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中秋明月下的华夏情韵

作者: 卢春文 点击:172 发表:2025-09-29 08:03:46 闪星:1

摘要:《中秋明月下的华夏情韵》以豪迈奔放又不失细腻的语言风格,借中秋明月为线索,串联起家庭、邻里、各地民众及边疆战士在中秋夜的情景。

薄暮凉风初起,恰似轻柔薄纱,悄然漫卷。祖母携竹筛,安坐于小院老桂之下。筛中月饼面团方揉就,芝麻、花生碎相裹,油润生光,于残阳余晖间,熠熠然如星芒。吾蹲身侧畔,为其捡拾坠地之花生。抬首之际,见那玉盘般之明月,已悄然探出头来,宛如一块澄澈温润、刚经洗净的美玉,悬于桂树枝桠之间。月光倾洒,树影斑驳,拖曳悠长,落于祖母苍苍白发之上,更添几分银亮。

祖母揉面之际,虽手上沾有面粉,然动作娴熟依旧,笑言:“待天色全黑,那月亮方为最圆。昔日汝祖父在时,每至中秋,必搬一方桌置于此处,摆上我所制之月饼,及他亲泡之枣酒。我与他二人,对坐于此,静候明月。彼时,他常言:‘此月曾照吾乡之屋顶,亦照南方汝叔务工之厂,其光远照,无所不及。’” 吾轻拾一片落于筛上之桂花瓣,置于鼻尖细嗅,清香浅淡,与面团之麦香相融,此乃中秋独蕴之味也。

偶而,院门外传来跫然脚步声,乃张婶手提竹篮而至。篮中盛刚煮就之毛豆,热气蒸腾。张婶声若洪钟:“汝祖母所制月饼,香飘数里,吾隔三条街巷,亦闻其香!此乃刚煮之毛豆,与汝等添一佳肴。” 言罢,那明月又渐升高,清辉洒落,将门口水泥路映照如霜。张婶遥指天际明月,叹曰:“去年中秋,吾女于广州务工,晚间与我视频通话,言广州之月与吾乡之月一般圆满。她亦于阳台置一月饼,隔空与吾‘碰杯’。” 吾闻之,会心而笑,忽觉此月恰似一条无形丝线,将四海之内之华夏儿女,皆紧密串联。

晚餐之时,电视正播中秋特别节目,画面自北方窑洞转至南方水乡,又从城市阳台切换至边疆哨所。窑洞之前,老妪正为孙儿分食月饼,孙儿一口咬下,糖汁沾于唇角;水乡舟上,渔民举杯向月,高声吆喝,其声悠悠,飘荡于水面之上。而边疆之景,最令吾心潮澎湃 —— 数位身着迷彩之战士,坐于哨所门前,手捧月饼,身后五星红旗猎猎飘扬。月光将其身影拉得修长,其一战士面对镜头,深情而言:“虽不能归乡,然见此月,便如亲见家中爹娘。” 祖母闻之,停箸而目润,喃喃道:“此辈儿郎,着实不易。明月同照彼与此,吾等心中皆感安稳。”

夜渐深沉,吾与祖母仍坐于桂下,方桌上月饼、毛豆并祖父所遗之枣酒罗列。明月皎洁,光辉四溢,将整个小院照得亮如白昼。桂花瓣随风飘落,偶有几片落于桌上,增添些许细碎清香。祖母执一块月饼递与吾,曰:“汝父方才致电,言深圳之月亦圆,他与同事共食月饼。此月饼仍依老方所制,与汝幼时所食无异,汝且尝尝。” 吾接过咬之,酥皮簌簌落于掌心,甜味中裹挟芝麻之香,不禁忆起幼时,常缠祖母索 “形如月亮之月饼”。祖母便将面团捏作圆状,笑曰:“如此便与月亮一般,食此月饼,月亮必佑吾等团圆。”

微风轻拂,桂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邻家孩童之欢声笑语,与电视中隐约之歌声交织。吾仰首凝望明月,忽悟此中秋之月,所照之处,岂止吾家小院 —— 其辉洒于黄土高原之窑洞,映于江南水乡之乌篷船,照临城市中加班者之案头,亦朗照边疆哨所之岗楼;其光伴归途中之车灯,映视频里亲人之笑靥,衬饭桌上热腾之菜肴,更映照着每一位华夏儿女心中 “月圆人聚” 之殷切期盼。

祖母曰:“此月乃祖宗所传,无论我华夏子孙行至何方,见此中秋之月,便知家之所在,便明心中根之所处。” 吾手捧月饼,凝视天上明月,顿然彻悟,中秋明月下之华夏,绝非仅为宏大之景,而是祖母揉面之手,张婶送来之毛豆,远方子女视频之笑靥,边疆战士手中之月饼 —— 是每一位平凡人心中 “月满则人聚” 之质朴愿景,是无论行多远皆难以忘怀之家的味道,是华夏儿女骨子里那份永恒相连、温暖人心之情。此情,穿越千古岁月,历经沧海桑田,始终熠熠生辉,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使吾华夏文明,如那中秋明月,永恒璀璨,照耀千秋万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用生动的文字展现中秋佳节所蕴含的思乡之情,表达出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