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is_readable():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dev/urandom)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tmp/)

Filename: core/Security.php

Line Number: 603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603
Function: is_readabl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009
Function: get_random_bytes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90
Function: _csrf_set_hash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70周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名将英灵 -银河悦读
menu
加入书架

【70周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名将英灵

作者: 陈辉 点击:3972 发表:2023-08-02 11:01:26 闪星:5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有15名军师职指挥员为国捐躯,如果他们健在人世,将有8人成为开国将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正军职可授中将军衔、副军职可授少将军衔;正师职可授大校军衔。抗美援朝战争中4名为国捐躯的军职干部可授将军衔;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之前,先后在1961、1962、1963、1964年四次晋升军衔,4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作战师长都可以晋升少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将1955年首批授衔和1965年取消军衔制前所授的所有将帅全部算做开国将帅,那么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有8位将星陨落在朝鲜战场,他们也是我军首次血洒国外的高级将领。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有15名军师职指挥员为国捐躯,如果他们健在人世,将有8人成为开国将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正军职可授中将军衔、副军职可授少将军衔;正师职可授大校军衔。抗美援朝战争中4名为国捐躯的军职干部可授将军衔;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之前,先后在1961、1962、1963、1964年四次晋升军衔,4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作战师长都可以晋升少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将1955年首批授衔和1965年取消军衔制前所授的所有将帅全部算做开国将帅,那么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有8位将星陨落在朝鲜战场,他们也是我军首次血洒国外的高级将领。


  李湘、蔡正国、吴国璋、饶惠谭四颗未来的军职将星,陨落在朝鲜战场。

1690714780115187.jpg  4位殉国朝鲜战场的军职干部分别是:志愿军第67军军长李湘;志愿军第50军副军长蔡正国志;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吴国璋;志愿军第23军副军长饶惠谭;他们全部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身经百战。

  在朝鲜平壤东部霞岚山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友谊塔”下的石函中珍藏有10本志愿军烈士名册,第一本第一名就是李湘,他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员。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金日成在一次谈话中高度赞扬了李湘军长的军事指挥才能,称赞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李湘,志愿军第67军军长。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家境十分贫穷,9岁时就给地主家放牛、养猪。

  1930年8月李湘参加红军,当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22年的戎马生涯中,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负伤,战功卓著,先后担任过作战科长、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分区司令员、师长等职。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前,李湘担任67军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

  1951年6月22日,李湘率志愿军第67军入朝参战。8月31日,67军正式接防金城以南地区沿三八线27公里的正面防务。“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正处强弩之末,9月21日,美军和南朝鲜军向67军阵地发起以步兵、飞机、大炮、坦克同时进攻的所谓“特种混合支队作战试验”的立体攻坚,李湘沉着应敌,指挥部队勇猛回击,歼敌1000余人。

  10月13日,67军正面迎来“联合国军”4个整师的“秋季攻势。”每次攻击,敌人先施以密集炮火,再在飞机低空轰炸的配合下,用坦克为先导,以强于志愿军3至10倍的兵力轮番上阵。李湘以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部队依托阵地顽强阻击,创造了3天歼敌1。7万余人的赫赫战果。195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67军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赞扬和嘉奖,李湘军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在“秋季攻势”中遭到沉重打击的美军丧心病狂地使用了化学武器,李湘军长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后来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肿胀得像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百般医治,也无能为力,于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

  1980年4月,时任志愿军67军副军长兼199师师长的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水清回忆说,1952年7月初,美军在199师阵地前沿投放了十几个空壳弹,部队觉得很奇怪,他跟李湘军长通电话谈到此事,李军长便立即赶了过去。他们把阵地前的炸弹里里外外翻了个遍,也没看出啥名堂。李湘军长坐在炸弹上讨论起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开始不想上报,担心情况不明、小题大做。最后还是认为这些炸弹可能隐含着重要的未知信息,最终决定如实报告志愿军总部,后来证实那是美军投放的细菌弹。

  李水清还回忆说,当时李湘脸上长了个小疖子,已经挤破了,回到军部第二天脸就肿了,没过几天就去世了。消息传来,李水清十分震惊,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李湘牺牲时正值暑期,遗体暂埋在军部附近的青山下。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灵柩由朝鲜运回祖国,12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迎灵仪式和公祭大会,随后被安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在石家庄迎灵仪式和公祭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挥笔写下了:“我深以丧失了二十年的老战友、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同志而哀悼!”

