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小时候的时光:吵架(冈丧)

作者: 金石斋潘建 点击:171 发表:2025-09-29 10:38:34 闪星:0

摘要:早年的街巷有一景,就是邻里之间的吵架。吵架,兴化方言叫“冈丧”。我的衣胞之地——舒家巷,是兴化南城外大街为数不多又宽又长的大巷子。故又称“舒家大巷”。这条舒家大巷,那可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乐园。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我们住在舒家大巷的十几家人,足足有几十个孩子。我们这些孩子们,每日嬉戏于庭院和街巷之间,喧嚣声此起彼伏,欢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那时候,巷子里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就有十几个,大家天天一起玩,起争执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感觉吃了亏,无法自我消受的时候,邻里之间的吵架(冈丧)就开始了。

  早年的街巷有一景,就是邻里之间的吵架。吵架,兴化方言叫“冈丧”。

  我的衣胞之地——舒家巷,是兴化南城外大街为数不多又宽又长的大巷子。故又称“舒家大巷”。这条舒家大巷,那可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乐园。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我们住在舒家大巷的十几家人,足足有几十个孩子。我们这些孩子们,每日嬉戏于庭院和街巷之间,喧嚣声此起彼伏,欢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那时候,巷子里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就有十几个,大家天天一起玩,起争执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感觉吃了亏,无法自我消受的时候,邻里之间的吵架(冈丧)就开始了。

  按说,一个巴掌不响,吵架(冈丧),应该双方对阵才是,可其实不然。小时候看到巷子大人们的吵架(冈丧)都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人一定是个女人。这骂街的女人,很多文章里会叫她泼妇。这被叫做泼妇的,有站着骂街的,有坐在地上搓着脚脖子骂街的,最厉害的是睡在仇家的门口披头散发骂街的。吵架(冈丧)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或是诅咒对方的祖宗八代,或是诅咒对方一家不得好死,吃饭噎死,走路跌死等等。

  在孩子的眼里看吵架(冈丧),还真的没觉得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按说能跳出来骂人的一方,一定是由于某方面利益受了损,应该给予安抚才是,可由于大多数时间只看见骂的,没看见接招的,便会觉得,这骂人的一方,其实在没有对手出现的情况下,已经赚足了便宜。

  不是嘛!人家的祖宗八代都已经被你用最为恶毒的语言“慰问”过了,还有什么气出不来呢。所以,放学路上,吃过晚饭,一旦看见有人吵架(冈丧),我和伙伴们便会呼呼啦啦围上来看热闹,不仅不为骂人者的眼泪所打动,还会以一种戏谑的心态欣赏这骂架者奇奇怪怪的语言,夸张的或是出格的动作,偶尔,也会为吵架(冈丧)人某句别出心裁的话轰地笑起来。看热闹的孩子们还会模仿着吵架(冈丧)人的腔调,故意拖腔拉调地学上一声或是两声,引得周围的孩子笑得更厉害了。

  那吵架(冈丧)的许是骂久了,自己也觉得有些无聊,但没有乡邻来相劝,便觉得下不来台,就有一句没一句地从嗓子里哼哼着,确实有一种“唱”的味道,这是那种不入调门的唱,而且声音会越来越低,待到看热闹的孩子看够了,在母亲吆喝着回家吃饭,纷纷散去的时候。吵架(冈丧)的,也就趁着前后左右没有人,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松土,拐过一条巷子回家去了。

  由于吵架(冈丧)在巷里时常发生,就像街坊生活里狗下崽、鸡下蛋一样,大家都会觉得稀松平常。有吵架(冈丧)的人出来了,站在巷口一吆喝,人们开头会用心听上那么一句,或是两句,这就像新闻发言人一样,三言两语,就把家里发生的事,广而告之了。听明白了除了少数至亲好友出来劝劝外,大部分人都各忙各的去了。若是巷里忽然没有吵架(冈丧)的,人们还会隐隐觉得少了点什么。这就怪了,吵架(冈丧),作为街坊里生活的一种积习,久了,还有着一种娱乐功能呢。在四时散淡、闲适的日子里,没有那么一件或是两件家长里短的事儿给大家嚼着,不觉得日子有些乏味。

