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最好的长寿方

2025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提出的口号包括:“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更是心里的晴朗。”“情绪没有对错,给情绪一个健康的出口”等。我觉得这些口号是针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首先做好对自己的心理服务,也是健康的关键。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养生专家讲:养生重在养心!好心态是最好的治病良药!……这其实就是在强调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且所有医生在病人治疗或康复期间,都会提到“保持好的心态有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心态好的人身体往往更健康,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比心态不好的人康复得更快。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案例:医生通知家属把病人接回家,准备后事,并告知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结果病人回家疗养一段时间后,病情反而好转了,有的多活了几年,有的甚至多活了十几年。这种情况通常被解释为心态起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人内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好的医生其实就是自己!
所以说,心态好主要在于不生气。人生中许多让人大发脾气的事情,过后想想,其实真的没什么价值。人们在生气时,有的表现为愤怒,有的表现为攻击。比如气得浑身发抖、头痛脑热,甚至气得绝望轻生;有的则表现为抑郁冷漠,硬是把气压在心里。结果这些“气毒”郁结在某个心理部位,就可能导致相应部位患上疾病。
不生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生活中令人生气的事情很多,这是人们普遍遇到的现象。且不说事业上的兴衰成败、人生中的起落沉浮,社会上那些看不惯又理不清的是非曲直,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公又无奈的心理感受等,常会让人心生怒气、无名火起。光是“不听话”这一项,就足以让许多人一天生好几次气。其实对于很多情况,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内心修养。
一些人因为疾病或心情不佳,常为小事在家里发脾气,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而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又会成为不良的心理刺激,诱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友好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我们应当与家人融洽相处,营造融洽的心理氛围,彼此心心相印,生活愉快,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英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说过:“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对这句寓意深刻的名言,法国作家莫鲁瓦解释道:“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忘却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常常因为一些不引人注意、本应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失去理智,这些无聊的琐事浪费了我们许多宝贵时间。试问,随着时间的流逝,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
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健康。因为身体的状态往往反映心理的状态,关键看你是否容易生气。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而不是“老死”的——气得心脏病发作,气得血管出血。既然生气不好,我们能不能不生气,或少生气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对什么事不必太较真,适度抱持“无所谓”的态度,就可能不生气。其次,如果确实躲不开,对于那种“非生不可”的气,也要让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要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第三,有些气,可以暗示自己:是否等一分钟再生?这样,气就可能消去一些。第四,当有气的时候,不妨先坐下来,仔细想一想:一生中有什么事是靠生气解决的?乐观向上的情绪是不生气的灵丹妙药。人要驾驭情绪,每天要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这会产生生理激素,保护我们不易得病。我们要通过健康、快乐、和谐、大度的行为,去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难免有各方面的烦恼和不快,这都是正常的,关键是自己如何对待,不能让不快乐的情绪在心里延续。在自己心情不好或生自己气时,要及时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把最痛苦或无法公开的话向知己倾吐,这好比给心灵打了一针,能有效缓解精神上的痛苦。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一位88岁的老人现身说法: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很简单。第一,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再加一条:我们要养成大度的心胸,除了生死,什么都不算事,不要为闲事惩罚自己!
好心态包含了一个人的身、心、灵三个部分。一个人即使拥有健康的身体,但不愉快的心情也会让你麻木不仁。相反,一副不健康的身体,大多也源于不快乐的情绪。心情好,做事就轻松;心情好,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心情不好,做事就艰难,看世界哪儿都阴暗。
人生是一条只有奋力前行的路。无论我们能否在这有限的旅程中,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自身的价值,都应在这段充满喜、怒、哀、乐的旅途中放松心态,在奋力前行的同时,懂得珍惜和享受,笑对人生!莎士比亚说:“旷达者长寿,忧伤者以致命。”心情舒畅快乐是无价之宝,如果失去了快乐的心境,纵然拥有名声、权力与财富,也绝对享受不到真正的乐趣和幸福。
【编者按】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本文以“心理健康是最好的长寿方”为题,直指现代人健康问题的核心。作者傅春阳先生以深刻的洞察与平实的笔触,层层剖析了心态对健康的决定性影响,指出“不生气”是养心关键,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情绪管理智慧。这不仅是一篇健康科普,更是一剂滋养心灵的良药,引导读者向内审视,构建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值得细细品读与践行。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