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is_readable():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dev/urandom)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tmp/)

Filename: core/Security.php

Line Number: 603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603
Function: is_readabl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009
Function: get_random_bytes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90
Function: _csrf_set_hash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站在院子里的鲁迅-银河悦读
menu
加入书架

站在院子里的鲁迅

作者: 胶东散文 点击:771 发表:2025-09-25 08:01:47 闪星:1

  我不知道现当代作家中有哪一个还有像鲁迅先生那样发自肺腑的热爱院子、书写院子了。在我阅读过的不多的作品中,有的作家把院子看成是禁锢,有的看成是虚无,有的把院子当成是文章里的道具。而鲁迅终其一生,是站在院子里,把院子当成自己写作的生命高度一般看待的一个现代作家,这是鲁迅的高、鲁迅的不凡,也是鲁迅的决不与人同之处。

  几年前,我瞅着余暇,先去瞻仰了先生在绍兴的故居。我惊讶于鲁迅故居的阔,鲁迅故居的伟,鲁迅故居的大,虽然我知道,这房子的一切,都来自于做过杭州府知县的鲁迅祖父的余荫。鲁迅十三岁时,家庭突遭变故,家道中落,但到底上来说,鲁迅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也是含着铜汤勺出生的。

  我在鲁迅先生描写过的院中的百草园中驻足、游走、盘桓,翻过时光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在中国青史留名的鲁氏三兄弟,在百草园草窠子中,如小蜜蜂般的找寻可以让人成仙的何首乌、寻斑蝥、摘覆盆子的青春单薄的身影。鲁迅少年知识的深广、识见的博大,鲁迅对博物学的热爱、对草木鱼虫知识的研究,对古籍善本书目的抄录和影写,这一些都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思想发端、人格形成造成了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少年时的院子,与院子相连,院子,也正是造就伟大鲁迅的根脉所在。

  想到这里,我不禁喘了一口粗气,原来伟大的天才是因为有伟大的院子而存在啊。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回去后,今生一定要买一所带院子的宅子,为了孩子,哪怕是梦想,也总归是人生有梦啊。而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诞生天才,非造物主无好生之德,实因为高楼大厦、水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之遮蔽,鸡犬之声相闻的巷子之不存、门对门也老死不相往来邻居之无谊。李清照有词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斟句酌,不啻当今现实之写照。

  站在鲁迅故居的天井当院,高声诵读先生的篇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许多游客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视我为异人,我只管继续高声朗读下去,口中一声佛号,“嗡嘛呢叭咪轰”,人间红尘,梦里水乡,同胞手足,兄弟,权当是拍电视剧穿越了吧。

  又一次到鲁迅北京故居寻访是月前的事了。我从中日友好医院打的去鲁迅故居,的哥围着西三条转了几个弯,硬是找不到进鲁迅故居的路,于是建议我去颐和园香山看看,说那儿人气爆棚。

  下车,昂首离开,问了路人,原来要绕道白塔寺,才可抵达。

  走过百十步,远远地便看见了北京阜城门内大街宫门口西三条的鲁迅故居的门牌。进了黑漆漆油亮的大门,便是一个草木茂盛的五六十平米的院子,除了看到了著名的两棵枣树(实际上两棵枣树只剩下一棵了),还摸到了传说中的“老虎尾巴”。在此期间,鲁迅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鲁迅一生许多的重要篇章都是在这座院子的思考中完成的,于是,许多长久以来的迷惑一下子解除了。作为文学巨匠,从鲁迅早期的《秋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后期的《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文学创作的探索与变脸,前后判若两人。鲁迅文学创作的后期实际是转向的,他从一个纯文学作家自觉转到了以社会改良为己任的非文学活动写作。从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后,他即对文学有没有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也是对当时吃人社会的怀疑,由此种种,鲁迅走上了“非文学活动家”的写作道路。今天网络的玄幻小说、武侠小说,并行不悖,大行其道,这也许正预见了鲁迅对文学走向的先知先觉。

  不知这种预感对不对,回家后上网查了查,发现鲁迅在上海还有一故居。故居是红墙铁栅式的三层小楼,也有院子,不过院子不大,只有六平方米。院子的一角种着夹竹桃、紫荆和石榴,据说是内山完造夫人来给种的,鲁迅日记里记载海婴还在这里种过南瓜。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正是寓所里这藏着和暖、温情、爱恋的人间小院,触发了鲁迅冷峻敏感的神经,让先生写下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仍看小於菟”感人至深的诗句。在这里,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完成了自己人生中关键的从纯文学作家向“非文学家”的艺术转向,以笔为矛,转向大量的杂文随笔的创作,撰著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以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翻译了《俄罗斯的童话》《死魂灵》等多部外国文学著作;为瞿秋白编印了遗著《海上述林》上下卷;编辑出版了《死魂灵百图》《木刻纪程》《引玉集》及珂勒惠支的《版画选集》《苏联版画集》等中外版画;还编辑了《译文》等刊物。过了三年,先生就去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是回来不少时日了。恍恍惚惚,仿佛鲁迅依然站在当街的院子里,点燃一支纸烟,烟头向上,先生将眼睛默默地望向漫漫的蓝色夜空,咳嗽了一声,奇怪而高的夜空里传来了一声喊:“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作者简介:焦红军,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鲁迅居所都有院子,大家熟知的是鲁迅小时候“百草园”那个院子,充满了童趣,北京和上海的院子没有绍兴故居大,但一篇篇伟大的作品却是在那里执笔写出的。作者造访了鲁迅的两处院子,像同胞手足,诵读鲁迅的作品,感受着鲁迅的气息。这篇文字视角独特,站在院子里的鲁迅,变得越来越高大,他忧国忧民的目光如灯火划破黑暗。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