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印记:桥·大街·教堂(哈尔滨)
点击:788 发表:2025-08-27 08:54:22
闪星:8
桥,就是中东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一座百年老桥,现在是哈尔滨的一道风景。
这座铁路桥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16日开工建设的,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2日投用运营。2014年4月10日停止运营。松花江铁路大桥南起斯大林公园,北至太阳岛。地方政府在大桥停止运营后,利用大桥两端沿线的部分废弃铁路,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融文化、艺术、时尚于一身的大型特色铁路主题公园。
登上大桥,桥架上“松花江”三个字十分醒目。当地人亲切地称它老江桥。老江桥是松花江上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超千米的特大铁路桥梁,堪称近代工业优秀文化遗产。
我行走在老江桥上,脚下是历经百年沧桑的铁轨,身旁是奔腾不息的松花江水,不禁思绪万千。
老江桥是中东铁路的产物。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制定以对外侵略扩张为战略目标的远东政策的具体体现。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设计修筑,松花江铁路大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于1900年5月16日正式动工。当时的哈尔滨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而这座大桥的建成,却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老江桥由沙俄桥梁专家连多夫斯基亲自监督,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负责施工。大桥全长1027.2米,宽7.2米,共19孔,桥墩用花岗岩砌筑,坚固耐用。从此,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重要节点,这座城市也因铁路的开通而迅速崛起。
老江桥见证了哈尔滨从沙俄占领到日本侵略,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迁。1935年,中东铁路被
苏联作价卖给伪满洲政府,大桥也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动荡。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桥见证了日本投降、哈尔滨光复的历史时刻。1952年12月31日,前苏联正式将中东铁路管理权移交中国政府,大桥也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老江桥也见证了哈尔滨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远东文化经贸中心的重要历史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城市风貌变迁。
我看到,在距离老江桥桥墩轴线距离50米,是新建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于2014年2月建成通车。大桥为世界首例四线系杆拱连续梁结构,建设中克服了诸多高寒地区高铁施工的世界难题,为中国桥梁建设史开创了新的先河。
大街,就是哈尔滨中央大街。我在白天随着银河文友逛了一遍,晚上又到大街上欣赏夜景。
漫步在这条百年老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交融。
哈尔滨中央大街,最初名为“中国大街”,始建于1898年,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兴起同步。其发展历程与中东铁路的修建密切相关。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大量外国侨民涌入哈尔滨,带来了不同文化和建筑风格。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哈尔滨成为俄军的重要后方基地,大量俄国人涌入,使得“中国大街”逐渐繁荣起来。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更名为“中央大街”,并逐渐成为哈尔滨商业中心。到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1945年),哈尔滨被日本人占领,中央大街也经历了重要历史变迁。
走在中央大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方石铺就的路面。这些方石经过岁月打磨,变得光滑而平整,有一种独特的质感。据说,这些方石是当年从松花江畔采石场运来的,每一块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它们排列整齐,仿佛是历史的年轮,记录着中央大街的岁月变迁。
街道两旁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每一栋建筑都像是一件精美艺术品。马迭尔宾馆是中央大街标志性建筑之一,融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宾馆外观庄重典雅,细节之处充满了艺术气息。那精美的雕花、华丽的装饰线条,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马迭尔宾馆是哈尔滨最早的豪华酒店之一。一等邮局旧址采用了文艺复兴风格,展现着古典主义的对称与比例。协和银行外观庄重典雅,显得十分严谨与和谐。松浦洋行外观华丽,装饰丰富,展现了巴洛克风格的独特魅力。在这里,马迭尔冰棍是特色美食之一,咬上一口,冰凉的口感瞬间化开,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夜晚,再看这些建筑,在五色灯光映衬下,更是精彩纷呈。在一处二楼的阳台上,栏杆上布满鲜花,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女郎在进行小提琴演奏,那深情悠扬的《莫斯科见外的晚上》,吸引了众多游客聚集,翘首聆听。随后是一位俄罗斯男子用手风琴演绎了一段快节奏舞曲,赢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此时,漫步在大街上,街边的树木被装饰着星星点点的灯光,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童话世界。
面对如此美景,我不由得想到日伪时期这里会是怎样的境地呢?