  华北军区参谋长、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主祭并致悼词。他对这位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0余年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最终牺牲在战斗岗位上的优秀青年将领给予极高的评价:“李湘同志对党和上级给他的每一项任务和每一个战斗命令,从来没有马虎过。他兢兢业业、非常细心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情况,下定决心,是最坚决执行命令的指挥员,最善于克服困难的指挥员,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他很年轻,正是为祖国为人民尽最大贡献的时候不幸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留有李湘的衣冠冢,供朝鲜人民永世凭吊。

  1987年10月,李湘军长的夫人安淑静随中朝友好参观访问团访问朝鲜,朴成哲到代表团下榻的高丽饭店亲切会见代表团成员,他转达了金日成主席对安淑静同志的慰问之情,并说:“李湘同志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朝鲜人民,是伟大的;你用青春抚育着一双儿女,还要努力工作,了不起!”所到之处,英雄的妻子受到热烈的欢迎。朝鲜同志讲:“李湘军长为朝鲜人民牺牲了,你就是朝鲜儿女的阿妈妮!”


1690714788522104.jpg  蔡正国,志愿军第50军副军长。1909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幼时读私塾3年,后因家贫辍学赴莲花学木匠。1929年,参加革命。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红三军团第2师第7团;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蔡正国参加长征,先后任连党支部书记、游击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连长、教导营区队长等职。在贵州土城战斗中,一颗子弹钻进了蔡正国颈喉肩窝部的深处,颈、喉、肩等部多处受伤,在没有医生和药物的情况下,蔡正国让战友们把他按在门板上,用刺刀挑出了肩窝深处的子弹,致使伤口感染,高烧不止。他忍着剧痛和高烧,艰难地跟随着部队继续行军。一天清晨,他从昏睡中醒来时,发觉周围一片寂静,不由一惊,四下张望,这才知道部队早已出发了。他在铺板下面发现了几块大洋后,心里就什么都明白了。这是组织上留给他的,一定是组织上看他的伤势太重,就留下了路费让他在老乡家养伤。他知道,如果留下养伤,就再也无法找到部队,他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决心追赶部队,死也要死在部队。一个多月后,蔡正国终于追上了自己的部队。

  抗日战争,蔡正国任胶东军区参谋处处长、教导第2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6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0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41军第121师师长、第40军副军长等职。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19日随部入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副军长。

  1951年3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报经中央军委同意,调整了一部分军、师的军政主官,原40军副军长蔡正国调任第50军任代理军长,原军长曾泽生回国休养。任命蔡正国担任50军代理军长,志愿军总部经过了多方面的慎重考虑。

  蔡正国所在的40军,入朝不到10天,就投入第一次战役。由副军长蔡正国指挥的121师在两水洞一线拖住了两万余众的美军,造成敌人温井、熙川的兵力空虚,西线志愿军司令部迅速命令两个军实行战略迂回,两天内攻取了温井。这样一来,价川一线的“联合国军”受到严重威胁,被迫于11月3日全线撤退到清川江以南。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以歼敌5.2万人的胜利落下帷幕。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给彭德怀司令员和几位副司令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湘赣革命根据地走出来的蔡正国,在解放战争中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0师师长,在塔山阻击战时,第10师是守卫部队的主力,蔡正国成为“常胜师长”而饮誉四野。

  蔡正国到志愿军50军上任就赶上了第四次战役,志愿军第50军是由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的原国民党第60军成建制改编的。

  “联合国军”于1952年1月25日开始,在汉城以北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正面防御的50军面对的英军第27旅是英军的精锐,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装备优良,配有一个重型坦克营。

  50军在头两天的战斗中均不理想。连续两天,英军的坦克全部出动,在炮火支援下,以冲锋集群的方式夺取了50军的三个阵地,英军只有4辆坦克被毁。

  1952年1月27日上午10时,紧急作战会议在50军军部指挥所召开。蔡正国提出派遣爆破小组夜间潜入英军阵地,炸毁敌人坦克的战斗方案。他坚定地说:“过分依赖武器优势的敌人,最害怕的是短兵相接的战斗,他们一旦没有了坦克,心里就害怕,就一切都完蛋了。我们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把英军的坦克搞掉!”

