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is_readable():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dev/urandom)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tmp/)

Filename: core/Security.php

Line Number: 603

Backtrac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603
Function: is_readable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009
Function: get_random_bytes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application/core/Security.php
Line: 190
Function: _csrf_set_hash

File: /data/wwwroot/m.yinheyuedu.com/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志愿军】“战争之神”惊敌胆,炮兵科研带头人-银河悦读
menu
加入书架

【志愿军】“战争之神”惊敌胆,炮兵科研带头人

作者: 福建志愿军之家 点击:5338 发表:2020-09-18 14:43:15 闪星:2

卢伟如(1919—1985),广东惠阳人。1936年投身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惠阳县平山抗敌后援会党支部书记。1939年4月起,先后任中共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东江纵队支队政治委员、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3纵队炮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炮四师、炮七师参谋长、副师长,军委炮兵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后勤部副部长、炮兵副部长、炮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营救精英,创立奇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龙、香港相继沦陷。卢伟如遵照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张文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政委林平紧急指示,乘敌立足未稳,不惜任何代价,以最快速度进行营救接应被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他立即在惠州城建立秘密接待站,以香港“昌业公司”大老板(总经理)兼惠州“源吉行”总经理的身份作掩护,在惠州秘密安全营救接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邹韬奋、茅盾、胡风、柳亚子、张友渔、廖沫沙、宋之的、韩幽桐、胡绳、戈宝杈等400余人,没有发生任何意外问题,惠州秘密联络站胜利完成了接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重大使命,创立了奇功。


骁勇果断,战功显赫

1942年3月,卢伟如调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游击战争战略方针,率领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艰苦坚持战斗,不断打击日伪军,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基地。1943年3月,率部队在莞城附近主动出击伪军,惩处了莞城张葵等汉奸,打乱了敌人的“清乡”计划。他先后在前沿阵地上指挥,奇袭笪村、茶山、北栅、黄潭和治平等地敌伪军,运用游击战术,主动出击日伪军,取得了连战皆捷的胜利。

1943年11月19日,日军第104师团两个联队及伪军第30师等部,采取所谓“铁壁合围”战术,向广九铁路以西的东莞大岭山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卢伟如率第3大队主力参与反击。面对10倍于我之敌,他英勇无畏,挺进莞樟线,出击茶山、横沥、常平等车站,破坏广九铁路交通和通讯联络,粉碎日军加藤大队袭击我军主力的企图,给日军有力的牵制和威胁,取得打击日军的重大胜利。

1944年9月至1946年6月,他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5支队政治委员、第2支队队长、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指挥员兼第6团团长,率队转战东江两岸,开展惠(阳)东(莞)宝(安)等县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


浴血奋战,重创敌军

1946年6月,卢伟如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进入华东军政大学第4大队学习。后调任第三野战军第8纵队第8师23团副团长,参加鲁西南与豫西阻击战和许昌、开封、豫东、洛阳等战役。1948年8月,人民战争进入夺取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卢伟如调任第三野战军第3纵队(后第22军)炮兵团团长。9月16日至24日参加济南战役,率炮团配合野战军强大兵力,英勇奋战八昼夜,攻克济南战役,争取了国民党整编的第96军吴化文部2万人起义,歼敌11万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11月他参加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精锐主力55.5万人,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接着卢伟如率炮团参加渡江、舟山等战役;服从命令,英勇指挥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第3纵队通令嘉奖。


抗美援朝,勇挑重担

1950年9月后,卢伟如先后调任炮四师参谋长、炮七师参谋长、华东第三炮校训练部部长。1952年4月,他率领华东炮兵赴朝鲜学习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炮七师副师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战役中曾任第一炮兵群群长,指挥炮兵群与敌展开了一场生死鏖战。上甘岭战役是一次极其重要战役,当时我炮与敌相比,在数、质量上是敌强我弱,卢伟如集中火力,形成火力拳头,毁敌工事,取得辉煌战果。为支援步兵作战做出贡献,被志愿军官兵称誉为“战争之神”。同年12月,卢伟如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七师副师长(缺师长职),率部参加夏季反击战等重大战役,至7月27日停战。炮七师4个团及高炮营,共参战902次,发射炮弹117884发,高射炮弹15664发,击毁敌各种火炮46门、坦克21辆、汽车55辆,击落飞机8架,击伤50多架。

