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悠悠情思
曾多次游历上海,并且认真思考上海这个城市的特性。千年看北京,百年看上海。我们从中寻找一些对人生有益的滋养!
上海的前世今生,区域优势与众不同,骑河临海,八面来风。胸怀宽广,日常精致,站在时代前沿,独领风骚。
上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某种魔力,轻轻念出来,仿佛就能听到黄浦江的涛声,看到外滩璀璨的灯火。它是一个让人一见倾心,再见又忍不住感慨万千的地方,多少人创造了传奇,多少人谱写了传说,是啊,上海是近代非常繁复的城市。
走在上海的街头,总能感受到两种力量的奇妙交织。一边是石库门里弥漫着的、带着油烟气和老茶香的老上海味道。那些斑驳的墙壁,狭窄的弄堂,仿佛还住着穿着旗袍、梳着发髻的阿婆,和骑着自行车、哼着小调归家的爷叔。你路过,能听到几家人隔着墙缝的闲聊,能闻到谁家窗口飘来的红烧肉的香气。这里的时间仿佛是慢性的,是温热的,是浸满了人间烟火气的。
可你只要稍微拐个弯,或者坐上几站地铁,瞬间就能跌入另一个时空。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高楼大厦直插云霄,几乎要碰触到那变幻莫测的天空。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拿着手机,眼神里是疲惫,但也夹杂着对未来的期待。这里是国际金融中心,是潮流的风向标,是无数梦想生根发芽又可能被风吹散的地方。时间在这里是快的,是冷的,是充满竞争和机遇的。
最让人感慨的,或许就是这两种极致状态的共存。你可以在下午三点,坐在老洋房的咖啡馆里,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泛黄的旧书上,慢悠悠地喝一杯拿铁;晚上又可以去新天地或者静安寺,挤在人群中,感受那份属于都市的、喧嚣而时尚的脉搏。
上海接纳了太多人。从弄堂里长大的本地人,带着他们的市井智慧和小资情调;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涌来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梦想和闯劲。大家在这里碰撞,融合,又保持着自己的棱角。你会听到最地道的上海话,也会听到最时髦的英文和各国口音。这种混杂,不是混乱,而是一种奇异的和谐,一种充满活力的共生。
走在上海,总感觉空气里漂浮着故事。每个弄堂,每栋老建筑,每家小店,似乎都藏着一个过去,也连接着一个未来。你看着它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不断拔地而起,旧区也在改造中挣扎新生,心里既有对旧时光的怀念,又有对新时代的惊叹。
上海,不平凡的上海
你不可能忘记它的过去,像那些风云人物已随岁月流逝而逝。但是后人会有个公平的评点,像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王亚樵。
毛泽东曾评价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
杜月笙的三碗面非常有名。
讲究人面、善用场面、留足情面,杜月笙在用自己的智慧吃好这三碗面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了上海滩响当当的大人物。
毛泽东曾评价他:“有本事,没脾气。”
上海三大亨最可悲的是张啸林,他叛国投敌,罪不可恕。
王亚樵曾和戴笠是朋友,因政见不同,又因暗杀蒋介石,蒋主张清除他。戴笠为权势卖友求荣,最后却死于空难。
这个世界存在着因果关系。有时你不得不相信,做善事的一般结果不错。
喜怒哀乐布满了上海各个角落。这就是上海,一个让人又爱又感慨的城市。它让你想起故乡的温暖,又推着你向前奔跑;它让你品味到岁月静好的安逸,又提醒你时不我待的紧迫。每次离开,都想着“下次再来”,每次再来,都发现它又悄悄变了模样,而那份感慨,却似乎从未改变,只是又添了几分新的滋味。
黄浦江畔,情思悠悠。时光是一条无声的河,而黄浦江,便是镶嵌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的那条最璀璨的银链。它不似长江黄河那般咆哮万里,也不像西湖瘦水那般柔媚缠绵,它有自己独特的脾性,沉稳,内敛,却又在夜幕降临时,展现出令人心醉的华彩。
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处于北纬31°24′,东经121°49′,位于上海市中部、黄浦区东部,东面的陆家嘴隔黄浦江相望,西距上海人民广场两千米,北临苏州河河口。外滩从北向南依次贯穿9条马路:南苏州河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全长1.5千米。
站在外滩,任凭江风拂过面颊,带着湿润的水汽和远方的喧嚣。江水缓缓流淌,像一位沉思的哲人,不疾不徐,看尽百年风云。对岸的陆家嘴,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那是现代上海的脉搏,是速度与财富的象征。而江的这一边,旧日的建筑依然静立,带着岁月的斑驳与风霜,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侧耳静听,仿佛能听到黄浦江的心跳。那不是轰鸣,而是一种深沉的、规律的脉动。它曾运载过多少南来北往的货物,见证过多少离人的眼泪与重逢的欢笑?那些远去的帆影,那些汽笛的长鸣,都化作了江水里的泡沫,转瞬即逝,却又在记忆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海的神奇之处
这个城市的神奇之处或许也在于此,历史、现实和未来,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碰撞在一起。这个近代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历史,熔铸着苦难,更淬炼着辉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梦想起航地。1919年、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秦皇岛路码头起航,1921年开启“伟大的开端”,此后一个个红色时间坐标,在上海的历史中,牢牢地嵌入了觉醒、抗争,它们所指向的,便是解放,便是1949,便是今天的一切。
