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乱弹”孝文化

作者: 老龙家园 点击:647 发表:2025-10-09 08:56:04 闪星:6

  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佝偻的老人,下面是一个张开手臂小孩,寓意着小孩扶着老人前行。这体现了古人对孝的最初理解,即子女对父母的奉养。

  而孝文化的产生比文字出现更早,在近万年前的上古时期,氏族社会已经有了孝文化的雏形。从现代科学观察来看,部分动物就存在类似“孝”的行为,如成年大象会长期保护家族中的老象,帮助其觅食、躲避危险;乌鸦会喂养年老或受伤的亲鸟,直至其恢复或离世;狼、豺等群居动物,会照顾群体中失去捕猎能力的老年个体,共享食物。这些类似“孝”的行为,不仅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动物代际传递技能的方式。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由动物社会延展而来,为了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类自然地继承了动物社会这一基因——奉养掌握着生存经验的老人。随着血缘家庭的形成,亲子间的情感纽带日益紧密,人们开始主动关注父母的晚年生活,“孝”从模糊的互助行为逐渐发展为明确的家庭责任,构建了孝文化的基础。

  先秦时期,随着农业文明的日趋成熟,人口出现了暴涨,种族延续基本达成,可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冲突的概率大增;部落重大问题的决策难度也大增,这样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便成为了人们的第一要务。于是先贤们便把维系家族稳定的“孝”纳入了社会的伦理体系,并将其与社会秩序的“忠”关联,使其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构建了系统化中的孝文化。

  到了汉代,孝文化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在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基础上,升华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等级制;国策上废弃了秦依法治国的方针,实行“以孝治天下”;官员选拔上淡化了“军功爵制”,实行“举孝廉”。孝文化与政治紧密结合,成为世俗道德和主流文化的最高标准。

  其后,各朝各代都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即使少数民族掌握了国家政权,依旧实行“以孝治天下”方针,使“孝”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的礼文化。如鲜卑族的北魏,将“孝”从伦理层面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推行“孝治”理念,以孝教化民众,以孝选拔官员;蒙古族的元朝,明确将“孝”列为“三纲五常”的核心,下令翻译《孝经》为蒙古文,让贵族子弟学习,地方官员必须以“孝”教化百姓;满族的清朝,更是将孝文化推向顶峰,康熙、雍正、乾隆均推崇《孝经》,雍正还亲自著《孝经集注》,将“孝”与“忠君”绑定,实行“忠孝一体”。

  孝是天之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就是说天下万物都有它初始,这是天下万物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道”。天地万物起源于道,道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只能发现它、利用它,绝对不能创造它、改变它,否则就会遭到道的惩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吕氏春秋》也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万物遂长也。”可见古圣贤们都感恩于道创造了万物,敬畏于道玄之又玄。于是《周易》就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以天为乾,以地为坤,天为主,地为顺,只有顺承天道,人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和上天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光、与四时合其序。”于是历代的帝王们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表达对上天的敬畏,祈求上天庇佑国人。

  孝是人之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有其自然的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了自身的法则,这个法则最基本的道就是孝,当然不管是上下的人伦还是左右的人伦。《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类最为根本的德行。人只有感恩于父母给了一生命,才能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也许就是中国最早的生命教育);人只有感恩于父母滋养了生命,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恭敬父母照料父母。推而广之,只有孝敬了父母,才能善待天下之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孝敬了父母,才能做到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进而才有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那种不敬爱自己父母却去敬爱别人的人,不尊敬自己父母而尊敬别人的人,不仅违背了礼法,也是别有企图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社会繁衍不息而又生机勃勃的根本。

