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红楼梦》第88回 中乡魁宝玉弃尘缘 沐皇恩贾兰继世泽
荣府阶前,晨霜犹凝于枯草之上,一片萧索。忽闻得巷口马蹄声骤起,如急雨敲阶,旋即奔至府门。但见一青衣驿卒飞身下马,手中高举红绸裹就的捷报,声震回廊,高呼:“荣国府贾宝玉、贾兰,高中举人!”
此声恰似惊雷,瞬间划破荣府的冷寂。彼时,王夫人正独坐贾母旧居的暖阁之中,手中摩挲着案上那柄半旧银梳,闻得此讯,猛地起身,扶着桌沿的手不住颤抖。宝钗自里间款步而出,手中尚攥着为巧姐缝制的小袄,听闻 “宝玉” 二字,眼圈登时泛红,然强忍着泪意,款移莲步,上前轻扶王夫人,温言劝道:“母亲,此乃大喜之事,当欢喜才是。”
未几,贾兰随报喜之人归来,身着一袭青布长衫,袖口犹沾着墨渍,青涩的面庞上难掩欣喜之色。他先至王夫人跟前,恭敬磕下头去,又转身向宝钗行礼,声音中满是激动:“婶娘,侄儿…… 侄儿幸不辱命,真的高中了。” 李纨自后屋步出,素衣淡雅,书卷气萦绕,见此情景,泪水潸然落下,抬手轻轻抚上贾兰的额头,柔声道:“好孩子,这些年你熬的灯油,终是没有白费。”
众人皆沉浸在欢喜之中,唯独不见宝玉身影。王夫人忙遣人四处找寻,却见宝玉孤身立于沁芳闸畔,凝视着满池残荷,手中紧攥着一方旧帕 —— 那帕子乃黛玉往昔为他所绣,帕角犹存当年葬花时沾染的泥痕。听得脚步声,宝玉缓缓转过身来,神色平静异常,不似刚获喜讯之人,倒仿佛已然勘破尘世。“母亲,” 他款步至王夫人面前,深深一揖,“儿子幸得高中,也算是不负您与老祖宗的殷切期望。”
王夫人忙拉住他的手,却觉掌心冰凉,心中一紧,忙道:“好孩子,往后定要勤勉攻读,求得一官半职,也好让咱们贾府重振往日风光。” 宝玉闻言,却淡然一笑,笑容中透着几分超脱与淡远:“母亲,功名于儿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往昔在园子里,黛玉曾教我读诗,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彼时懵懂未悟,如今历经诸多变故,方觉这世间繁华,恰似这池中之荷,纵开得绚烂至极,终有凋零之日。”
他微微一顿,目光缓缓扫过廊下那些熟悉景致 —— 昔日黛玉葬花的花冢,如今已被萋萋枯草所覆;自己曾与湘云醉卧的青石,亦蒙了一层薄尘。“老祖宗已然仙逝,凤姐姐也已离去,香菱妹妹……” 他的声音略微一滞,轻了几分,“这贾府的光景,早已不复从前。儿子虽幸得中举,然心中却空落异常,倒不如寻一清净之地,了却这尘世之缘。”
王夫人听闻此言,仿若遭雷击一般,泪水夺眶而出:“宝玉,你怎能说出这般话来!你若就此离去,为娘可如何是好?巧姐尚年幼,宝钗……” 她望向宝钗,话未出口,已然泣不成声。宝钗面色苍白,握住宝玉的手,指尖亦是冰凉,却强自镇定,轻声道:“二爷若心意已决,我自不会阻拦。只是还望二爷记住,家中永远为你留着归处。”
宝玉凝视着宝钗,眼中满是愧疚之色,却还是缓缓抽回手:“宝钗,委屈你了。巧姐便托付于你,往后…… 定要好生待她。” 言罢,又恭恭敬敬地给王夫人磕了三个响头,起身之时,将那方旧帕轻轻置于石桌之上,转身阔步向府外走去。王夫人哭号着追出,却只见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最终消失在巷口的晨雾之中 —— 他孑然一身,仅身着那身中举时的青衫,恰似一缕清风,就此轻轻挣脱了这缠绕半生的滚滚红尘。
宝玉离去之后,荣府的欢喜之情顿时淡去大半,唯有贾兰之事,尚为这衰败的府邸添了些许微光。数日后,宫里传下旨意,宣贾兰入宫觐见。李纨亲自为他整理朝服,将那枚当年贾珠遗留的墨玉扳指,郑重地戴在他手上,眼中满是期许:“你父亲若泉下有知,定会为你深感骄傲。” 贾兰轻抚扳指,神情庄重,重重颔首:“娘,侄儿定当不负您与父亲的厚望,恪尽职守,为官清正,以重振家业。”
入宫那日,贾兰身着浅绯色官袍,气宇轩昂,跟随太监步入紫禁城。殿上,皇上见他年少有为,又念及贾府往昔的卓著功绩,遂授其工部主事之职,且赏赐了诸多绸缎银两。喜讯传回荣府,王夫人脸上终于绽出久违的笑容,宝钗亦赶忙吩咐下人收拾出一间书房,以供贾兰处理公务。
是夜,李纨静坐于贾兰的书斋之中,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试卷上,墨迹尚未完全干涸,思绪不禁飘回到这些年陪着贾兰苦读的岁月 —— 寒冬腊月,她与贾兰相伴,挑灯夜读,那油灯一盏接着一盏熬干;炎炎夏日,她手持蒲扇,为贾兰驱赶暑气蚊虫。如今,终是盼来了这扬眉吐气的一刻。贾兰步入书斋,见母亲仍未安歇,忙上前轻声道:“娘,夜深了,您早些安歇吧。” 李纨轻轻摇头,握住他的手,满是欣慰:“娘不困,看着你,娘这心里头才踏实。”
窗外月光如水,静静洒落在书斋的卷册之上,亦悄然笼罩着荣府的回廊。宝玉虽决然弃尘缘而去,却留下了中举的荣耀;贾兰虽年纪尚轻,却毅然挑起了贾府的未来与希望。这历经百年的望族,虽饱经劫难,却因这 “兰桂齐芳” 的一线生机,于冷寂之中透出丝丝暖意 —— 恰似寒冬中的梅花,虽花瓣飘落大半,却仍有新蕊,于枝头悄然绽放,静静等待着春日的微风拂过。
【编者按】以晨霜萧索起笔,用捷报惊雷破局,文章将荣府“悲喜交织”写得入木三分——宝玉中举却绝尘而去,贾兰登科暂撑门楣,满纸皆是红楼残梦的余温与新生。从沁芳闸畔的旧帕,到书斋案头的试卷;从宝玉的超脱绝尘,到李纨的半生坚守,文字于细节处见真章,道尽贾府衰败中的一线生机。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却以细腻笔触勾勒人物心境:王夫人的悲喜交加,宝钗的隐忍克制,贾兰的少年意气,皆跃然纸上,读来如临其境。结尾以 “寒冬梅蕊” 喻贾府新望,既收束了宝玉弃俗的怅然,又点亮了贾兰承业的微光,让“兰桂齐芳”的红楼余韵,在冷寂中透出暖意。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