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新苗】鎏金铁流与青瓷天空
九月三日的天空是被硝烟洗过的青瓷色,长安街两侧的观礼台上,无数目光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当第一声礼炮震碎晨雾,我看见历史从教科书里走出来,披着鎏金的铠甲,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的涅槃。
老战士们的胸前别着勋章,那些勋章在阳光下熔化成灼日的光点。他们褶皱的眼角藏着一九四五的烽火,颤抖的军礼却依然挺立如松。当受阅方队经过时,老人们用枯枝般的手指轻轻叩击椅背,那节奏恰好与年轻的长靴铿锵敲击的声响重合——这是跨越八十年的对话,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彼岸,是千万里汇聚于此的精神彼岸!
装备方阵驶过,我看见寂静的钢蓝在履带间流动。99B式坦克的迷彩像是打翻的调色盘,将大地的色彩收拢又铺展。最奇妙的是某些导弹车驶过的刹那,银白的弹体竟映出天空云影,仿佛把整个苍穹卷成利箭,时刻准备驱散侵犯和平的阴霾。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的还是主持人介绍时那句激动人心的“覆盖全球”,顿时整个人都坠入流动的热血,不断沸腾!青铜色的云层突然裂开,天光如金浆扑向大地,履带与地面摩擦出蓝色火花,巨大弹体映出云影流动,像是把天空锻造成待发的箭!纵使十分震惊,也只是轻叹,不敢打断这鎏金盛况,时空在这小小的屏幕完成叠印——当年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天空,正被钢铁雄鹰庄严巡航!
空中梯队撕裂云层时,我忽然想到诗中那句“群青在飞”。战机的拉烟不是烟,是天空划开后流淌出的本色,是用虹彩缝合苍穹的伤口。观众们仰起的脸庞被航迹染成渐变的蓝,那些明亮放金光的瞳孔里,同时盛放着今日的骄傲与昔日的创伤。观众席腾起惊呼的浪潮,孩子们骑在父亲肩头,用稚嫩的小手颤抖着去够天空中细微的星尘。
徒步的年轻士兵们,有着初雪般坚毅的眼神,他们的眼神让我想起长白山的雪松,在严寒中柔韧出独特的锋芒。当女兵方阵走来时,风中似乎弥漫着薄荷味的清新,她们踢正步的声音像玉簪花碎在青石板上,清脆中带着不可折弯的柔韧。
最动人的是彩车上的功勋人物,他们手中挥舞的国旗红得那样热烈,像是千万朵朝霞熬成的朱砂。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骑在父亲肩头笑着高举挥舞小旗,那旗帜是刚破壳的鹅黄,轻轻飘进老英雄的眼眶——这一刻,八十年的光阴在旗帜的波浪里完成对接。
万羽同时振开飞翔,天空变成振动的银箔,从金水桥畔腾空而起,翼间扫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尖顶,在蓝瓷般苍穹洒落漫天神辉,这些穿梭于钢铁与鲜花之间的白鸽,才是永不锈蚀和平的象征!羽翼抖落细碎的星尘,恰如我脑海里跃动的思想,我忽然明白,阅兵式最深的意味不在展示锋芒,而在证明守护——那些铿锵步伐踏出的、那些礼炮喷射的、还有那些眼底闪出的,是让雏菊能够安心开放的春天,永恒且浪漫。你是自天际而生的长河浩渺,汹涌奔腾,分外壮观。
我写下红色,看那旗帜与光翻涌,中国红似要冲破苍穹;我写下绿色,才知晓夏日无尽,清风仿佛跌坐在小池边。我暗暗地写下蓝色,就圆了一个澎湃的梦;我曾写下黄色,在五千年神州大地上,不久,华夏挺起脊梁,如文字的撇捺般向东流淌。这种种颜色永远回荡在一个民族的血脉里,那永远不会是结束,而是一首永不完结史诗的又一个开篇。
先生,曾经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华夏繁华如斯,物阜民丰,这盛世,如您所愿。
作者: 赣州中学八(7)班学生:黄琳茹
指导老师:黄小林
【编者按】这篇“九三阅兵”观后感,小作者采用并列段写法,边看边感边议。选取的阅兵场景即典型又富有说服力。作者的语言铿锵震撼,主题思想鲜明。一些恰如其分的句子如:“我忽然明白,阅兵式最深的意味不在展示锋芒,而在证明守护——那些铿锵步伐踏出的、那些礼炮喷射的、还有那些眼底闪出的,是让雏菊能够安心开放的春天,永恒且浪漫。”文中还用红,绿,蓝,黄这种种颜色永远回荡在一个民族的血脉里,是一首永不完结史诗的又一个开篇。这些议论且浓烈抒情句子感染力强。推荐赏读。编辑:坦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