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节礼

今日一早,有快递上门,送进来一箱国缘酒。我正纳闷,心想着最近没在网上买酒啊,是不是送错门了?老伴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说:“收下吧!是儿子给你买的。”
“他怎么在网上给我买酒了?”
“这不是快到中秋节吗?去年你嫌他买的酒贵,今年我跟他说了,让他买一箱你平时爱喝的口粮酒就行!”
“是了,又到送节礼的时候了。今年你得给他们当好参谋,别又买一堆花里胡哨不实惠的东西。”
“放心吧!前天我去他家和他们讲好了。”
说起中秋节送礼,应该是风俗人情里绕不开的话题。一年几大节,按照重要性排序,中秋节仅次于春节。但是,在送礼这一块,中秋的节礼明显要比年礼隆重得多,尤其在徐州,更有讲究。比如新女婿头一次送节礼,就有“六个六”、“八个八”、“十个十”之说。一般的水准也要四五千,高一点标准要花一二万,甚至更多。
去年儿子新婚,中秋节就在婚后三个月。这第一年的节礼,自然不能含糊。可儿子没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也就没有多管。
倒不是我不负责任,而是想借机考验一下他的办事能力。长期以来,生活中的人情往来,极少让他处理,现在既已自立门户过日子,这类事总归要独自面对。
只是事情的结果,还是让我低估了这对“月光族”的购买力。
给他老丈人买了什么,我没有细问,只知道凑齐了“八个八”,花了一万多。这倒也没啥可说的,毕竟是该有的礼数,咱也不是小气之人。可是,儿子觉得:节礼应该公平。对生他养他的父母,也不能怠慢,这成家后第一次给我们送礼,虽不至于花上一二万,但减一半,怎么也得五六千。于是,凑够小规模的“八个八”,装满两辆车,一人一辆开了过来,而后,小俩口满头大汗,花了近半个小时才将之搬到楼上。我和老伴看着堆放小半个客厅的礼品,惊得目瞪口呆,好久都没有反应过来。
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者,开口不骂送礼人。对孩子的孝心,我们只能开心笑纳。尽管事后老伴没少埋怨,怪儿子乱花钱,但东西都是超市买的,人家可没有七天无理由退货,她嘟囔了几天,也只好作罢。这堆礼品中,大部分都是零食,我们不喜欢,除了让他们自己挑走一些,其余的只能拿去送人一一陆陆续续小半年,才在一次次访亲拜友中处理完毕。
花钱需谨慎,购物要理性。这是老伴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虽说当下的年轻人,消费观超前,我们不认可,但舍得为父母花钱,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也许是妈妈的唠叨起了作用,等到春节送礼时,他倒是先电话征求我们的意见。这一次,更是主动约他妈妈前去商谈。据说,就连给他岳父母买什么,也听了妈妈的建议。
“这种酒一共买两箱,你一箱,给他岳父也买了一箱。”老伴对我说。
“这样最好。也不需要买多好的酒,百十块一瓶的,平时喝喝挺好,亲家是实在人,应该没有意见。”
“是儿媳问了她爸后,才买的。”
“没有给我岳父买一箱?”我笑道,“去年不是也给他外公买了一箱酒吗?”
“我没让给老头买白酒,都轻微脑梗了,还能喝?”老伴白了我一眼说:“我让儿子给他买了一箱红酒。”
“行,红酒能软化血管。对了,我们的节礼你准备了吗?”
“今年不给他们买吃的了,给老两口一人添一身秋衣。”
“这事你自己做主吧!”不知是不是应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我的心中莫名升起一股淡淡的哀伤,竟想起我早已逝去的父母来。他们健在时,我们经济困难,没有给他们买过一次节礼,只是象征性地寄点钱.....
“别卖呆了,抓紧吃了饭,一会和我一起去买菜。”正当我感慨之际,老伴把早餐端到桌上说。“上午儿子去亲家那儿送节礼,晚上就来我们这儿,得弄几个像样的菜吧!”
我忙点头称是。下礼拜就过节了,今天周日,确实是最佳送礼时间。听老伴说,除了刚收到的一箱酒,儿子还买了几样,其中有一件我喜欢的东西。我猜了一会也没猜出是啥?这倒让我颇为期待起来。
原载《徐州日报》放鹤亭副刊 (2024.9.18)
【编者按】临近中秋节,作者选旧文向读者精心描绘了徐州当地特别讲究的“送节礼”。尤其是新女婿头一次送节礼时,还有“六个六”、“八个八”、“十个十”之说。一般的水准也要四五千,高一点标准要花一二万,甚至更多。作者去年对新婚的儿子“送节礼”的贵重礼物,深感过于隆重,于是建议“月光族”儿子,再次的“送节礼”只求合心意,不必铺张浪费。真情表达了父母对儿子讲礼数的期盼,同时也表达了家庭温暖和谐。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