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大漠孤烟直

作者: 张立民 点击:332 发表:2025-10-04 17:27:15 闪星:3

摘要:依依不舍地望着生机盎然的航天城和巍峨耸立的发射塔,那正是冲天而起的大漠孤烟,那就是傲视苍穹的中华神箭。如今之中国,不仅骨头硬,拳头更硬!

        在甘肃省境内,与祁连山脉面对面、手牵手的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巍巍祁连高耸入云,皑皑白雪盘踞峰顶,滚滚黄沙铺天盖地,茫茫戈壁亘古荒凉。从青藏高原俯冲下来的黄河,与乌鞘岭握手言欢后,本想进大漠里溜达一圈,无奈举步维艰,只好在中卫转身离去了。

  唐朝大诗人王维出使凉州(五威),途经中卫时,挥笔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在他的眼中,大漠里升起的那根冲天孤烟,长河上托举的那轮火红落日,使天地从来没有这般宏阔而亲近,黄河也从来没有如此壮丽而柔美!

  有人说,王维写的长河不是黄河,那是石羊河。其实,石羊河算不上是长河、大河,也扛不起那轮又大又红的落日。站在南北走向的石羊河岸边,向西望去只有落日,没有大漠,它们不在同一个画面中。只有在中卫市的“沙坡头”,才能看到天地相亲、沙水相容、日河相伴的绝美景色。

  黄河没有想到的是,在她转身离去的西侧,竟藏有几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一条可以通往西域的走廊。那是祁连之雪融化后所形成的,如同跳板一般形成穿越大漠的狭长通道——河西走廊。那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交通动脉、对外门户。在西汉之前,那里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其中的匈奴并不安于现状,常常到农耕地区进行肆意劫掠,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全。

  从王维赋诗那年上溯1058年,有位汉将率一支精锐骑兵从银川出发,穿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奔驰到弱水河畔。而后,他们立即发起进攻,从西向东席卷了河西走廊里的匈奴部落。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令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他们哪里懂得汉武帝刘彻的心思,他根据张骞提供的情报,不仅得知河西走廊里有绿洲,有天马,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还有西域乃至更远的广阔天地。为此,他坚定一个信念:必须把河西走廊抓在手里,西北宁,中原安!他派出的将领叫霍去病,只有19岁。霍去病没有从东往西扫荡河西走廊,那样的话匈奴就会立即作鸟兽散,等你走了再聚回来。他带着骑兵部队从河西走廊北面的大漠里隐秘行动,突然袭击,把匈奴的各部落包了饺子。一路上,他是如何做到不迷路、不渴死、不饿死,不仅是个历史之谜,更是个军事奇迹。奇袭胜利后,霍去病把汉武帝赐予的美酒倒在泉水中,与将士们共饮同庆。那个地方于是有了新的地名,叫作酒泉。汉武帝非常得意的在河西走廊里“列四郡,据两关”,便是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以及阳关和玉门关。从此,河西走廊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文明走廊、艺术画廊,也成为解读大西北的地理密码。

  从王维赋诗那年往下数1021年,有一支部队靠飞机空投下的空汽油桶作路标,开进了巴丹吉林沙漠,并驻扎了下来。那个地方也有了新的地名,叫导弹试验靶场,后来又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那里没有树木,也没有村庄,他们自己成了新的人烟——大漠航天人。九三大阅兵所展示的各类各型导弹,都是在那里发射试验和定型列装的。那里是“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载人飞船的发射场。那里曾经高度保密,根本不让游客沾边。直到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以后,才逐渐为人所知和对外开放。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重要的军工基地为啥选在那么偏远、那么荒凉的地方?众所周知的是,有了原子弹和氢弹,如果没有导弹,就等于有弹无枪,不会有任何威慑力。然而,是试验就会有失败。发射导弹失败将会引起一场大火,发射原子弹失败那损失可就更大啦!为此,只能选在远离人烟、对外封闭和与世隔绝的地方。大漠航天人一边干着惊天动地之事,一边甘当隐姓埋名之人,父母和妻子都不知道他们在干啥。他们是大漠里挺直的孤烟、冲天的利剑、民族的脊梁!

