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is_readable():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dev/urandom)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tmp/)

Filename: core/Security.php

Line Number: 603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603
Function: is_readabl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009
Function: get_random_bytes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90
Function: _csrf_set_hash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院子里的精神坐标-银河悦读
menu
加入书架

院子里的精神坐标

作者: 胶东散文 点击:1275 发表:2025-09-29 09:49:43 闪星:1

  在现当代文学评论里,拿“院子”当切入点解读鲁迅的文字并不多,《站在院子里的鲁迅》却偏偏用这样充满烟火气与精神质感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鲁迅世界的另一扇门。作者跟着绍兴、北京、上海三地鲁迅故居的院子轨迹走,把建筑空间和文学生命、个人成长与时代精神巧妙连在一起,既写出了院子作为“物理容器”的实在,更挖出了它作为“精神根系”的深意,在细腻的寻访叙事里,完成了一次对鲁迅精神世界的温柔叩问。

  文章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院子”意象的独特解构与重构。作者敏锐发现,很多作家笔下的院子要么是禁锢,要么是道具,只有鲁迅把院子当成“写作的生命高度”。这个判断精准抓住了鲁迅与院子之间的精神羁绊。绍兴百草园里的“碧绿菜畦”和“紫红桑葚”,不只是少年鲁迅玩耍的地方,更是他“热爱博物学”“形成人格”的源头。作者在这里用“时光隧道”的想象,让少年鲁迅和青史留名的鲁氏三兄弟在院子里重叠,既写出了生命的延续感,也点出“院子是造就伟大鲁迅的根脉”这个核心观点。这种把物理空间转化成精神孕育场域的解读,跳出了传统鲁迅评论里“斗士”形象的单一化,让我们看到一个在草木间汲取力量、在院子里萌发思想的“鲜活鲁迅”。

  当叙事转到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时,作者对“院子与创作转向”的关联分析,更显思想的穿透力。那座只有五六十平米的院子,不光长着“有名的两棵枣树”,还见证了鲁迅从“纯文学作家”到“以社会改良为己任的非文学写作”的关键转折。作者准确把《华盖集》《野草》《彷徨》这些不朽作品和这座院子绑在一起,指出鲁迅在这里“完成了文学创作的探索与转变”,甚至把网络时代玄幻、武侠小说的流行,和鲁迅当年对“文学走向的先知先觉”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略带争议,却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角度:他没把鲁迅的转向简单归因时代洪流,而是从“院子”这个微观空间入手,暗示鲁迅在封闭院子里能更真切地观照社会现实。正是这方小小的院子,让鲁迅既能“凝视夜空”思考人类命运,又能“触摸人间烟火”感知民众苦难,最终让他的创作从“个人抒情”升华为“社会批判”。

  上海故居那座只有六平方米的小院,给鲁迅的精神世界添了更多温情底色。作者笔下的“夹竹桃、紫荆和石榴”,还有海婴种下的南瓜,让这座院子满是“和暖、温情、爱恋”的人间气息。就是这份温情,让鲁迅写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软诗句。在这里,作者巧妙平衡了鲁迅“冷峻斗士”与“温情父亲”的双重形象:院子既是他写《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杂文、以笔为矛战斗的“战场”,也是他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人间温情的“港湾”。这种解读打破了“斗士一定无情”的刻板印象,让鲁迅的形象在院子的烟火气里变得更立体、更可感。原来,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也会在小院里盯着孩子种下的南瓜看,也会在花木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深情。

  当然,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讨论的地方。作者把“现在出不了天才”归因为“高楼大厦遮挡”“听不到鸡犬声”,虽然点出了现代社会空间对人性的压抑,却未免把“天才诞生”的条件简化成了“物理院子”的存在,没考虑到时代精神、教育体系、社会环境这些更复杂的因素。另外,在鲁迅北京故居高声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念一声佛号”的细节,也显得有点突兀,和整体沉郁、思辨的文风不太搭。但这些小瑕疵并不影响文章的整体价值,它最可贵的地方,是用“院子”这个充满诗意与生活质感的意象,为我们重构了鲁迅的精神地图,让我们明白:鲁迅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能用笔当刀划破黑暗,更因为他能从百草园的草木、北京小院的枣树、上海寓所的石榴里,汲取直面现实的力量和热爱人间的温情。

  文末,作者想象鲁迅“站在街边的院子里,点起一支纸烟,望向辽阔的蓝色夜空”。这个画面不只是对鲁迅形象的诗意定格,更让“院子”的精神意义得到了升华。院子早就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而是鲁迅精神的“具象化坐标”,是他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时代、温情与战斗的“精神原乡”。《站在院子里的鲁迅》用这样充满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文字,让我们在重读鲁迅的同时,也重新思考:在钢筋水泥遮天蔽日的现代社会,我们该怎么为精神找一方“院子”,怎么在喧嚣里守住那份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热爱生活的温情?这大概就是文章留给读者最珍贵的思考了。

作者简介:徐承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作品散见《齐鲁晚报》《威海晚报》《烟台日报》《齐鲁壹点》《黄海散文》《军绿》《中国作家网》《人民号》《都市头条》《文旅中国》《文化周刊》《山东写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篇评论对焦红军的文章《站在院子里的鲁迅》进行了较为精准的解读。《站在院子里的鲁迅》视角独特,院子和鲁迅的成长和文学创作息息相关,这篇评论既指出文章的出彩之处也指出其短板,但瑕不掩瑜,“院子早就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而是鲁迅精神的“具象化坐标”,是他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时代、温情与战斗的‘精神原乡’”,的确如此,好的评论有助于读者对原作更深入解读。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