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邢天仁反抢粮保卫耿集 文立正献生命先国后家

七月流火的季节里,地处黄淮地区的麦收已经完毕,颗粒归仓。1945年7月7日这一天,运河支队领导得到可靠情报称,敌伪郝鹏举部1500余人将于7月8日从碾庄、八义集、大许家三个据点一齐出动,来耿集子一带地区抢粮食。
这个伪军总头目郝鹏举,是驻守徐州的伪淮海省省长,省府位于徐州市中心区的道台衙门。为保卫和巩固新开辟的根据地,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支队长胡大勋、政委郑平、参谋长阎超和副支队长邢天仁等在旺庄村的一所指挥部里举行会议,制定了反抢粮作战计划。
会议研究决定,这次战斗由新任的副支队长邢天仁同志指挥全军出动,在耿集子一带设埋伏,给进犯之敌以迎头痛击。
邢天仁下达了战斗命令:“一营进入耿集子东南的月里家、南楼、徐庄一带设下埋伏,一营西侧由柳河区中队配合,二营在耿集子东北前、后边庄一带设伏,闫超参谋长带骑兵队指挥一营作战。另外的两个连由支队直接指挥,作二营的预备队。最后,他又再三提醒各位连营以上干部们说: “要告诉战士们,我们打的是伏击,关键的关键是要耐心,沉住气。”
果然获取的情报信息可靠。8日,敌人兵分五路,其中三路向一营所在的月里家、南楼开去,另两路则直奔二营所在的前后边庄而来。
中午时分,战斗首先在二营阵地打响。当时二营设伏的前、后边庄,旁边不远是大郑庄。大郑庄的群众不知道运河支队在此埋伏,所以当敌人扑上来时群众就胡乱跑开了,有的群众也向埋伏地带跑来。群众前边跑,敌人在后边追边打枪。群众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受到很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敌人还没有完全进入埋伏圈中,但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营长丁瑞庭一声大喊:“打!”
刚才还是凶神恶煞般的敌人,一下子被得打的晕头转了向,顿时,围墙上、壕沟里、房顶上,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敌人清醒过来以后,他们便倚仗人多势众,慌忙组织兵力反扑,乱作一团,郑庄群众乘机开始隐蔽起来。
接着,一营二连也打响了。敌人依仗他们的兵力强,竟分别将一营二连、二营四连包围起来。
“土八路,缴枪吧,你们跑不了啦。”
敌人的嚎叫,引来的是一阵痛打。眼看敌人离埋伏阵地只有百十米了,连长单立珍一声令下:“打!”刹时,轻机枪、步枪一齐吼起来,打得敌人鬼哭狼嚎。
随后,二连连长单立珍、指导员胡霖率领战士高喊着“冲啊!”,猛虎般地扑向敌群,把敌人杀得又哭又叫,战士们挥舞大刀,勇猛地冲杀,敌人跪在地上哀告饶命,有的跪在地上举手投降。
运河支队划归新四军淮北军分区后,已经组建了一支快捷灵活作战有力的骑兵队伍。这时三、五、六连和骑兵队在支队首长指挥下,发起了凌厉的攻势。在方圆十几里的战场上,马蹄翻飞,大刀轮番舞动,一时杀声动地。战士们憋了半天的劲一下子迸发出来,骑兵队的战马在坦荡的平原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运河支队反抢粮计划,保护了耿集子附近几十个村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这次战斗共毙伤敌人120余人,活捉俘虏140多人,缴获步枪150余支,轻机枪两挺。此战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抢粮阴谋,而且也打出了运河支队的威风。
1945年4月底,峄、滕、铜、邳县归入鲁南地区建制,和峄县合并为运河县,部队仍然恢复运河支队番号。
5月17日,发起讨张里元之战。讨张之战役计划是鲁南军区主力三团、五团和特务营,在台枣铁路以东、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第二军分区基干团和运河支队,在台枣路以西分别从西北向东南,进行四面合击。
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张部主力在台枣路东被歼灭,同时运河支队在二军分区的指挥下,合围台枣路西孙业洪部百人,歼灭顽敌一部。我军抵达并占领邳县县城之后,追击张、孙残部,张、孙逃至韩庄日伪据点投降了敌人。运北由台儿庄至古邵据点之间地区,均为我运河支队控制。
解放安庄,强攻老淹子。老淹子这个村是刘斐然部副司令耿荣坤的老家,土围子外面是平原挖有壕沟,村里有几个高炮楼,几十条枪易守难攻。二是距其西北约三华里的安庄据点,住着刘斐然部二个中队伪军,不足200人。鲁南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邢天仁、副政委李荆山带一个营进入运河南岸,解放汴塘镇后,协同运河支队开辟耿集地区。
在他的统一指挥下,运河支队组织攻取安庄和老淹子的战斗。运河支队一营隐蔽埋伏任务,防止安庄之敌的突围,也要阻击宿羊山方面的增援。二营由安庄西、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天明前战斗打响了,果不出所料,安庄守敌见我只有两个方向进攻,在天明后即向东面方向突围,二营猛追不放,一营伏兵又起,打阵排枪之后,两个中队的伪军先后举枪投降,整个战斗只经过一个小时,以我军零伤亡宣告结束。