  孝在于正心。心是身之主神之舍,正心就是修德,看德是否源于自然之道,是否合于人间正道。纵览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虽说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在修德上却是高度的一致。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道生育了万物,德就要蓄养万物;佛家也说: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心,即妄想、分别和执着。可见正心就是要涤除心中的邪念,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的人,这不仅是做人的头等要务,也是追求理想人格的阶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孝在于践行。《论语》说:“人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人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这样做了如果还有余力,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见古圣贤们并不只是高谈阔论的清谈者,也不只是孤居书斋的独思者,而是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参与者,让“知”成为“行”的指导,让“行”成为“知”的目的,也就是圣贤们所倡导的“知行合一”。《荀子》也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些什么,只有言行一致的人才是国家的宝贝。同理,行孝的关键也是在于行。即使没有美酒佳肴侍奉双亲,也不能扬名于世使父母荣耀,可只要有一片孝心,粗茶淡饭就是行孝,言语和顺就是行孝。

  当然,行孝并不是一味的顺从,若父母有错,子女就要劝谏,即使是“几谏”也是孝子;若国君有错,做臣子的也应该进谏,即使“犯颜直谏”也是忠臣;若朋友有错,同伴的更应该劝解,即使“割袍断义”也是诤友。否则,陷父母于糊涂、陷君王于昏聩、陷朋友于不义,才是不孝。

  客观的讲,远古时期,孝文化稳定了家庭的伦理关系,保障了种族的延续,中古时期,孝文化升华为国家的礼文化,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彰显了孝文化对社会的维护效应。可时代进入近古时期,中央集权制高度成熟,经济文化也达到了鼎盛,孝文化步入了植物学的“侧枝盲端”,失去了继续延展分化的能力,最终呈现为僵化状态,对以“地心说”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产生了“戕害效应”,就像野生盘羊的羊角一样,最终会刺入自己的头部组织,导致感染死亡。如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光绪为了维护清廷的礼法,彰显为人子孙的孝道,清廷挪用北洋海军的“海防经费”“海军报效款”,修缮扩建颐和园,致使海军炮弹数量不足,质量低劣,导致中日海战惨败;再如中国历代朝廷都有的三大毒瘤(藩镇割据、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其中外戚专权就是孝文化的直接负产品(汉初的吕氏集团,东汉的窦氏集团,唐代的武氏集团,清代的慈禧太后)。

  同时孝文化对以“日心说”为代表的新思想、新科技产生了“遮蔽效应”。当清廷还在对儒学、孝文化精雕细琢的时候,西方已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掀起了古希腊时存在的新文化运动,如洛克的《政府论》(主张主权在民)、孟德斯鸠的《法意》(三权分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等,这些新思想新文化,直接引领了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西方步入了人类社会新的轨道——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救亡图存,中国近代也掀起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但它们都纷纷失败了,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以孝文化为代表的旧文化过于强大,遮蔽了生存结构的变化,对新文化产生了戕害效应。

  如今,以“地心说”开启的农业文明已成为了历史的过往,以“日心说”开启的工业文明尽现塌缩: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温室效应、土壤退化;贫富分化、劳动异化、精神空虚、人际疏离;冲突不断、残害生灵、掠夺资源、道义缺失等。人类社会又面临着新的选择,即怎样重构人类社会的新文化。在此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不应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应摒弃孝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弘扬“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成分,为人类下一茬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中华文化优良的底层基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以考古发现为锚,以进化论、社会学视角为刃,剖解孝文化从动物本能到伦理体系的嬗变轨迹,既见“顺之者昌”的天道哲思,亦揭“侧枝盲端”的历史困局。作者的笔力穿透三千年时光,在甲骨刻痕与甲午炮声间建立文明镜像,最终落于工业文明塌陷处的文化突围之思,堪称一场熔铸考据深度与哲学高度的精神跋涉,让传统孝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完成了从历史标本到文明基因的价值跃升。当工业文明的困境叩问人类未来,唯有以辩证之思解构其历史褶皱,方能让“尊老”的文明基因在新文化重构中焕发新生——这既是对传统的敬畏,亦是对未来的负责。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variable: browser

Filename: core/CodeIgniter.php

Line Number: 604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