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百四十四
如何处理汉朝与乌桓、楼兰等部族的关系,是汉昭帝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汉朝的存亡和兴衰。《资治通鉴》卷二十三记载了一些事件,说明处理这些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出汉昭帝的智慧。司马光对此有一番议论,体现出他编写《资治通鉴》的核心意图,他的治国伦理观值得我们注意,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资治通鉴》卷二十三结尾部分原文如下:
冬,辽东乌桓反。初,冒顿破东胡,东胡馀众散保乌桓及鲜卑山为二族,世役属匈奴。武帝出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至是,部众渐强,遂反。先是,匈奴三千馀骑入五原,杀略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汉复得匈奴降者,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充国以为:“乌桓间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匈奴闻汉兵至,引去。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乌桓时新中匈奴兵,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馀级,获三王首。匈奴由是恐,不能复出兵。
孝昭皇帝上元凤四年
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
甲戌,富民定侯田千秋薨。时政事壹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自守而已。
夏,五月,丁丑,孝文庙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发中二千石将五校作治,六日,成。太常及庙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会赦,太常轑阳侯德免为庶人。
六月,赦天下。
初,杅冞(yú mí)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贰师击大宛还,将赖丹入至京师。霍光用桑弘羊前议,以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龟兹贵人姑翼谓其王曰:“赖丹本臣属吾国,今佩汉印绶来,迫吾国而田,必为害。”王即杀赖丹而上书谢汉。
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官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会匈奴使从乌孙还,在龟兹,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匈,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
秋,七月,乙巳,封范明友为平陵侯,傅介子为义阳侯。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孝昭皇帝上元凤五年
夏,大旱。
秋,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
冬,十一月,大雷。
十二月,庚戌,宜春敬侯王诉薨。
孝昭皇帝上元凤六年
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
夏,赦天下。
乌桓复犯塞,遣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之。
冬,十一月,乙丑,以杨敞为丞相,少府河内蔡义为御史大夫。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首先看白话文的意思:
元凤三年(前78年)
冬季,辽东郡的乌桓族反叛。起初,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残余部众分别占据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乌桓、鲜卑两个部族,世代臣服于匈奴。汉武帝击败匈奴左翼地区后,将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四郡的塞外,让他们为汉朝侦察匈奴的动静,并设置护乌桓校尉监督管辖,禁止他们与匈奴往来。到这时,乌桓部众逐渐强盛,于是反叛。此前,匈奴三千多骑兵入侵五原郡,杀死、掳掠数千人;后来又派数万骑兵南下,沿着汉朝边塞打猎,途中攻打塞外的亭障,掳掠官吏和百姓而去。当时汉朝边疆各郡的烽火报警系统严密,匈奴入侵很少能获利,因此很少再侵犯边塞。汉朝又捕获了匈奴的投降者,得知乌桓曾挖掘匈奴先代单于的坟墓,匈奴怨恨乌桓,正派出二万骑兵攻打乌桓。霍光想发兵拦截匈奴,询问护军都尉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认为:“乌桓近来多次侵犯边塞,如今匈奴攻打它,对汉朝有利。而且匈奴很少再来侵扰,北方边境侥幸无事,蛮夷部族自相攻击,汉朝却发兵拦截,这是招惹敌寇、滋生事端,不是好计策。”霍光又询问中郎将范明友,范明友说可以攻打,于是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领二万骑兵从辽东郡出兵。匈奴得知汉军到来,领兵撤退。起初,霍光告诫范明友:“军队不能空手而出;如果匈奴退走,就趁机攻打乌桓。”当时乌桓刚刚遭受匈奴的攻击,范明友既然没能追上匈奴,就趁乌桓疲惫之机发动进攻,斩杀六千多人,俘获乌桓三位首领的首级。匈奴因此感到恐惧,再也不敢出兵。
孝昭皇帝上元凤四年(前77年)
春季,正月丁亥日,汉昭帝举行加冠礼,也就是成年礼。
甲戌日,富民定侯田千秋去世。当时国家政事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田千秋身居丞相之位,只是谨慎敦厚地自我保全而已。
夏季,五月丁丑日,孝文庙的正殿发生火灾。汉昭帝和群臣都身穿素服,派遣中二千石官员率领五校士兵进行修复,六天后完工。太常以及庙令、丞、郎、吏等官员,都被弹劾犯有大不敬之罪;恰逢大赦,太常轑阳侯德被免去官职,降为平民。
六月,大赦天下。
起初,杅冞国派太子赖丹到龟兹国做人质;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大宛返回时,将赖丹带回京城。霍光采用桑弘羊以前的建议,任命赖丹为校尉,率军在轮台屯田。龟兹国的贵族姑翼对龟兹王说:“赖丹原本是我国的臣属,如今佩戴汉朝的印绶前来,逼近我国屯田,必定会对我国造成危害。”龟兹王随即杀死赖丹,然后上书汉朝谢罪。