鲁南第二军分区部队在汴塘南渡过不老河,当夜发起强攻老淹子的战斗,分区部队担任主攻,运河支队以六个连的兵力,在前沟一线担任阻击刘斐然部的增援,阚山大队在老淹子以南担任大许家方向的警戒。部队迅速突破围墙进入村中,耿荣坤父子带领伪军和乡团村民,借助高大坚固的炮楼顽强抵抗,第一天未能结束战斗,但副支队长邢天仁单枪射死了耿荣坤之子。第二天继续进攻,拿下了老淹子击毙了耿荣坤,扫除了进攻宿羊山的最大障碍。鲁南二分区副司令员邢天仁打完该仗后,即到运河支队就职。
1945年8月10日,朱总司令发出了七道反攻进军命令,命令解放区所属抗日武装部队向其附近各城镇及交通要道之敌军队、机关送出最后通牒,迫令日伪军投降。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编组野战军,执行大反攻的任务。
8月21日接第八师师长王麓水的命令暂停进攻贾汪,撤出战斗,部队集结于杜安集待命。配合第八师分兵两路向徐州进军,接受日伪军投降。十八团和二十二团为右路军、由王吉文团长、刘春政委指挥,其任务是沿津浦路西南下,首先占领九里山,待情况发展再进徐州,左路军为二十三、二十四团,在攻下贾汪后由贾汪西南进至徐州东郊,占领通往徐州有利地形,视情进入徐州。
我十八团进入津浦路茅村以西地区,首先肃清日伪顽之国民党龙虎团游击队。经过4个多小时的战斗,全歼敌龙虎团近600人,毙伤团长以下160余人,生俘顽敌380余人,缴获轻机枪6挺,步枪300支。
23日上午,接到第八师命令: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放弃执行进军徐州的任务。部队返回津浦路东涧头集、杜安集待命。
8月26日,鲁南军区正式公布了第十八团的任命:团长胡大勋、政治委员童邱龙、副团长邢天仁、参谋长曹富贵、政治处主任张启曙。分别几年了,已是支队领导的胡大勋、邢天仁、童邱龙、阎超、张启曙等一些老同志,在鲁南军区警备第九旅和老首长胡大荣同志重逢了,激动的心情一言难尽。大家共同回忆,想起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和伙伴,他们想起了胡大毅烈士、褚雅青烈士、禇思恵烈士、王脉凤烈士,也想起了因调离运河支队,担任独立大队兼铁道游击队政委文立正同志,因叛徒告密,不幸牺牲时年34岁。他和朱道南同志为了运河支队的成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每当想起他们来,这些久别重逢的老战士们就心潮久久难平,文立正同志的音容笑貌立即在眼前浮现开来。
文立正,原名文立征,字国遒,湖南衡山人。 1911年出生于湖南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父亲文九德曾参加北伐战争。1934年,文立正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期间参与“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组织派遣,赴山东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他历任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政训处副处长、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3年接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领导铁道游击队采用灵活战术,破坏铁路设施、袭击日军,成为抗战时期活跃在山东地区的抗日力量。
1945年2月,担任中共鲁南二地委委员、宣传科长的文立正,此时正在滕县的六区丁家堂开辟工作。这里的乡亲们看到一个文弱的南方小伙子精明能干,带着南方口音,做起工作来却总是说至他们的心里去。乡亲们都特别喜欢这个小伙子,尤其是在听说他是出身在军官家庭,还在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上过大学。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化学是干嘛的,但是看到这样一个与他们背靠黄土脸朝天的庄稼人完全不一样的人,能够和他们一起生活,教他们革命道理,他们更是对文立正有一种淳朴的厚爱,谁家有好吃的都会送到他这里,时不时地跟他唠唠家常,有的家里甚至想把自己的闺女许配给文立正。而老家的曾祖母也在为文立正张罗着婚事,此时运河支队的首长也几度关心文立正的终身大事,每当此时,这位已经三十四岁的小伙子总会说:“家是国的细胞,国遭难,家不可能温馨,待赶走日寇再说吧!”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文立正投入救亡图存的斗争。1937年5月,毅然从辅仁大学退学加入平津流亡学生地下工作团,经李锐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做宣传和民运工作。
1939年秋,他被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派入山东第三专署保安第五旅任政治部主任,从事地方武装改造工作。1942年11月,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兼铁道游击队政委。
