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朝鲜村里的新光景

作者: 春明子 点击:202 发表:2025-10-11 10:35:30 闪星:0

  车子刚驶进陈家镇朝鲜村,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到,这哪里是印象中偏远村落的模样?平整的水泥路面顺着街巷蜿蜒,两侧矮墙下种满了各色鲜花,粉的、黄的、紫的,热热闹闹地开着,风一吹便漾起细碎的花香。家家户户门前干净利落,偶尔能看见锃亮的小汽车停在院旁,阳光洒在车身上,折射出日子的红火劲儿。

  村口迎上来的是村长仁昌赫,个子不算高,但眼神清亮,走起路来步伐稳健,一看就是个精明干练的实在人。他笑着摆手,声音洪亮:“走,带你们瞧瞧咱村的‘宝贝疙瘩’!”

  最先去的是村集体的酱菜厂,一进门就闻到浓郁的酱香,几口大缸整齐排列,里面腌着脆生生的萝卜、黄瓜。这是“金娘子”酱菜,包装很精美,一盒有9袋咸菜,100元一盒。适合送礼。“这些咸菜都是按老方子做的,不添乱七八糟的东西,网上线下都好卖!”仁昌赫,语气里满是自豪。紧接着是网络直播室,不大的空间里摆着两张桌子,架着手机和补光灯,桌上整齐码着酱菜、米酒、辣白菜,还有各种手工作品,芦苇做的兔八哥,非常有盘锦特色。“盖金书记搞直播,把金娘子酱菜卖到了外地!”他说着,还拿起一瓶玫瑰酒给我们看,“这可是咱村的招牌,100块一瓶,不便宜但不愁卖!”

  随后又跟着仁昌赫去了几户村民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的种着蔬菜,有的摆着盆栽,屋里家具齐全,透着日子的安稳。聊天时才知道,村里331口人,早就把土地流转了出去,不用再守着几亩地“看天吃饭”,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想找活干,就去酱菜厂帮忙,干一天给100块钱,现在厂里还有五六位老人在忙活,既能挣点零花钱,也能跟老伙计们说说话。

  “咱村现在走的是集体路,酒坊、民宿、酱菜厂都是集体的,赚了钱就给大伙分福利。”仁昌赫说这话时,眼里满是笑意,“每年春节,米面油准少不了,家家都有份!”他还跟我们聊起村里的酒坊,除了高端的玫瑰酒,还有80块钱的陈年白酒、30块钱的新酒,村民们自己爱喝,也会推荐给亲戚朋友,村里的内部经济循环得热热闹闹。“咱村男人都好这口,喝着自家酿的酒,聊着村里的事,舒坦!”

  闲聊间,仁昌赫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他是70年生人,1976年秋天在本村读的小学,后来去盘山朝鲜族中学念初中,1986年又到营口朝鲜族高中读高中,之后还读了成人大专的自媒体专业。“以前总觉得村里条件差,后来想着,咱自己不带头干,村里啥时候能好起来?”他娶了一位汉族妻子,有一个儿子,儿子今年29岁,在外开了店。孩子在铁岭鲜族高中读书,一家人虽不常聚,但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他的母亲今年76岁,身体硬朗,还能自己收拾菜园子,闲不住的老太太,总爱到村里转转,帮着邻里搭把手。而仁昌赫自己,也总想着帮村民们多做点事:帮老人交水电费、谁家人生病了送医院、谁家有难处了搭把手,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从没落下过。

  “其实咱村能有今天,最该感谢的是盖金书记!”仁昌赫话锋一转,提起了村里的“主心骨”——88年出生的盖金,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这些厂子,酱菜厂、酒坊、民宿,都是盖书记先想到的点子,他有文化、有思路,我就跟着他一起干,帮着协调、落实。”仁昌赫说,盖金书记年轻有闯劲,又懂政策,知道村民们想啥、盼啥,“他常说,要让大伙都能靠着集体,过上好日子。”

  离开村子的时候,阳光正洒在朝鲜村,几位老人坐在树下聊天,孩子们在旁边追逐打闹,远处的民宿里传来游客的笑声——听说村里每年能接待一万多人来旅游,不少人都是冲着这的朝鲜族风情、农家味道来的。

  回头望一眼这个充满生机的村庄,心里满是感慨:曾经偏远的朝鲜村,如今靠着集体的力量,靠着仁昌赫这样踏实肯干的村长,靠着盖金这样有想法的年轻书记,把日子过成了这般红火模样。街道整洁、鲜花盛开,有工厂、有产业,家家户户有汽车、有盼头,这样的朝鲜村,怎能不让人惊喜、让人赞叹?这是集体的温暖,是奋斗的力量,更是乡村振兴里最动人的光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乡村纪实以细腻笔触捕捉朝鲜村的生机:酱香满溢的老方子酱菜、直播热销的特色产品、村民家中的整洁院落,细节处尽显村庄的产业活力与生活质感。文中不仅记录集体产业带来的福利分红、就业机会,更通过仁昌赫的个人经历与对盖金书记的感念,勾勒出乡村振兴中 “本土带头人+年轻引路人”的协作模式。从“偏远村落”到“年接待万余游客”的转变,既藏着朝鲜族风情的独特魅力,更彰显了集体奋斗让乡村焕新的蓬勃力量。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