  午夜时分,由152师组织的12个爆破小组,借着月光接近了坦克阵地。随着一声声冲天而起的爆炸,英军的绝大多数坦克,变成了一堆废铁。

  第二天清晨,50军向英军发起了进攻。经过激战,英军第27旅的官兵大部分被歼。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50军的战绩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表彰。彭德怀等首长认为,把蔡正国放到50军是选对了人。

  1953年2月中旬,汉江解冻。为了避免背水作战,志愿军总部命令:50军用8至10天时间,在南岸构筑工事,准备迎击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尾追。50军进入指定地点后不久,就被美军飞机侦察到。

1690714794105750.jpg  4月12日晚上9时,第50军的坑道外的军部驻地,即一栋砖瓦结构的民房里,正在召开军事会议。晚9时40分左右,夜空里响起敌机的轰鸣。蔡正国正准备结束会议,一颗炸弹击中会议室,四溅的弹片击中了蔡正国和他身后的作战处处长。蔡正国的头上和胸部多处中弹,被抬入坑道后昏迷过去,由于失血过多,当晚10时,蔡正国心脏停止了跳动。

  人们从蔡正国的上衣荷包里,找到了一张纸条,那是他头天才写好的给妻子张博的信。信中写道:自己在朝鲜前线一切都好,部队打的都是胜仗,让妻子不要挂念。等这次战役过去,他就请假回来看她和6岁的儿子。没想到这封信成了蔡正国的遗书。

  50军军部被炸事件,在国内的彭德怀接到电报后,惊得说不出话来。同一天中午,正在午休的毛泽东,被叶子龙叫醒,在看了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后,他口里失声地“噢”了一下,好一阵,毛泽东才喃喃道:“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蔡正国的遗体被运回沈阳,安葬在烈士陵园。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代政委邓华,为他的墓碑撰写了碑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给蔡正国颁发了“独立自由一级勋章”和“国旗一级勋章”。


1690714802123866.jpg  吴国璋,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安徽省金寨县人,1919年4月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班长、排长、分队长、队长、政治指导员、科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等职。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吴国璋正处在病中,住院治疗,而恰在此时,在战争年代失散了二十多年,杳无音信的母亲有了消息,吴国璋正准备去看望母亲,但赴朝参战的任务已经确定。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志愿军39军列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吴国璋主动放弃了回家探望母亲的打算,带病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上,39军一直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以南,战绩卓著。吴国璋参与指挥了1至5次战役,在第一次战役中的云山战斗中,志愿军首次与美军交火,39军重创美国开国元勋师——美骑兵第一师,歼灭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大部。

  此后,39军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突破临津江,横城反击战,收复朝鲜首都平壤,占领汉城,39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功绩的取得都有吴国璋付出的心血。


1690714810130270.jpg

  1951年10月6日,吴国璋在志愿军司令部开完会,乘一辆吉普车返回军部。当车行驶到平壤附近时,突然遭到美军飞机的空袭,吴国璋中弹不幸牺牲,年仅32岁。

  吴国璋牺牲时,警卫人员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份染上鲜血的账单,记录着他从志愿军后勤部门借的100元钱的开支情况,连几角几分都未遗漏。

  吴国璋牺牲后,第39军军长吴信泉,亲自将这位红军时期就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送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如今,坐落在鸭绿江边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陈列着吴国璋那份染血的账单,并收藏有吴国璋的干部履历表、部队发给其家属的烈士通知书等珍贵物品,是人们缅怀这位为国捐躯将军的珍贵资料。



1690714826110466.jpg  饶惠谭,志愿军第23军副军长、参谋长。1915年出生在湖北大冶殷祖镇南山头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受私塾老师余振华的进步思想启发,13岁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大冶果城区儿童团团长。1928年,参加大冶县手枪队。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六军团连长、营政委,作战勇敢,功绩卓著。

