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心中的《红楼梦》第89回 怨别离巧姐逢村妪 感聚散李纨育孤雏

作者: 卢春文 点击:149 发表:2025-10-17 09:29:05 闪星:1

摘要:此回延续《红楼梦》的悲剧脉络,描绘了贾府衰败后的众生相。着重刻画巧姐遭拐后幸得刘姥姥搭救,以及李纨在家族破败之际肩负起培育孤雏的重任。通过这两个主要情节,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坚韧在困境中的熠熠光辉,凸显家族传承的重要意义,暗示贾府虽处衰败之境,但仍存有重生之希望,进一步深化了原著中关于命运、人情与家族兴衰的主题。

  荣府西角门之铜铃,久未作响,积尘盈厚,即便微风拂过,亦难摇动分毫。恰此日清晨,一辆骡车缓缓停于巷口,车帘轻启,刘姥姥探出身来——其身着粗布袄,沾满一路泥点,手中紧攥一个蓝布包袱,内盛与王夫人新晒之红枣,及为巧姐特制之虎头鞋。刘姥姥本闻荣府遭难,心忧不已,特自乡下赶来探视,方至府前,便闻两个仆妇倚门而叹,道:“巧姐姑娘……前儿竟被拐子拐去,说是要卖至南边烟花之地。”

  刘姥姥手中包袱“啪”然坠地,红枣滚落四散。她不及捡拾,忙抓住仆妇之手,急切问道:“这是怎的了?好好的姑娘,怎就遭此横祸?”仆妇摇头叹息:“府中如今乱作一团,太太已哭晕数次,四处找寻,皆无音信。”刘姥姥咬咬牙,将包袱往肩上一搭,决然道:“俺去寻!俺当年受府中周济,如今姑娘有难,俺岂能见死不救!”

  言罢,她怀揣仅有的几两碎银,顺着仆妇所指方向,一路打听,往城南而去。城南之地,巷子中多是低矮土房,布幌歪斜,风中弥漫着霉味与脂粉浊气,刺鼻难闻。刘姥姥挨家挨户问询,脚底板磨出血泡,直至日薄西山,方于一处破院外闻得孩童哭声——那哭声细弱,却透着几分熟悉的软糯,恰似巧姐幼时受屈之态。

  刘姥姥忙扒着院门缝向内窥探,果见巧姐被缚于墙角柱上,头发蓬乱,花袄撕裂大口,脸上泪痕未干。一着短打之汉子正坐于桌边数钱,旁有妇人叉腰厉骂:“再哭!再哭便把你卖去更远之处!”刘姥姥心疼如绞,推门闯入,将巧姐护于身后,对着汉子万福作揖:“这位小哥,这孩子乃是俺家远房侄孙女,不慎走失,还望您高抬贵手,俺愿以薄财相赠,求您放了这孩子。”

  汉子瞪眼怒喝:“哪来的老虔婆,敢管老子闲事?”刘姥姥赶忙从怀中掏出碎银,又递上包袱中的虎头鞋:“俺就这点家当,您可怜可怜这孩子,她年纪尚幼,如何经得起这般折腾。”巧姐自刘姥姥身后探出头来,认出她后,哭喊道:“刘姥姥!救我!”汉子见孩子识得刘姥姥,又见她着实可怜,便接过银子揣入怀中,嘟囔道:“算你这丫头走运。”说罢,解开绳索。刘姥姥忙抱起巧姐,以粗布袄紧裹,一步一步缓缓走出破院——巧姐小手紧攥刘姥姥衣襟,仿若抓住救命稻草,口中不停念道:“刘姥姥,俺想娘,想婶娘……”

  且说荣府这边,又是一番景象。李纨携贾兰并几个父母双亡的远房侄孙,居于原先之东跨院。院中梧桐叶满地堆积,无人清扫,唯有几间屋子尚透微光。入夜,李纨于油灯下缝补衣物,针脚细密,此乃为贾兰修补之长衫——贾兰如今在工部当差,衣衫虽旧,却容不得半点破损。旁侧小桌上,摆着贾珠昔日所用砚台,墨渍已然干涸,却被李纨擦拭得锃亮。

  “娘,您暂且歇息,这衣物明日再补不迟。”贾兰端着一碗热粥走进,置于桌上。李纨放下针线,揉了揉酸涩双眼:“你明日要去衙门当差,须得穿着得体。你父亲当年读书时,亦是衣着整洁,断不能到你这儿便失了规矩。” 贾兰望着母亲鬓边白发,心中酸楚:“娘,如今家中不比往昔,您无需如此操劳。” 李纨摇头,指着一旁熟睡的侄孙:“他们父母已逝,咱便是他们的依靠。贾府虽已衰败,然规矩不可废,人心不可散。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好好过日子,定能守住这最后的念想。”

  言毕,她从柜中取出一木匣,内藏贾珠旧书,及那枚曾予贾兰佩戴之墨玉扳指。“你父亲当年亦盼着能为家族争光,如今你已做到,他泉下有知,也该安心了。”李纨将扳指递与贾兰,目光中满是期许,“往后,你不仅要做个清正之官,更要照拂好弟弟们,教他们读书识字,做正直之人。贾府之根,绝不能在咱们手中断绝。”

  贾兰接过扳指,紧紧握于手中,指尖传来玉之凉意,却也透着一股暖意——此乃母亲之牵挂,父亲之期望,更是家族赋予之重任。窗外风声呼啸,吹得窗纸 “簌簌”作响,李纨却不觉寒冷,因油灯下,孩子们呼吸均匀,贾兰身姿挺拔,这小小院落虽无往日繁华,却蕴含着生生不息之希望。

  数日后,刘姥姥怀抱巧姐归至荣府。王夫人见巧姐归来,喜极而泣,几近晕厥,宝钗赶忙扶住,又向刘姥姥连连道谢。刘姥姥坐于炕边,见巧姐喝着热粥,微笑道:“太太切莫担忧,姑娘跟着俺,俺定能悉心照料。待过些时日,俺便带她回乡下暂避风头,待安稳后再送回。”李纨亦在旁说道:“刘姥姥乃我家恩人,有您照顾巧姐,我们尽可放心。”

  巧姐拉住李纨之手,又望向贾兰,轻声道:“婶娘,兰哥哥,俺以后定会听话,好好读书,绝不给你们添麻烦。”李纨轻抚其头,温言说道:“好孩子,咱们本就是一家人,无需如此见外。往后,有婶娘、兰哥哥,还有刘姥姥,咱们定会安好。”

  暮色渐浓,荣府炊烟袅袅升起,虽微弱,却在暮色中透着丝丝暖意。巧姐由刘姥姥抱往乡下;李纨则于油灯下,继续教导孩子们读书——一则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之幸事,一则是“感聚散,守余脉”之坚韧。这历经劫难的贾府,虽不复往昔辉煌,却因这一份善良、一份坚韧,在冷寂中悄然埋下重生之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以荣府西角门铜铃起笔,串联刘姥姥救巧姐的义举与李纨守余脉的坚韧。文章于末世残景中写人性微光,刘姥姥的义、李纨的韧,让败落贾府有了重生的底气。一赴险寻亲,一灯下传家,两个片段交织出贾府败落中的暖意,亦暗合“善有善报”与“薪火不灭”的深意。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