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新苗】雷公山印象
今年暑假,我一家人到贵州省雷山县旅游。在雷山博物馆,我注意到一种中国特有的物种 —— 雷山髭蟾。介绍词说它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高,需栖息于植被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温润的区域,因此常年生活在海拔 800-21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之间。
所谓“鸟择良木而栖”,要不是雷公山良好的生态和当地人的守护,雷山髭蟾估计早已灭绝。山好水好人更好,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夜宿雷山大酒店。酒店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描绘的一幅水墨画。宾馆外观古朴而典雅,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深沉的历史沉淀。清晨时分推开窗扉,满目皆是翠绿的山色,近有鸟鸣阵阵,远有山涧溪流潺潺。雷山是个生态旅游县,不侧重发展工业,这样的青山绿水,确实不适合机器轰鸣,更不适合烟囱林立。
都往人海去,惟我向杉林。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观赏雷山三奇之一 —— 格头秃杉(又名台湾杉,属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相传格头苗寨的祖先迁徙至此,见杉林繁茂,溪水清澈,便以千年秃杉垂下的枝条为梁,搭屋建房;以雷公山上蜿蜒而下的溪水为饮,繁衍生息下来。古老的苗歌传颂,巨大的杉林枝木相连,像翠绿的屏障,数次将村寨从山洪中救下。守山护杉、“不取一木” 的苗族 “榔规”(苗族村寨通过 “议榔” 制度制定的民间规约)代代相传,让秃杉林几乎保持原生状态,从刀耕火种的年代延续至数字元年。有一株巨大的秃杉矗立于格头村头,古干虬枝,树冠如云,需 6 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被称为 “秃杉王”。当我得知 “秃杉王” 曾无数次被雷电劈开冠顶,又无数次在灰烬里生出新的枝桠时,我顿时对这棵 “护寨神树” 肃然起敬。
在烈火中涅槃,不仅是雷山树的特质,更是雷山人的精神内核。
如果有文字记载,苗族人悲壮无奈的迁徙,一定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世界上共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和中国的苗族。” 澳大利亚著名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涿鹿之战后,苗族人开始了漫长的迁徙。我们从 “武陵蛮”“五溪蛮”“荆蛮”“南蛮” 等带有歧视性的称呼中,从历次针对他们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人的坚毅。苗族歌曲《花山起源之歌》这样唱道:“话说遥远的上古,苗家住黄河坝上,苗王名叫蒙孜尤,是他领导真有方,人人生活无忧愁,不知哪样叫花山…… 他来领导确实好,家家楼里粮满仓,不晓哪样叫花杆。” 字里行间充盈着对蚩尤的称赞和尊敬。“…… 苗人会战不会防,苗田苗地被强占,黄帝张弓又射箭,孜尤中箭身阵亡,苗兵心散无首领,方从黄河迁长江……” 歌词间又多了几许忧伤和悲愤。
风烟散去,当地人的血液里依然延续着对命运抗争的基因。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族英雄张秀眉、杨大六率领苗民抗清起义达 18 年之久。在如今点将台遗址附近有一口神秘的井,传说张秀眉被湘军围困于此,粮尽水绝。悲愤之下,张秀眉勒马长鸣,马蹄落处,竟涌出一井清泉,顿时军心大振,杀退敌兵。在雷公山黄羊主峰北侧约十里处有一深谷,谷中溪流琮琮,密林深处藏着一片百亩大的湾谷,曾是抗清义军的大元帅府第,这里曾藏兵上万,建有粮仓、兵库等设施。义军在与清军决一死战前,曾在此携家眷跳铜鼓,共用 12 面鼓,参与者头戴 500 对银角,故有 “千角场” 之称。跳铜鼓三天三夜后,义军将鼓、印玺等珍品藏入洞中,随后炸塌洞口、砍伐树梯,最终突围。百年后的今天,曾有村民挖得铜鼓一面,还发现了藏粮的洞穴,从中清理出炭化谷粒若干担。由此可见,这些历史传说并非杜撰。
雷公山永远是一座战斗的山。
在革命先烈胡仲毓故居,我看到了一封贺龙亲笔信(复印件):“仲航、光庭、东山同志,工作需要我到湘、鄂西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冠生(周恩来的化名)望你们坚守本地壮大队伍,迎接红六、七军到来,贺云卿民国十八年三月一日于藕池区。” 胡仲毓将这份信件视如生命,一刻不离身。直到 1935 年的一天,他对妻子谢翠兰说:“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时,你要搜我贴身内衣,里面的东西务必藏好,对谁都不要说,就连孩子们也不能讲。”1936 年 11 月 1 日,胡仲毓在雷山遭敌人暗杀,年仅 34 岁。胡仲毓遇害后,妻子谢翠兰悲痛欲绝,但她谨记丈夫的叮嘱,冒着生命危险,将贺龙的信件妥善保存了半个多世纪。1987 年过七月半时,胡仲毓烈士之孙胡回春不小心打开家里的香火龛,才发现了这封藏于其中的信。1988 年元月,谢翠兰老人将信件送交中共贵州省委党史办公室,经转中央档案馆鉴定,确定为贺龙亲笔原件。
胡仲毓烈士曾写下这样的诗篇:
天降乌云雨濛濛,蛟龙困在浅水中。
有朝一时得云雨,脚踏祥云上九重。
我想这就是作为雷公山的儿子,最能鼓舞后辈的励志写照。
如今的雷山,正在书写新的传奇。千户苗寨的拦门酒,那浓郁又沁人心脾的酒香,伴着苗族妹子天籁般的歌声,让人回味无穷。勤劳质朴的雷山人民以稻田为 “画纸”,用水稻为 “画笔”,绘制了以 “和美雷山” 为主题的稻田画。
很佩服当地的文旅公众号 ——“悠然雷山”,我想到可以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雷山” 来赞颂它。
作者简介:潘成悦。所在学校及班级:于都中学初中部八年级1班。指导老师(家长)黄小林。
【编者按】这篇游记以细腻笔触编织出雷山的生态密码与精神史诗,堪称 “行走中的文化注解”。作者以游客视角为引,从雷山髭蟾的生存智慧切入 —— 这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 “生态指示物种”,恰是雷公山生态屏障的活见证,而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融入 “不取一木” 的苗族榔规之中。结尾处,千户苗寨的酒香与 “和美雷山” 稻田画的新景,与贺龙手信、千年榔规等历史印记形成对话,让 “悠然雷山” 的意蕴超越了山水风光,成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共生的生动注脚。推荐阅读。编辑:安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