  抗日战争时期,饶惠谭任新四军第1师第2旅第4团、16旅第48团副团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出动7个师8万余人,对北移抗日前线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突然袭击,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在毫无准备和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血战七天七夜,弹尽粮绝,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此时,饶惠谭奉命带领军部仅存的一支生力军——特务营,掩护军部机关人员突围。为顾全大局,他放弃寻找失散的妻子儿女,冲锋陷阵与敌人开展殊死搏斗,表现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第48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11师副师长,上海警备区第99师师长,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其中淮县战役和济南战役都由饶惠潭部担任主攻任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任33军99师师长的饶惠谭担任首批渡江作战任务。4月20日午夜,饶惠谭与官兵一起乘上了第一梯队的木船,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突破长江天堑,冲上江岸。饶惠谭向前线总指挥部电告:“我军先头部队已占领荻港等地,渡江成功!”他成为第一个登陆长江南岸的高级指挥官。

  新中国成立后,饶惠潭任上海警备区公安16师师长,负责杨浦发电厂、江湾机场等重要军事目标的保卫任务。为了粉碎国民党敌特分子对新中国政权的破坏阴谋,日以继夜排查隐患,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饶惠谭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副军长、参谋长。1953年3月,金城反击发起之前,23军的对手是石岘洞北山防御的美军步兵第7师。

  3月6日晚上,参战部队在军饶惠潭参谋长的指导下,一次成功的偷袭,10分钟解决战斗,消灭美军一个排又一个班,毙 53人,俘3人,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为了3月23日的再次攻击,饶惠潭21日身先士卒亲自到石岘洞北山前沿观察,看好地形,摸准敌情,作出部署。1953年3月21日晚回到军部后,被一架美军夜航机炸中了住处,不幸牺牲,时年38岁。1955年12月9日,饶惠潭的尸骨从朝鲜迁移回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690714834918814.jpg  罗春生、李雪瑞 、王 珩、张庆和四名作战师师长,壮烈献身在朝鲜战场。

  4位殉国朝鲜战场的作战师师长分别是:罗春生,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师长;李雪瑞,志愿军第67军第200师师长;王珩,志愿军炮兵第8师师长; 张庆和,志愿军空军航空兵第2师师长。4位师长2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2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3位是志愿军陆军师长,1位是志愿军空军航空兵师长。


  罗春生,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师长。1916年出生,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时期,罗春生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保卫局科员、红二师第五团特派员。

  抗战时期,罗春生于1937年3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关中独立第一营副营长、营长、独立第3团副团长、警备第一旅教导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罗春生先后任辽东军区警卫团团长、独立第2师第5团团长、通化军分区参谋长、东北军区独立第1师副师长、第40军第153师副师长、第118师副师长、第120师师长、第118师师长等职。

  1950年,罗春生率志愿军118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作战英勇顽强,指挥明快果断。10月,率领所部首战温升、宁边,击退敌人疯狂进攻。11月,率部抢渡清川江,断敌退路,后配合友军光复平壤。

  1952年春,在横城战斗、“三八线”防御战及进攻美军陆战一师的战斗中,罗春生率领118师给敌大量杀伤。5月16日拂晓,在涟川前线新寺洞突遭敌机空袭而光荣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其二级国旗勋章。


1690714846934650.jpg  李雪瑞,志愿军第67军第200师师长。1914年出生,湖北省茶陵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雪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起随父亲到地主家做长工。1931年1月,在家乡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夏参加红军,先后任红六军团17师50团1营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随部转战湘赣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随部参加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雪瑞历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寿阳县工作团团长、四分区五支队股长、参谋长、怀柔支队参谋长、正太大队大队长、四分区5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青年支队支队长等职。1945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17分军司令员,率部分三阶段反击日伪军的疯狂“扫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冀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6年7月,李雪瑞任冀东军区第13军分区司令员,指挥所部在滦河以东、山海关以西地区阻击、牵制敌军。1948年11月,率部解放秦皇岛后,被选为中共秦(皇岛)榆(关)市委常委,并兼任秦榆市警备区司令员。1949年3月,任秦皇岛市代市长。同年夏,先后任华北军区独立210师副师长、67军201师副师长。

