的宇宙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有序世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整理房间、规划工作、维系感情,都是在做“逆熵”的努力。这过程或许繁琐,或许疲惫,却让生活有了章法与温度。
夜色渐深,书房终于恢复了整洁。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整齐的书架和码放有序的文件盒。我知道,用不了多久,这里或许又会变得杂乱,但我并不焦虑。因为我懂得了,对抗熵增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就像我们在岁月里不断整理、修正、坚守,不是为了一劳永逸,而是在这场与无序的博弈中,收获一个更丰盈、更有温度的人生。
【编者按】文章以小见大,借寻常生活场景解读“熵增”,让抽象物理概念有了温度。从书房杂乱的日常切入,以工厂有序与生活无序的对比为引,揭开“熵增”藏于岁月的秘密。既细数熵增对器物、关系的侵蚀,更彰显张大爷、非遗传承人等逆熵者的坚守,最终悟得对抗无序的过程便是生活真谛。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