伪满洲国时期,是指1932年到1945年,日本殖民者在中央大街上修建了一些具有日本风格的建筑,同时也对一些原有建筑进行了改造。例如,伪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就是一座典型的仿古典主义折衷建筑。它的外观设计体现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建筑风格,同时保留了一些欧式建筑元素。此外,日本占领期间,中央大街上的商业活动也受到一定控制。日本殖民者通过金融、商业等手段加强对哈尔滨的经济控制,中央大街上的许多银行和商业机构被日本或伪满洲国的机构所取代。在伪满洲国时期,尽管日本殖民统治对哈尔滨的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中央大街依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
如今,中央大街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人们在这里感
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在中央大街的尽头,是一座高塔,叫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于1958年设计修建的。防洪胜利纪念塔由高13米的圆柱形塔身和高7米的半圆形回廊构成,颇为壮观。塔身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战胜洪水的情形,塔顶的工农兵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如今,防洪胜利纪念塔是哈尔滨最著名旅游,消费,文化场景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在中央大街的另一端是一座名为“松花江畔”的雕塑,展现的是松花江畔的生活场景,人们在江边洗衣、嬉戏。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它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哈尔滨独特的文化。中央大街与松花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哈尔滨的美丽画卷。
教堂,就是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属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近代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01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在哈尔滨,我三次走近这个教堂,并深入内部观赏音乐演奏。据百度,圣·索菲亚教堂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开始建设的,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木结构随军教堂。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圣·索菲亚教堂开始在现址进行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圣·索菲亚教堂建设完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其饱满而巨大的穹顶在建筑中央构成了特殊的球面,削面最大直径为10米,成为教堂的点睛之笔。
文化大革命期间,圣·索菲亚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成为哈一百仓库,被层层叠叠的建筑物包围着。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对圣·索菲亚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保护性修缮。2007年,圣·索菲亚教堂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东北抗日联军》电视连续剧里,无数次呈现圣·索菲亚教堂,这里成了日本关东军在哈尔滨的特务机关,被捕后的赵一曼,还被横路嘉一带到这里进行劝降。日军占领哈尔滨期间,对圣·索菲亚教堂采取打压策略,在教堂周围建设了一圈商住房。后来将外围建筑增大增高,并封闭出口,使其完全沉没在瓦肆之中。百度搜索,没能找到日军对教堂的破坏,只说被征用。

这个今天看似恢宏壮观的教堂,何曾不是中国一段耻辱史的印记,见证了沙俄侵占中国的历史。
从1643年起,沙俄就开始蚕食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后期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将大批国土奉送给了列强,成了“丧权辱国”的代名词。在十九世纪,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的条约有:1858年的《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规定沙俄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并完全享受铁路治权,强租旅顺,将太平洋舰队开进了大连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该条约迫使清政府赔偿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战争赔款4500万两白银,沙俄借机将20万军队开进东北……
沙俄在对中国利益侵占的同时,也不忘记输出自己的文化,对中国人进行思想奴役。除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修建教堂外,中东铁路沿线均开设了教堂,无论是沙俄,还是日本关东军,这些人站在圣·索菲亚教堂面前,打着“拯救人类”旗号,到处烧杀抢掠,绝对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而带来的只有苦难。
我站在教堂前,仰望上面的“十字架”,仰望穹顶绿色“洋葱头”和四翼的帐篷顶,确实佩服它的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如同神话,这是金发碧眼洋人们为今天的我们留下的遥远记忆。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站在广场广场上,我看到和平鸽在自由飞翔。我想,今天,我们在看风景时,也要记住那些历史,也要拥有家国情怀,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
(图片为作者手机拍摄)
【编者按】东北印记哈尔滨站,作者观感有些沉重,大桥、大街还有教堂都带着历史被践踏的遗迹,当年沙俄与大清签下不平等条约入侵,留下今天我们看到的哈尔滨地标建筑,后又有日寇铁蹄践踏,驻留这些地标建筑前,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这篇文作者笔调有些沉重,我们在哈尔滨这些著名建筑前驻留时,回顾一下它们的历史,会更加珍视今日和平的宝贵。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