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下马庄记:一拳梅花落故乡

作者: 赵富山 点击:331 发表:2025-09-28 10:12:52 闪星:2

摘要:我去时恰逢清晨,远远便见场院里攒着十几号人,老的鬓角染霜,小的不过十岁出头,都穿着素色短打,扎着马步。没有震天的呼喝,只有拳脚擦过空气的轻响,像春日里梅枝抽芽,慢却有千钧力。虎虎生威的梅花拳领教了!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据传由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混沌初开天地分,梅花武当共相存。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山川和树林。

  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一代宗师邹宏义生于明朝末年,适逢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

    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名字很好听,也很阴柔,其实这种拳术很阳刚,很威猛,攻击力极强。在平乡县后马庄现场看孩子们表演,发现梅花拳虽有五势,但动作中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或进攻,或防守,你来我往,快而不乱,很有招数。

  下马庄记:一拳梅花落故乡。车过滏阳河,风里便多了几分不同的意趣。不再是城市里裹挟着尾气的燥热,而是混着麦秸秆香的清爽,像谁悄悄抖开了一幅浸过露水的老布,这便是到了河北平乡 —— 梅花拳的根,就扎在这片叫下马庄的土地里。

  村口的老槐树该有上百岁了,枝桠盘虬如拳架,树下青石板被磨得发亮。听村里老人说,从前拳师们晨练,脚一沾这石板,便能震得周遭草叶簌簌响。

  我去时恰逢清晨,远远便见场院里攒着十几号人,老的鬓角染霜,小的不过十岁出头,都穿着素色短打,扎着马步。没有震天的呼喝,只有拳脚擦过空气的轻响,像春日里梅枝抽芽,慢却有千钧力。这就是虎虎生威的梅花拳。

  领拳的是位姓郭的老师傅,手背爬满皱纹,可一抬手,手腕翻转间竟带着股韧劲,仿佛握住了无形的梅枝。“你看这‘梅花拳’,讲究的不是硬打硬拼。” 他边演示边说,掌心向上时如托梅瓣,下沉时似压积雪,“就像咱庄里的麦子,冬天得耐住冻,开春才能拔尖。” 

  我试着学他抬手,胳膊刚抬到一半便发颤,他伸手轻轻一扶,指尖传来的力道不重,却像有股气顺着胳膊往上走,瞬间卸了我肩头的僵劲。原来这拳里藏的,从不是蛮力,是庄稼人侍弄田地的耐心,是对天地节奏的顺应。

  午后去看村里的拳谱堂,木架上摆着泛黄的拳谱,纸页边缘被翻得卷起毛边,上面的字迹是用毛笔写的,笔画间带着拳风的利落。堂角挂着幅老照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拳师们,个个腰杆挺直,眼神亮得像星辰。

   守堂的大爷说,过去兵荒马乱时,梅花拳是护村的盾,如今太平了,便成了传家的魂。村里的孩子放学,不先去摸游戏机,反倒爱往拳场跑,师父们也不藏私,一招一式都教得仔细,就像把祖辈的念想,一瓣一瓣种进孩子们心里。

  村子里的孩子们都会几招梅花拳。

  傍晚离开时,夕阳把场院的影子拉得很长。几个孩子还在练 “梅花桩”,踩着木柱蹦跳,笑声落在麦地里,惊起几只麻雀。风又吹过老槐树,叶子沙沙响,竟像是在应和着拳架的节奏。

  我忽然懂了,下马庄的魅力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这一拳一掌里的踏实,是老拳师皱纹里的坚守,是孩子们眼里的光亮 —— 就像梅花,不在热闹处争艳,只在故乡的土地上,静静开得长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下马庄有感而发,叙述了一代宗师邹宏义经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数载坚持精心锤炼,研习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梅花拳。作者有幸来到一拳梅花落故乡的下马庄,领略了梅花拳的悠久历史与传承,连村子里的孩子们都会几招梅花拳。感受到梅花拳里藏着庄稼人侍弄田地的耐心,是对天地节奏的顺应。行走下马庄的确是一次知行合一的体验。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