  曾经在纪实文学作品《大漠航天人》中,读到了两个极其悲壮的故事。导弹最初的推进剂是液氧和腐蚀性很强的过氧化氢,操作稍有不慎就引起火灾。有一次发射导弹失败,在地面上引起了大火,把一名叫王来的战士烧成了火炬。他为使身边的人员和车辆不受损失,向沙漠深处跑去。一步、二步、三步,他在地上留下了38个焦黑的脚印。原来一米八多的大个子,烧的只剩下一米多一点,两只明亮的大眼睛成了两个黑洞。在东风航天城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729名航天烈士,平均年龄才27岁。还有一次,发射原子弹时,有7名官兵主动要求进入距离发射架最近的控制室去操作与观察。谁都知道,发射原子弹一旦失败,那将尸骨无存。可他们视死如归,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勇于牺牲奉献。他们是真实的勇士、真正的英雄!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一次次成功,终于使导弹越打越远,越打越准。

  10年前,我们非常有幸地走进了东风航天城。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手机实时导航,没有网上参观预订,能不能走进去具有不确定性。

  那年,为寻找汉匈河西之战的古战场,我们来到了酒泉。虽然雄伟的嘉峪关近在眼前,古战场就在脚下,但我们先去瞻仰了东风航天城。原以为,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肯定就在酒泉附近。谁知竟远在230公里外的额济纳旗。后来才知道,当年为导弹发射试验靶场起名时,方圆几百里内没有人烟,只有酒泉是个大点的地方,且历史有名,行旅有路。距离虽然远一些,但有利于保密。然而,这给我们前往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从酒泉市区到东风航天城,来回路程将近千里,不仅需要奔波一天时间,还有可能白跑一趟。

  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听如何前往的消息。宾馆服务员惋惜地说,前些天还有散客团前去参观,最近好像有发射任务,不能组团了。失望之余,并不甘心,找到附近的派出所询问能否自驾前往。他们说,你们军人可以直接开车过去。但,快到时有个军事关卡,如果横杆放下,说明有发射任务。出于安全考虑,任何人不得进入,只能原路返回。与同行的妻弟陈军夫妇商量的结果是,即使白跑一趟也要去!

  第二天起个大早,驾车向东北方向出发。出酒泉市区,过金塔县城,驶进了茫茫的大漠戈壁。眼前只有一条黑线(柏油路)伸向大漠深处,与天上的白云相连。我们孤独地奔跑着,周围都是极度干旱的景象。当地有这样的民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中途停车时,我们在车外站了没几分钟就赶紧钻进车里。正值盛夏季节,赤日灼人,沙子烫手,一脚踩下去直冒烟还硌脚。离开了柏油路面,不仅车轱辘转不动,人也举步维艰。夏季里常见的苍蝇和蚊子,在那里是稀罕物、奢侈品!人在这种环境里,如果没有荫凉,没有水喝,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木乃伊”。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设身处地的真实感受。我们忽然想到,这车子要是出了故障可咋办?没地方修理,又找不到救援,只能在原地等着变成肉干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啊!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向前向前——向前!

  终于看到那根长长的横杆了,没有放下,是立着的!车上的人都兴奋呼喊起来,可以通行啦,总算没白跑一趟!横杆旁立着的警卫战士举手向我们敬礼,车上的两名军人立即还礼。相互微笑,无言注视,心中有一种默契叫喜悦。太幸运啦,马上就要走进东风航天城了。

  又跑了一段路,眼前出现一片耀眼的绿色。那是东风航天城的防风林,高大挺拔,生机盎然,绿得耀眼,绿得喜兴。在接待处办完参观手续,手持赠送的游览地图,先开车在城里来个走马观花。航天城里有营房,有礼堂,有军人服务社,有家属生活区等,整齐干净,井然有序,使我们倍感熟悉与亲切。最令人称奇的是,到处都是树木花草,不仅有北方的胡杨林,还有南方的各种树木,甚至还有奇花异草。据说是官兵探亲归队时都要背回来自己家乡的树种。与营区所不同的是,还有火车站、邮局、宾馆、饭店、商业区、公园等,分明是一座现代城市。而其中的问天阁、载人航天发射场、历史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特殊建筑,又提示我们这里是一支火箭部队,一架登天之梯,一座航天地标!

  想当年,首批进驻的部队,没有住房,在地上挖个坑,盖上盖便成了他们的新家,被称为地窝子。刚进驻不久,一场飞沙走石的狂风把地窝子揭了盖,生活用品刮得满天飞,还夺去了两条鲜活的生命。一位女兵为保护珍贵的导弹资料,不顾一切地追赶,被狂风卷起,被石头砸死,她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如今,他们在这里不仅稳如泰山地驻了下来,还把这里建设成花园般城市、现代化军营、高科技护国重器。