在两年多的战斗中,炮七师共有官兵759人英勇牺牲,大多数烈士就地安葬在朝鲜,永远长眠在朝鲜大地上。

9月4日,卢伟如奉命率领部队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7师建制。


在苏联炮兵指挥学院学习

1954年8月,卢伟如奉命前往苏联炮兵指挥学院深造。这时,苏联炮兵指挥开始正规、系统地培养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军队的炮兵干部。卢伟如是中央军委派往苏联学习的第三批学员,也是最后一批学员。卢伟如与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的学员编为地炮的一个班,任班长,并先后任中国留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和书记。按照苏军教育大纲和学习内容要求,主要学习军事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课程及火炮、火箭部队的战略战术;从最基础的设计原理、构造学起,然后学习运输、使用维修、保管和现场操作课程。学习期间,卢伟如坚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普通学员”的身份,与学员打成一片。入学后的第一年为预备阶段,以学习俄语、军事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专业为主,从第二年起开始正规的专业学习。他把课堂当战场,教员用俄语授课,不给学员配发教材和书本。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用心听讲和做好笔记,常常夜以继日,刻苦学习。1960年6月完成全部课程,其毕业论文《某炮兵仪器标高误差的修正》,对苏军一种炮兵仪器测量标高的标准进行评估,用实战的事例和数据,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提出修正和改进测量标准的建议,获得学院颁发的优秀论文奖,并通过了“国家考试委员会”主持的毕业考,以优秀成绩毕业。按照国别学员的成绩统计,中国学员名列第一,多次受到学院领导的肯定、好评和其他国家学员的称赞。


在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

1960年,卢伟如从苏联炮兵指挥学院毕业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从此进行炮兵军事科学研究工作。7月,苏联政府突然撤走在中国的专家,中断援助,逼索债务。由于受援的军工项目占了相当部分,给国家国防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卢伟如目睹国防建设陷入困境,决心将所学之长报效国家,为人民炮兵装备研究事业作出贡献。12月,卢伟如出任中国人民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并晋升为大校军衔。出任所长后,他主要负责炮兵主装备科研,重点是武器装备研制及相关预研和理论研究,同时为炮兵机关实施全面的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第一研究所是科研重点。卢伟如遵照研究院党委确定的“边组建、边工作、边研究”的方针,首先进行“定编制、定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工作,建立火炮、火箭、弹道、弹体引信、弹药和材料研究室。至1962年底,全所科研人员增至1130人,比建所初期增加356人,其中科研人员和干部935人,工人和战士195人。在卢伟如的带领下,第一研究所全体官兵,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打破常规,边设计、边施工,自觉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学习10小时以上。至1963年底第一研究所新建和改建实验室面积9000余平方米,建成20余个实验室,拥有仪器831种,2309套(件),可满足各种火炮内弹道试验的靶场。建所的第一年就启动了科研任务68项,设计试制任务27项,论证任务92项,计算任务5项,参加试验项目7项,编写教材5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卢伟如工作作风深入务实,做事一抓到底。从1961年至1965年累计科研项目81项,有研制新型火炮、野战火箭、现有火炮改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改进弹道与弹体等内容,涉及到火炮、高炮、火箭等许多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金门前线的加农炮和加榴炮宣传弹,就是第一研究所设计的。

1963年初,第一研究所成立了“J-203”反坦克火箭弹项目论证组,负责研制“40毫米无所座力炮,发射超口径火箭增程反坦克破甲弹”。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新40火筒”研制成功。1964年5月,卢伟如被任命为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8月,“新40火箭筒”在北京南口靶场,向军委副主席贺龙和总参谋长罗瑞卿等首长汇报射击表演。贺龙元帅看后高兴地说:“这样一个小东西,能打坏坦克,还能打300米,应该喊万岁。”罗瑞卿指示工业部要大力支持,尽快生产装备部队。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1965年9月,卢伟如奉命率队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参加和平机器厂的“四清”运动。卢伟如任工作团副团长。他要求军队干部到工厂后,按照组织要求,在军队干部中建立党支部,亲自担任支部书记。他强调军队干部参加地方“四清”工作目的,是到实践第一线了解社会,向工人群众学习,以实际行动宣传人民解放军的模范作用。他按照总政治部的要求,军队干部不担任各工作队正职,但要积极协助地方队员做好工作,努力加强和地方队员团结。同时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政治工作经验。

他经常听取汇报,亲自参加车间座谈会,掌握基层情况,经常深入群众,与老师傅、老党员、生产骨干、积极分子、思想较为后进的青年工人,以及犯了各种错误的人,甚至还写“反革命文章”被判刑在车间管制劳动的人分别进行谈话。并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联系社会、工厂和自己思想实际,谈体会,谈看法,畅所欲言。1966年9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四清”运动不再进行,卢伟如他们撤离工厂,回到部队。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从地方到军队都掀起了“踢开党委闹革命”和“打倒一切”的狂潮,“无政府主义”思潮患难成灾。林彪、江青集团出于其篡党夺权的目的,利用“对敌斗争”、“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以“审查广东地下党”为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广东地下党”冤案。抗日战争时期鏖战华南敌后,蜚声海内外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被诬为“国民党部队”、“土匪部队”,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被秘密逮捕或隔查审查。卢伟如等支队干部也未能幸免。1968年11月,炮兵科研部突然宣布:“卢伟如接受审查,重点是广东的那段历史。”卢伟如参加革命后,一直在部队带兵打仗,几乎没有离开过部队。由黄永胜主持成立的“东江纵队专案组”,先后派专案人员到卢伟如带领部队活动地区的惠阳、东莞、宝安等地,调查卢伟如在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的表现。他们实在抓不到卢伟如的“把柄”,遂于1969年5月宣布对他审查的结论:“他在部队和广东工作历史清楚,没有任何政治问题,决定恢复他的革命干部待遇,恢复工作。”1970年12月,卢伟如重新返回工作岗位,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后勤部副部长,分管装备工作。卢伟如上任后,排除一切干扰,潜心武器装备工作,使处于停顿状况的装备研究工作得于重新起动,取得了新的进展。1972年12月,总参谋部举办“全军反坦克武器汇报展会”,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亲自前往参观,卢伟如向叶剑英汇报了反坦克火箭筒科研和装备情况。

