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枣树”的世界
鲁迅先生有一个散文名篇《秋夜》,开篇说,“在我的后花园里,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枣树,另一还是枣树。” 创作时正值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决裂后的精神低谷期,枣树的重复表述既是对单调景物的白描,也暗含其孤独心境。当年,读大学中文课时,就这两句的解析,教授却足足讲了几堂课,让我们佩服不已。鲁迅的两棵枣树的背景,早已不复存在,但两棵枣树也成为我的深刻的记忆。
“两棵枣树”作为网络流行语,因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在表演中将其改编为调侃双胞胎身份的段子而流行,其被列为“十大互联网文学现象”之一,因无意义重复形成的冷幽默效果,成为“废话文学”典型案例。该流行语通过无意义的重复句式,形成冷幽默效果,成为年轻人低成本取悦自身的方式。
网络时代,如此娱乐般地曲解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孤独美学的本义,我一时无语。
在我家院子东墙花台上,种了一棵桂树。隔壁邻居花台里种了一棵小枣树。
刚开始的时候,我家的桂树树枝叶茂盛,每到秋天,桂花满树繁花,仿佛一个个笑意盈盈的姑娘。那一朵朵金黄的小花,羞涩地点綴其中,偶尔秋风吹过,叶片摇曳,花儿的香味就飘悠悠地充满整个院子,沁人心脾,即使身处屋内,桂花之香也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秋意。
邻居很羡慕,说:你家的桂树好,花香满院。你看我家的枣树,长得瘦弱,每年只结几颗小枣子。不好吃,不中用。我说:枣树是很好的,你要注意施肥哟。于是,邻家像呵护孩子那般,修枝整形、施肥浇水、除草松土,常将鸡、鸭、鱼等内脏埋在枣树根下。
第二年,邻家的枣树果然蓬勃起来,枝头挂满了枣儿。看着看着,枣儿渐渐长大。再过几天,长大了的枣儿,开始变黄、变红了。又过了几天,跑到树下,抬头一看,满树都是红红的枣儿。许多成熟的枣儿掉落在我家的院子里。
由于树很高,许多枣儿并未及时摘下,引来许多飞鸟。这是越冬鸟儿的幸福树。邻家的枣树越发长得高大了,半个树身已超越院墙探到我家院里了。每年春夏,我也似乎是半个主人,见证了枣树的生长。 只是这棵枣树,后来越长越大,真可以说是硕果满树。
我以前一直认为,枣儿是山东的产物,大红枣儿甜又香。想不到,邻家的枣树也能够结出这么大的枣儿。不夸张地说,邻家枣树的果儿先青后红,足有小鸡蛋那么大。每当大风吹过,总会有成熟的果儿落地。我一是羡慕,二是可惜。我很纠结,我家院子内外满地都是大枣儿,半青半红的。忽然间,邻居敲门了,来送枣儿,给我尝尝鲜。我说:正愁哩,我家院里已有了不少,正想着是不是要给你送去。邻居笑道:我来打招呼,枣儿落到你家院里,给你添麻烦了。落到你家的归你,这是我送你的,枣儿又甜又香。
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用汗水和辛劳换来的果子,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多了一分味道。
邻家院子的枣树太丰硕了,结果能上几十斤。树很高大,每年只能用竹竿敲落一些。有时,不得不请人来摘枣子。年轻人爬到高高的树上,手都摘累了,也摘不完。我说:就算了吧,留一些把鸟儿吃。
邻家还有一棵石榴树,每年也是硕果满枝。石榴没人要,好看不好吃。每年大部分石榴也是挂在枝头,在秋风中摇曳。落地了,也没人要。这可方便痛快了那鸟儿。
我家院子种的是桂花树、金银花、昙花和蔷薇花,都是些只可看可闻但不结果的。
妻说:你看邻家硕果累累,我们家是开花好看,好闻,可不能吃,不实用。我安慰道:各有千秋,我家满树飘金的时候,别人不都很羡慕?花香扑鼻也是很好的。这是有品位是不是?更何况,我家院子里还有难得一见的昙花一现。
后来,我发现,我家周边邻居院子内还有很多棵枣树。这引起了我的观察。枣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并不需要特别的护理。那些枣树瘦瘦的,似乎也不够健壮。春天的时候,各种花儿感开,枣树不起眼,更不出众。但到夏秋的时候,那些花儿撑不住衰败了。瘦弱的枣树却结满了枣儿。小区的大嫂大妈们连忙找来木棍支撑,防止满枝果儿的枣树倾覆。枣儿先是半树地青,后是满树地深红,让人十分喜悦和赞叹。这很像社会上那些木讷不善言辞的人们,不张扬、不炫耀,一旦出手,却是实实在在的奉献。
枣树是平凡的树。没有丝毫的夸张,低调、内敛,却始终甘于寂寞。即使是满枝硕果时,也没有一点特殊的动静,它是不善也不屑表白的劳模,是我心中敬佩的英雄。在当今这浮夸和表现欲旺盛的年代,枣树的质朴更显得可贵。
去年,我在花台上也栽上两棵枣树,刚栽进泥土的时候只有锅铲把大小,不及人高。但,果树需要精心培育。秋天到了,这株枣树默默地生长了一年。高大,茂盛,甚至可以算是挺拔。它在春风里欢笑,在夏天里沉静,在秋光里从容, 在寒冬里无语。但始终都有鸟儿飞来飞去,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在它的枝间滑来滑去,春雨和秋雨从树干流入树根,冬雪停在枝头展示或飘落。每当大风刮起,树干和树枝不断地摇晃。但,每年的那些个嫩芽,最终都成了青青的红红的枣儿。
于是,我全无“沉重无聊”的心境,内心不得不说,鲁迅笔下的枣树,创造了现代文学的经典。我家院内的两棵枣树,也不愧是一个纷繁精彩的世界。
【编者按】文学总是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地一起,作者从文学到生活,从鲁迅笔下的“两棵枣树”到自己种下的“两棵枣树”,这是一种生活,又是一种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审核通过,敬请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