  下一步,我们当然要去瞻仰在电视画面中常见的发射塔架。驶过神舟友谊大桥,经过一段林荫路,便进入载人航天发射场。很远就看到指向苍穹的蓝色发射塔架,下了车便快步向它跑去。到了塔下,抬头仰望,太雄伟、太壮观、太震撼啦!全钢结构的塔架,主体高达75米,如果算上避雷针和吊车将超过百米。塔架上虽然没有竖立的长征二号F火箭,但在想像中已经有了这支神箭的样子。它全长58.34米,直径3.35米,全重480吨的大家伙。点火发射10分3秒后,它就能把载人飞船送入到20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成功率百分之百。60多年来,在那里有100多次航天心跳,其中发射了16艘载人飞船。

  发射场上,有两条间距很宽的钢轨,一头连着总装车间,一头通到发射塔架。垂直组装火箭,垂直移动火箭,垂直测试火箭,这是他们为之骄傲的发明创造。当然还有那棵著名的“树坚强”,已在上次发射后换上了新的绿装。没有发射的日子,它们显得很安静,很平常,甚至有点孤独。一旦火箭上身,它们立刻就会忙碌起来,精神起来,威武起来。它们是大漠深处的冲天火焰、探空神箭!在发射塔架下转了一圈又一圈,舍不得离开,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来了,很想多待一会儿。但,问天阁在等着我们,那里会更加动人心弦的故事。

  问天阁是航天员在载人飞船发射前,临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其建筑好似一把钥匙,一头圆,一头方,楼高三层。门前有个很大的广场,对面就是通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神舟友谊大桥。航天员在那里参加全系统合练,举行出征仪式,然后直接去载人航天发射场。那里是离开地球的起点,问天的开端,也是生死考验的场所。进门是个挑空的圆形大厅,有旋转楼梯直达楼上。杨利伟是载人航天的首飞航天员,楼上还保留着他居住过的房间。推门观看,如同宾馆的套间,面积不大,设施和装饰也不豪华。吸引我们目光的是门板上的签名:“首飞航天梯队,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2003年10月15日,凌晨3:00。”

  首次载人飞行,外国有先例,我们没经验,全靠实践摸索。首飞就是试飞,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神舟5号载人飞船只用1名航天员,实际上准备了3名,以防意外,因此称为首飞航天梯队。三个人都做好了上的准备,起飞前从中挑选一人。杨利伟、聂海胜和翟志刚,都是在刻苦训练中涌现出来的最优秀航天员。他们来参加这次首飞,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怕死,反倒会惊慌失措。他们凌晨3点就起床了,从容地进行了洗漱和着装,如同平时起早去飞行一样。离开房间之前,不知是谁的提议,在房门板上写下留言。航天准备程序中并没有这项内容,他们是在向地球告别,向家人决别。首飞航天员有可能一去不回,他们都有这种思想准备。但,他们坦然面对,从容不迫,没有紧张,也没有激动。用医疗仪器测量他们的心跳,都比正常次数没多几下。

  这门板上的签名太令人震撼了,是首飞航天梯队大智大勇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杨利伟、聂海胜和翟志刚,现在都是大名鼎鼎的航天英雄。他们有首次飞行的,有首当指令长的,有首次进行太空行走的。没有他们这个首飞航天梯队,就没有后来的多次载人飞行、太空行走、天宫会师等,就没有在天宫空间站的长期驻留。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历史展览馆。我们看到,东风导弹从无到有,从短程到长程,从战术到战略,从常规到核弹,应有尽有。在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在极端不寻常的困难时期,两代航天人以实现强军梦为人生目标,以爱国爱民的大爱为自身情怀,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终于打出了系列“争气弹”、“中国星”、“中国弹道”。从有弹无枪到一枪多弹,各型导弹获得了“冲绳专递”、“关岛快递”、“航母杀手”等昵称和雅号。正可谓,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启动小车后,脚却粘滞在刹车踏板上。此时离去,何日再来,恐怕只能在电视中相见了。依依不舍地望着生机盎然的航天城和巍峨耸立的发射塔,那正是冲天而起的大漠孤烟,那就是傲视苍穹的中华神箭。如今之中国,不仅骨头硬,拳头更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以时空为轴,串起了河西走廊厚重的历史,和东风航天城的硬核荣光。不管是霍去病的逐匈奴,王维的边塞呤,还是航天人隐姓埋名筑 “天梯”,再到王来烈士 38 个焦黑脚印、首飞梯队门板签名等等,细节之中,让历史的风骨,高高飘扬,与当代的奉献精神,一一共振。文字读来,有大漠的苍凉,有航天的壮阔,更有字里行间中的家国情怀,文字热血处,有壮怀激烈。推荐阅读。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