在他到任铁道游击队政委之前,铁道游击队连续两次遭到较大的损失,先后牺牲好几位主力队员,大队长洪振海、政委孟昭煜也在战斗中牺牲。文立正来到铁道游击队时,看到整个铁道游击队士气焕散,队员还沉浸在悲愤之中情绪非常低落,有人喝闷酒、摔酒瓶,有人成天叫骂,主张硬拼,与鬼子见个高低。
文立正意识到,这种报仇心切的急躁情绪和不计后果的蛮干心情,不是一支革命队伍应该有的面貌。他想起临来铁道游击队时军区首长曾经叮嘱过:“到铁道游击队后,要迅速稳定军心,与新任大队长刘金山和副大队长王志胜一道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决心引导大家明确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环境,尽快从焦躁情绪中解脱出来。
文立正深入各中队、分队,引导大家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化悲痛为力量,要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英灵。通过文立正耐心反复的开导,铁道游击队队员的士气被重新唤起,大家又像往常一样恢复了正常的战斗和生活。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穿一件褴褛的长袍,着一条满是各色补丁的裤子, 戴一顶破毡帽子,套一双鲁南山区特有的铲鞋,束一条用布带子编成的腰带,因袍子太长,行军不便,他便将大襟翻过来掖在腰带里,两把短枪就括在胸前袍子内。内衣袋里装有写着密密麻麻的工作情况和学习心得的小本子。别看他这身装束,却给人一种神奇的魅力。多少次,他和战友们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寻找机会主动出击,扒铁轨,袭击日军火车,拔除日伪据点,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迁移到了江苏盐城。盐城与延安相隔很远,通信又不方便,两地往返需要一条秘密通道。这条秘密通道是从盐城北上,经过山东南部,穿越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再西行,护送两地来往人员的任务就落在了铁道游击队员的肩上。
这条秘密通道,在前任手里就建立起来了,文立正接任政委后,因战事相应减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接送客人”上。他除了亲自布置和护送外,为了保证这项任务万无一失,还特别注意加强对地方保甲长的统战工作,文立正找伪保长们谈话,教育他们认清形势,不要死心踏地为鬼子卖命,给自己留条后路。那些伪保长经过反复教育,大都为抗日出力,还学会了应付敌人的办法,保证了过往干部的安全。
有一次,从延安过来的100多名营以上干部要到盐城去,过平汉线时,先是在太行山停了半年,后来八踏军用两个旅的兵力在封锁线上打开一个缺口,才把他们送到津浦路边,过津浦路的护送任务就落在了铁道游击队员的肩上。当过路干部带队人看到文立正只带了“长短枪四五十”的队伍时,不满地说“你们真的是开玩笑”,立正信心十足地对他说:“讲打不算打,落地分真假,你们就放心地过铁路吧!”
就这样,这支干部队伍“没响一枪一炮,没伤一民一卒”,安全地过了津浦路。这位带队干部感激地说:“想不到铁道游击队比正规军都厉害,这位文政委还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指挥人才!
刘少奇、陈毅、罗荣桓、陈光、朱瑞等1000余名干部往返延安,通过鲁南微山湖段时,都是铁道游击队接力护送完成。
1945年2月22日因叛徒告密,文立正于山东临城县遭日伪武装袭击牺牲,年仅34岁。其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经典抗战题材文学作品《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2009年被列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编者按】作者纪实文章记录了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敌伪郝鹏举部于秋收之际疯狂扑向黄淮地区进行抢粮,铁道游击队为保卫和巩固新开辟的根据地,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主动设埋伏袭击敌伪的进攻,有效消灭敌伪军,保障了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在战斗中铁道游击队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同时突出记录了一位有为的,曾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兼铁道游击队政委文立正的事迹,却因叛徒的出卖而牺牲。他于2009年被列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所有英雄模范人物致敬。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