  印象中,巷里有一户姓周的人家,几乎和前后左右的邻居都骂过了。这家有一个男孩,吃奶吃到了十几岁,都上小学四年级了。别的孩子下课了,在校园里追逐玩耍,这孩子撒腿就朝家里跑,干什么,吃奶呗。为这事, 没少挨小伙伴们嬉笑。男孩妈,特别懒怠,斜搭襟的褂子,老是敞着,露出一片干瘪的皱皮。作为巷里吵架(冈丧)的冠军,她可真是不负众望,三天两头来上那么一回。只要她一站出来,别的人趁早闭嘴,都知道,和她没什么理好讲。这就让她格外得了势,时不时的,为了某个也许不能成为中头的由头,操着抑扬顿挫的调门,对着东西南北的某个方向就吆喝起来了。左邻右舍的人听见了,就当没听见,甚至,心下还会有那一出窃喜,这懒婆娘,又唱上了。

  在巷子中间的院子里,住着赵伯一家。他家中子女众多,有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平日里,孩子们之间难免发生些小冲突,但旁人都不敢轻易招惹赵伯家的孩子。

  这天,平静的舒家巷被一阵喧闹打破。赵伯家的二闺女与邻居孙伯家的三闺女起了争执,两人瞬间扭打在一起。争吵声传到赵伯家,赵伯家的大闺女和小儿子手抄着一根木棍就冲了出去。

  刚跨出家门,便与匆匆赶来的孙伯家大女儿和二女儿撞了个正着。刹那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在空气中蔓延开来,双方的怒火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瞬间爆发,扭打作一团。两家的大人对此番场景早已司空见惯,这般情形几乎日日上演。小孩子之间的是非曲直,本就难以理清,于是他们各自去拉自家的孩子。拉扯了好一会儿,局面混乱不堪,竟连自家孩子都难以分辨了。

  这时,赵伯一脸淡然地说道:“由他们去吧,等累了自然就消停了。”说罢,便在一旁悠然坐下。赵婶在这院子里可是出了名吵架(冈丧)的泼辣角色。听到外面的打斗声,她火急火燎地从屋里冲出来,手中还握着烧锅用的火棍。她厉声喝道:“娘那个头,都给我住手……”吓得打架双方的孩子,一哄而散。

  那个年月,孩子们打架,父母都是先拿自己孩子出气,要是后来知道自己孩子吃亏了,才会拉着自己孩子上门讨说法。被找上门的孩子自然在劫难逃,免不了又要挨上一顿打。而此时,对方的家长还会满脸堆笑地哄着找上门的孩子,温言软语道:“乖,别哭啦,晚上家里煮面条,只许他(她)吃面条的,不准喝汤。”然后,双方家长哈哈一笑,所谓的“恩仇”全消。而那吃亏的孩子,心中还在暗自琢磨,这不让“喝汤”的面条,究竟算得上怎样严厉的惩罚呢。

  无论孩子们闹得多么不可开交,大人们从不会因为孩子们的吵闹而影响邻里关系。所以碰上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打闹,大人们就会各自拉走自家的孩子,或是安慰别人家的孩子以求维护和睦的邻里关系。

  我们这些小孩子,虽说平日里调皮捣蛋,但只要邻里谁家有需要帮忙的事儿,都会心往一处使劲。我记得盛夏的一天,孙伯家在院里“曝伏”,暴晒了许多棉衣棉被,午后时分,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骤起,眼看着一场大雨即将倾盆而下,而大人们都在厂里上班没有回来。在孙伯大儿子一声招呼下,我们十几个小伙伴倾巢而出。有人收抱棉被棉衣,有人搬板凳木板,每个人都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当大雨滴落下来的时候,暴晒的棉衣棉被已经被收屋里。

  雨势愈发磅礴,大人们纷纷匆忙赶回家中。当他们看到一群孩子满身泥水,水珠顺着发丝、衣角不断滑落,虽然有些心疼,却更多的是欣慰。我们孩子们却丝毫不在意身上的狼狈,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仿佛这场大雨是上天赐予他们最有趣的礼物,在雨中尽情享受着这份独属于他们的欢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字以兴化舒家巷为背景,鲜活还原“冈丧”这一独特街巷景观:骂街的妇人或站或坐,孩童围观看热闹、模仿腔调,连“冈丧冠军”的懒婆娘都成了巷里日常的一部分。虽有争执打闹,却透着烟火气——没人真记仇,甚至少了“冈丧”还觉乏味,将旧时邻里间既鲜活又松弛的日常状态勾勒得淋漓尽致。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