今天,是上海解放76周年。76年前的上海,历经浴血与苦难回到人民手中;76年后的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愈发展现出新时代的神采。今天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是物阜民丰、流光溢彩的东方明珠。
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想象,有时仅需找到一个特别的地点——丹阳路站,位于地铁18号线上,是网络社交平台上众口相传的“出片”胜地。这个地铁站里,有着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黑与白简洁有力地划出今与昔,这里曾是近代工业云集之地。熟悉这里的人则会告诉你,沿着地面上的时间标注,沿着历史的指向,出站就会看到“人人馆”——更正式的名字是“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正化为上海的生动实践和宏阔画卷。
76年前的今天,因为上海的解放,历史又一次彰显非凡的刻度。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描述中,上海的解放意义不凡,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海的解放,如同历史之手谱写的复调乐章,战场上的大开大合浴血缠斗,和对于这座城市的百般珍视,以及对这座城市中万千居民的悉心呵护,无数旋律复合交错,交织出宏大交响。“努力建设一个伟大的人民的新上海”,《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号上便发出这样的呼唤。
银河悦读中文网成立时,我们飞向上海,庆祝网站成立。独上月楼站长介绍我与陈村老师相识,晚上共进晚餐。情景令人难忘。后来去杭州度假,多次逗留上海,上海有巴金,有收获。手握一本上海文学,对上海有了想象,有了现实的冲击。
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经过一个多小时,穿越上海城区品尝网友的五粮液。
从外滩到南京路,从一大会址到苏州河,在上海城隍庙品尝过灌汤包,蟹黄酥,举止四望,风从海上来。
这是一个承载特殊使命之地,同时更是一个需要持续从历史中寻找启示、汲取动力,更好前行持续书写光荣与梦想之地。在历史的时点上,回望这座城市的一个个足迹,哪怕一个瞬间,我们都会懂得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懂得伟大征程之艰辛、坚定信仰之可贵。共产党之伟大。他从上海走向个全国,28年弹指一挥间,缔造了一个屹立世界的东方大国!
五颜六色的上海
我常常想,黄浦江是什么颜色的?是清晨薄雾中的灰白,是正午阳光下跳跃的碧绿,是黄昏时分被夕阳染过的金红,还是深夜里倒映着万家灯火后的迷离?或许,它没有固定的颜色,它的颜色,是流动的,是变化的,如同我们此刻的心情,难以捉摸,却又真实可感。
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宽阔的臂膀拥抱着这座城市。江面上,游船穿梭,像灵动的音符,在江面上跳跃。偶尔有货轮驶过,巨大的身躯压得江水微微起伏,留下长长的波纹,向远方扩散。水鸟在江面低飞,时而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又迅速消失在视野里。
夜色渐浓,是黄浦江最动人的时刻。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将江水映照得如同一条流淌的彩色星河。灯光在水面上碎裂、摇晃,又重新聚拢,变幻出万千光怪陆离的图案。站在江边,看那光影流动,仿佛能听到时间流淌的声音,感受到这座城市日夜不息的活力与温度。
黄浦江的情思,是复杂的。它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代的繁华;既有离别的忧伤,也有重逢的喜悦;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与失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
我站在这里,与无数人一样,对着这条江,沉默不语。心中却有许多情思在涌动。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怀,或许是对眼前繁华的惊叹,或许,只是单纯地,想与这条江,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黄浦江,你流淌的是水,还是岁月的故事?你倒映的是光,还是我们内心的渴望?无论答案如何,你都是上海不可或缺的灵魂,是我心中那一抹,最柔软,也最深沉的情思。江水依旧东流,而我的思绪,也随着这江水,缓缓地,流向远方。
【编者按】作者以“千年看北京,百年看上海”为引,在历史纵深与城市肌理中解构上海的多维气质。文章如黄浦江的流水般兼具历史厚度与现代灵气,在石库门的油烟气与外滩的霓虹光中,织就上海的双面镜像。作者以“骑河临海”的地理特质为骨,以黄金荣与王亚樵的江湖往事为血,让红色起点的庄严与咖啡馆的慵懒在此共生。当暮色中的江风拂过百年建筑的雕花窗棂,读者看见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传奇,更是时光淬炼出的文明辩证法。文中既有对上海解放76 周年的历史回望,也有丹阳路站等新地标里的时代切片,最终在黄浦江的光影流转中,完成对这座城市“胸怀宽广又日常精致”的文化解码。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