  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67军200师师长。1951年7月18日,李雪瑞在藏财洞召开师党委和团级干部会议,部署战斗任务。突然敌机来轰炸,李雪瑞走出洞来,抬头望了望天空,从警卫员手中接过望远镜,正在这时,一架敌机被志愿军高炮分队击伤,从会场上空向6团驻地方向滑落。李雪瑞见此情景,告诉身边的作战科长“立即通知600团,要抓住敌飞行员。”话音刚落,那架敌机投下炸弹,李雪瑞隐蔽不及,被弹片不幸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安葬在沈阳市北陵公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690714851374763.jpg       王珩,志愿军炮兵第8师师长。1911年出生,河北省任丘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旅长,在解放战争中的塔山阻击战中,王珩指挥炮兵旅发挥了重要作用。

  炮兵第8师前身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9师。该师于1948年1月成立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当年12月,编入东北野战军第42军,改称步兵第155师。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而后南下剿匪。1950年2月28日,在湖南湘潭,以155师师部、炮45团、炮46团、炮48团组成炮兵第8师。建师后,于1950年3月,北上黑龙江省密山县执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任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年10月,王珩率领志愿军炮兵第8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炮8师主要装备日本、美国制造的旧式火炮,多由骡马牵引。1951年开始,炮8师换装为苏制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

  王珩在朝鲜战争中,率领炮8师主要对“联合国军”地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强调炮兵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争取局部优势;贯彻“火力集中,阵地适当分散”的原则,重视白天作战和协同作战,加强对空防护和伪装;以抵近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为主,提高命中率。这些战法,大大提高了炮8师的战果。

  王珩指挥炮8师先后参加过第一、二、三次战役和夏、秋季防御战役等,战功卓著,其中,黄草岭阻击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史上留下一个光辉的范例。1950年10月底,敌人在几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对东线黄草岭志愿军阵地发动连续猛攻。经过12昼夜激战,王珩指挥炮8师支援步兵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摧毁他们的坦克、汽车40余辆,歼敌2700余人。这次阻击战,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作战,为志愿军取得出国后的首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王珩率领炮兵第8师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作战,在近3年时间里,炮8师先后配属13个军,作战2541次,毙敌1万余名,毁伤敌炮169门、坦克286辆、汽车189台,击落击伤敌机431架,配合步兵歼敌32000余名,这些辉煌战果许多是在王珩直接指挥下实现的。

  1951年7月24日,王珩牺牲在朝鲜前线,安葬在朝鲜烈士陵园。


  张庆和,志愿军空军第2师师长。1921年出生,河北省宁普县北辛庄人,1938年5月入伍,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庆和曾任129师385旅2团文化干事、指导员、连长、营长;第二野战军第3纵23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在解放战争中曾荣获“杀敌英雄”称号,立大功1次。

  1950年8月张庆和入第3航校学习,1951年3月毕业于该校1期丙班,任空2师副师长、师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员助理。

  1950年 11月25日,在上海龙华机场以华东军区抽调的干部和华北军区步兵独立208师师部急所属的步兵第624团团部为基础,成立空军第2师,所属第11团由原混成第4旅11团调入;新组建第14团,原混成第4旅12、13团也暂归该师建制。全师2146人,师长刘善本,政委张百春。1951年 1月3日,空2师开始进行飞行训练。

  1951年10月21日,空2师副师长张庆和率领空2师6团飞行员25名,米格--15飞机24架,到达东北辽阳机场参加抗美援朝实战锻炼。

  在朝鲜战争中,张庆和所飞机型:雅克-18、雅克-11、米格-15。飞行时间169小时。原空联司俄文翻译石跃华的《回忆聂凤智司令员指挥朝鲜空战》有一句简单的记载:“聂司令有两名助手,一名是袁彬师长,另一名是张庆和师长。可惜在停战以后,张师长在一次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


1690714857138398.jpg  张庆和是空2师师长,当时空2师的编制在空军中最特殊:下属第4团为活塞式的拉-11团,第6团为喷气式的米格15团。为配合我轰炸机轰炸大和岛,时任空2师副师长的张庆和于1951年10月21日率空2师6团飞行员25名,米格15飞机24架进驻抗美援朝空战的二线机场辽宁省辽阳机场,11月4日进驻位于辽宁省庄河县的抗美援朝空战的一线大孤山机场,1951年1月15日空2师6团结束抗美援朝空战返回上海,张庆和因担任师长留在了朝鲜战场。