1975年12月,卢伟如被委任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分管装备和科研工作。

他非常注重深入实际,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深入工厂科研单位和试验场站,了解科研产品的研制、试验情况。在他担任副参谋长工作期间,跑遍了承担炮兵科研任务的上百个工厂、科研单位,曾多次冒着摄氏零下20多度严寒天气和摄氏36度酷暑高温天气,亲临北方和南疆试验现场,参加指导新型炮兵武器装备的定型实验。他对工作严肃认真,极端负责的精神和扎实工作作风,给炮兵机关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非常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科研手段和科研管理,向炮兵党委提出加强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建设的建议,得到炮兵党委的支持,设计引进外国先进的指挥系统予以借鉴。1979年2月至5月,他受命两次率代表团赴英、法、西德、意大利、瑞典、瑞士等国家考察炮兵技术装备和指挥系统,从英国引进了两套“菲斯”地炮射击指挥系统。当时因有引进设备作为借鉴和参考,使地炮射击指挥系统试制时间大大缩短。

1978年,卢伟如担任炮兵司令部党委副书记,负责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等项工作。他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政策办事,坚持原则,分清大是大非,对犯错误同志的处理上,既重证据和事实,又考虑当时所处历史环境,以教育为主,最大限度团结干部,尽责尽力地为干部弄清历史和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问题”。

1980年12月,卢伟如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仍然分管装备和科研。他组织了几十位长期从事炮兵技术装备科研工作老同志,用整整一年时间,系统总结了炮兵20多年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这项工作对弄清炮兵科研工作的“A、B、C”,肃清“左”的影响,统一发展炮兵技术装备和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推动新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1982年3月,在“火炮现代化讨论会”上,卢伟如作了题为《火炮装备现代化与立足现有装备打仗》的发言。这是他从事炮兵武器装备研究的领导工作22年的总结。他指出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用最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最优良的武器装备。要适合我军战略战术要求,按战略战术配套。主要的战斗武器要威力大、精度高、机动性好、抗干扰性强;野战部队要有快速机动能力,逐步实现机械化;要提高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要实现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要集中力量首先发展反坦克和野战防空火炮和导弹,积极发展大口径火炮,要牵引和自行相结合。反坦克武器和导弹相结合。防空也要逐步做到火炮与导弹相结合。低空和越低空还是以高炮为主,中空争取早日做到以导弹为主。还强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侦察、预警、情报、传递、通讯指挥控制系统要实现自动化—这是我陆军野战部队武装装备现代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卢伟如刻苦钻研炮兵科学技术,在炮兵科研工作和炮兵武器装备等方面卓有建树,成为优秀的炮兵科研工作领导者和炮兵武器专家,为我军炮兵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广州军区

1982年10月,卢伟如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常委、军区纪检筹备组组长。他到达广州后,受到尤太忠司令员、王猛政委的热情欢迎,军区党委确定他分管干部和纪检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工作有“不变质”、“打得赢”的新课题。他继续保持战争年代那一股奋斗精神,在繁重工作中,既注意深入部队基层调查研究,也注意了解部队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总结基层部队成绩、新经验,在军区内推广成功经验。

从1984年5月起,广州军区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要求,开展整党活动,他协助尤太忠司令员、王猛政委抓指导工作,和风细雨,深入细致,军区各级干部和党员通过参加整党活动,普遍提高了思想认识,精神更加振作,面貌一新。他在纪律检查工作中,通过对犯错误同志的处理,也提醒自己:“可要谦虚谨慎啊!打江山的‘功臣’不能只听过五关斩六将的意见,也要听听败走麦城的教训,以江山为重!”他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受到军区主要领导和其他党委的肯定,赢得广大指战员的赞誉。他竭尽全力,投入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尽职尽责,忘我地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85年1月17日上午,卢伟如在主持军区作战会议时突发病逝,享年66岁。


(撰稿者系广东省惠州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供稿人:福建志愿军之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卢伟如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我军炮兵科研的带头人。他从1938年投身革命开始,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部队,都是全心全意地为无产阶级革命尽心尽力,刻苦钻研炮兵技术,为我军的炮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采用纪年的方式,叙述卢伟如的所作所为,清晰有致。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