楼兰王去世,匈奴先得知消息,便护送在匈奴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即位为王。汉朝派遣使者诏令新王入朝,新王推辞不来。楼兰国位于汉朝西域的最东边,靠近汉朝,地处白龙堆沙漠,水草匮乏,经常负责为汉朝使者派向导,背水担粮,迎送汉朝使者;又多次遭到汉朝官吏和士兵的侵害,心怀怨恨,不愿与汉朝往来。后来又被匈奴离间,多次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投降汉朝,详细说明了情况。骏马监北地人傅介子出使大宛,汉昭帝诏令他顺路责备楼兰、龟兹两国。傅介子到达楼兰、龟兹,责备两国国王,两国国王都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从大宛返回,到达龟兹时,恰逢匈奴使者从乌孙返回,也在龟兹,傅介子便率领随从官吏和士兵一同诛杀了匈奴使者。返回汉朝后,傅介子奏报情况,汉昭帝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任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两国多次反复无常,若不诛杀,无法惩戒他人。我路过龟兹时,看到龟兹王亲近身边的人,容易下手;希望能前往刺杀他,以向各国显示汉朝的威严。”大将军说:“龟兹路途遥远,暂且先在楼兰验证一下这个办法。”于是奏请汉昭帝派遣傅介子前往。傅介子和士兵一同携带金币,声称要赏赐外国,到达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并不亲近,傅介子便假装率军离去,到了楼兰国的西部边界,让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锦绣,要赏赐给各国国王。大王若不来接受,我就要前往西边的国家了。”随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去报告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前来会见使者。傅介子与他一起入坐饮酒,陈列财物给他看,众人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私下向大王传达一些话。”楼兰王起身,跟随傅介子进入帐篷中密谈,两名壮士从身后用剑刺杀楼兰王,剑刃交叉刺进胸膛,楼兰王立刻死去;他的贵族、侍从都四散逃走。傅介子宣告楼兰王背叛汉朝的罪行,说:“天子派我诛杀楼兰王,将改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为新王。汉朝大军即将到来,你们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自取灭亡!”傅介子于是斩下楼兰王安归的首级,用驿马传送到京城,悬挂在皇宫北门下。
汉朝于是立尉屠耆为楼兰王,将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为他刻制印章;赐给他宫女做夫人,配备车马、辎重。丞相率领百官送到横门外,祭祀路神后为他送行。鄯善王亲自向汉昭帝请求说:“我在汉朝居住很久,如今回国后势单力薄,而前王有儿子还在国内,恐怕会被他杀害。国内有座伊循城,土地肥沃,希望汉朝派遣一名将领在那里屯田积粮,让我能依靠汉朝的威势。”于是汉朝派遣一名司马、四十名官吏和士兵在伊循屯田,以安抚鄯善国。
秋季,七月乙巳日,汉昭帝封范明友为平陵侯,傅介子为义阳侯。
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部族,反叛就讨伐,臣服就赦免。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臣服,却又将他诛杀,以后再有反叛的人,就无法用恩德安抚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要讨伐,就应当整顿军队,公开地施加惩罚。如今却派遣使者用金币引诱而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人,还能被信任吗!况且以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的手段,不也感到羞耻吗!议论此事的人有的赞美傅介子,认为他立了奇功,这是错误的!
孝昭皇帝上元凤五年(前76年)
夏季,发生大旱灾。
秋季,撤销象郡,将其属地分别划归郁林郡和牂柯郡。
冬季,十一月,发生大雷。
十二月庚戌日,宜春敬侯王诉去世。
孝昭皇帝上元凤六年(前75年)
春季,正月,招募各郡、国的囚犯修筑辽东郡、玄菟郡的城池。
夏季,大赦天下。
乌桓再次侵犯边塞,汉朝派遣度辽将军范明友率军攻打乌桓。
冬季,十一月乙丑日,汉昭帝任命杨敞为丞相,少府河内人蔡义为御史大夫。
这段文字记载的事件比较复杂,我们分析这段文字,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注意。首先,边疆治理的复杂性:汉朝对乌桓、楼兰等部族的政策(如迁徙、屯田、设官监督),体现了古代王朝“以夷制夷”与直接管控结合的边疆策略,但部族的反复无常(如乌桓反叛、楼兰杀汉使)也说明边疆稳定需兼顾军事威慑与利益平衡,单纯依靠武力或恩宠难以长久。
其次,政治决策的权衡艺术,霍光在是否攻打匈奴、乌桓的问题上,征求赵充国、范明友的不同意见,最终选择“趁乌桓疲惫而击之”,既避免了与匈奴正面冲突,又惩戒了乌桓,体现了决策中“避实击虚”“因势利导”的务实思维;但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行为,也暴露了外交手段中“功利主义”的争议。
第三,司马光的治国伦理观值得思考。司马光对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批判,核心是强调“王者之师,以礼义为准则”——对待外族应“叛则讨、服则舍”,需公开、正当地行使武力,反对用欺诈、暗杀等“盗贼之谋”,认为这会损害大国信誉,失去安抚外族的道德基础,反映了传统儒家“以德服人”的外交伦理。
第四,妥善处理权臣与皇权的关系。田千秋身为丞相却“政事壹决大将军光”,仅“谨厚自守”,体现了霍光作为辅政大臣的绝对权力,反映了西汉中后期“外戚权臣掌政”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此外,制度与责任的关联。孝文庙火灾后,太常等官员因“大不敬”被弹劾,即使遇赦仍被免官,体现了古代王朝对祭祀礼仪的重视,以及“失职追责”的制度原则,强调官员需对自己的职责承担相应后果。
【编者按】阅读作者关于研究《资治通鉴》文章,可以让读者再一次领略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去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古为今用,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