  空2师在1951年11月2日至1952年1月6日的65天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参加了配合志愿军陆军第50军攻占大、小和岛及其附近岛屿的作战,先后战斗出动890架次,空战10余次,取得击落击伤敌机10架的战绩,其中击落敌机4架,击伤敌机6架。空2师损失飞机6架,牺牲飞行员5名。

  1953年10月22日,空2师师长张庆和驾驶米格15-比斯飞机于浪头机场起飞升空至2000米左右,与空17师51团射击主任潘九鼎带新飞行员于乐才驾驶的米格-15型飞机相撞,机毁人亡。张庆和牺牲时年仅32岁。


  蔡启荣、胡乾秀、薛剑强、汤景仲、邱世清、 吴书、宋文海七位副师职指挥员,为国牺牲在朝鲜战场。

1690714869674523啊.jpg  7位殉国在朝鲜的战场的副师职指挥员分别是:蔡启荣,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胡乾秀,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参谋长; 薛剑强,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参谋长;汤景仲,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邱世清,志愿军第39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吴书,志愿军第39军第117师政治部主任;宋文海,西康省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

  7人中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3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4人,军事干部4人,政工干部3人。

  蔡启荣,河南省商城县人,1919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中国党员,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

  蔡启荣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璧山军分区35师103团团长,1948年以前,35师103团,是二野6纵17旅49团,淮海战役后才改编为35师103团。

  1947年5月2日凌晨,蔡启荣团长接到纵队王近山司令员、杜义德政委的命令:匪首孙殿英已率其司令部人员逃向石家庄去了,你团迅速展开包围石家庄。蔡启荣团长与团政委李震宇商议后,决定将第一营展开于石家庄东侧,三营展开于东南侧。他亲率第二营,跑步到西南侧网,孙殿英被俘。

  1950年1月下旬,蔡启荣率103团解放重庆时在南温泉打了一仗,解放重庆后,103团一直向西追击国民党残部,到了甘孜、阿坝、茂县一带。后来,蔡启荣带领103团驻守荣昌,在荣昌、大足、永川一带剿匪。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蔡启荣任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1951年5月17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1690714875878364.jpg  胡乾秀,志愿军20军58师参谋长。1916年出生,湖北阳新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红军后,胡乾秀在红16军9师9团政治部当勤务员。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胡乾秀奉命留守,任鄂东南道委机关警卫员。

  1937年10月,调新四军一支队“老一团”任排长。皖南事变后,先后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连长、营长。1942年至1943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任新四军52团参谋长。当年4月,胡乾秀率部于江苏高邮县三垛河两岸设伏,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大队及伪军1800余人,击沉汽艇三艘,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俘获伪军少将及其日本军事顾问。

  解放战争时期,胡乾秀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4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此后,还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50年,胡乾秀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58师参谋长,并进入南京军政大学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20军编入志愿军行列于1950年11月11日全部入朝作战,跨过鸭绿江,在梨树洞一带短暂休整后乘火车经江界到达东门巨里,再徒步开赴预定集结地域。

  1950年11月27日,朝鲜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气温下降到零下30℃。胡乾秀所在的志愿军20军第九兵团第58师、59师、69师和89师和志愿军27军的3个师共约80000人,从跨过鸭绿江到朝鲜的长津湖设伏,路途远、人员多,却没有被美军察觉,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缺衣少食的困难,悄然进入攻击位置。“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九兵团的踪迹。战后,“联合国军”将九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

  志愿军与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的鏖战从11月27日到12月8日上午,美军终于支持不住,主力开始撤退。志愿军20军58师以黄草岭为核心,依托两侧地形有利的高地,阻截美军的南撤,但是58师伤亡和冻伤减员已非常严重,战至15时,1350高地、1304高地和黄草岭阵地全部失守。58师拼尽最后努力将173团和174团所有还能作战的人员集中起来,编成四个连由58师参谋长胡乾秀亲自率领反击美军,夺回阵地。

  12月20 日,美军飞机攻击了志愿军前线指挥所,胡乾秀和174团政委郝亮等指挥所人员全部牺牲,胡乾秀遗体运回祖国,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690714894737435.jpg1690714880521545.jpg  


  薛剑强,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参谋长。1922年出生,江苏省涟水县方渡乡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薛剑强自幼聪明好学,有强烈的上进心。1937年考入江苏省立石湖乡师。同年冬,因抗战局势紧张、学校解散而失学。回家后,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历任涟水县县大队指导员、营长、团长。

  1944年4月,薛剑强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高杨战役。当时,他带领的连队任务是打援。战斗进行到第四天,新安镇、丁头庄等据点出动600余人,企图增援高沟被围之敌。上午十一时许,这股敌人在高沟北荀庄、吴二圩一带遭到薛剑强部和友军的伏击。敌军以密集的炮火向阻击阵地猛攻,形势万分危急,阵地有被突破的危险。这时,薛剑强果断地下达命令,向敌人的左翼出击。他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带领全连战士冲入敌阵,白刃交接,把敌人堵了回去。这一仗,击毙伪军300余人,保证了高沟攻坚战的胜利。

  1944夏的一天,薛剑强接到新四军三师的电令:“奔袭时码据点,以配合盐阜军分区的一次军事行动。”他认真研究敌情,制订出引蛇出洞的作战方案。天刚黑,他就带领队伍长途奔袭,于拂晓前进入阵地。战斗打响后,日伪军被小股队伍诱出据点,薛剑强带领部队突然迎头冲杀上去,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累累,狼狈窜回据点,不敢妄动。

  1950年,薛剑强奉命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参谋长。1951年1月,在突破临津江战役的釜谷里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岁。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为了纪念他的不朽功勋,将釜谷里山改名为“剑强岭”。


  汤景仲,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1917年出生, 山东省寿光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汤景仲,历任山东八支队分队长、骑兵连警卫连连长、山东一旅4团3营副营长、11团1营及鲁中4团1营营长、特务团团长、东北21旅22团副团长、三纵队8师22团、7师20团团长及118师参谋长等职。1952年5月15日牺牲于朝鲜战场,时年35岁。

  邱世清,志愿军第39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14年出生, 江西瑞金人,1934年参加红军,中共党员。

  邱世清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连长、团长。1951年3月12日在抗美援朝中牺牲于朝鲜春川江边。

  吴书,志愿军第39军第117师政治部主任。1916年出生,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大圈乡大吴庄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书16岁考入江苏省立连云水产学校读书,1935年毕业后致力于教育工作,担任过家乡的吴圩小学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参与组织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腊九社”,又在张店大前庄组织抗日基干队。

  1939年苏北沦陷后,吴书遵照党的指示在当地组织了一支游击队进行敌后游击斗争,同年7月率游击队加入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任二营教导员、团宣传股长、滨海大队政治委员、灌云县委书记等职,领导着灌云一带的人民群众和游击队积极地进行抗日游击斗争。

  1945年担任新四军3师独立旅2团政治委员。1946年随军转战东北,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6师17团政治委员、纵直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

1690942682123075.jpg

  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7师赴朝作战。1951年1月25日,在朝鲜战场第四次战役横城反击战役中,志愿军第117师担负战役穿插迂回的任务,配合正面的志愿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反突击集团围歼敌人。2月10日黎明,吴书协同师部领导指挥部队抵近汉城以东约50公里的龙头前线,该处距敌前沿丰水院约10余公里。敌人为了破坏志愿军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在附近设置了一道道封锁线,并不分昼夜地对志愿军前沿阵地狂轰滥炸,在前进途中,吴书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长眠于哈尔滨烈士陵园。转自铁血社 

       

       罗永祥,辽西军区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14年出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古龙冈镇乐团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共产党员,历任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罗永祥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西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1月8日牺牲于朝鲜阳德郡马庄里战场,时年38岁。

  宋文海,1917年出生,山西省长治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共产党员,西康省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1952年6月,赴朝在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观见学时牺牲,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的文章把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名将的英雄事迹及生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实在令人感到尤其的荣幸。如果不是银河悦读开展【70周年】征文活动,我们是很难见识到如此集中、如此丰富的朝鲜战场上这段影响世界的各大战役,以及志愿军英雄的军师级别的指挥员的卓越贡献。作者用心组织的珍贵史料,是尊重历史而重温。读者阅读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是缅怀抗美援朝志愿军名将英烈,缅怀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官兵。向他们致敬。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