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孩子崇拜的松山战役“娃娃兵”

我的两个孙子是双胞胎,今年12岁,在小学五年级读书。春节期间我们相聚,他俩让我给讲故事。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便问:你们知道松山战役“娃娃兵”的故事吗?他俩说:“没学过,老师也没说过,一点也不知道”。
于是,我给俩孩子讲起了松山战役上“娃娃兵”的故事:
松山战役是远征军为打通援华交通道路而发起的重要战役。此战役中,日军守备队依托坚固的军事堡垒进行顽抗,给远征军造成重大伤亡。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远征军最终攻克松山,全歼日军守备队,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这场战役中伤亡了7783人,其中1000多名娃娃兵牺牲,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最小的只有9岁。这些孩子随着战事升级,他们挺身而出,为梦想而奔,最终扛起武器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他们的壮举仿佛让我孙子见识到了真正的勇气和坚韧不拔少年。双双举大拇指说:他们永远是祖国最可爱的英雄孩子!紧接着问我:“为什么叫孩子去当兵?”
我讲起了“娃娃兵”的由来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阻止别国对华武器援助,日军在封锁了海空交通线的同时,也对陆路“抗战输血管道”实施了破坏。当时,欧美国家为了使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无法全力开拓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经滇缅公路运输大量援助物资到中国。因此,滇缅公路 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抗日战争的成败,也影响到二战的进程。
因此,中国唯一的援助通道,被英、日两国默契地关闭了,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形势。然而得到保证的英国人并没有如愿,日本为了夺取丰厚的自然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战争体系,还是在短时间内席卷了东南亚诸国。1941年12月,面对6万日军对缅甸英军的进攻,英国求助中国希望中方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仰光危急,中国远征军10万余人奉命入缅援英作战。历经2个月的血战,英军节节败退。他们不顾友军安危,废除了原先的作战计划,决意退守印度,放弃整个缅甸,并要求中国远征军接收防线,掩护其主力撤退。孤军奋战,缺乏物资给养,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最终惨败而回。10多万大军仅有4万余人长途跋涉回到祖国,近7万英魂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
由于松山地势复杂、沟壑纵横,横跨怒江的惠通桥,就在松山的脚下。日军顺利切断滇缅公路后,并在松山防线修建了大量堡垒工事。某军事专家参观防御工事后,做了如下评价:“状如大型蚁巢,坑道四通八达,即使重炮命中,内部震荡亦微。”我军曾发起多次猛攻,都因伤亡惨重而败退。连连获胜,助长了日军嚣张的气焰,日军13联队长松井秀治狂妄地宣称:中国人想攻下松山,就拿10万人命来填吧。数年的血战,不仅日本的战争潜力消耗甚大,兵员无法得到补充,远征军也同样如此。到了不是敌死,就是我亡的严峻地步,远征军在征兵时,不得不放宽了条件,总计招收了7000多名“娃娃兵”。
中国远征军,是国军派遣到缅甸与日军作战的部队,由于远离本土作战,这支部队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问题,如物资短缺、兵源不足等等,并且战斗过程也更加激烈。也因为面临的挑战众多,因此远征军在第一次入缅的作战就以失败告终,远征军被迫退守到怒江东岸,和日军形成了僵持的态势。此时要想扭转战局,必须拿下松山,一旦松山打通,滇缅公路的所有权就会再次回到我们的手上,为了打赢这一仗,远征军在兵源不足的情况 下,征集了7000名十来岁的少年组成了娃娃兵军团……
让孩子懂得“娃娃兵”的牺牲精神有多么可贵
“娃娃兵”年龄都在16岁以下,大部分是父母(被日军杀害)双亡的孤儿。原本作为烈士家属跟随部队四处漂泊,一开始娃娃们只负责后勤工作,传递命令、煮饭、洗衣、打扫卫生等。1944年6月4日,当远征军发动松山战役时,这些稚气末脱的“娃娃兵”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却毅然走上战场。
这些被统称为“娃娃兵”的少年们,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和正规军一同走上战场。他们年纪轻轻,却承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恐惧。然而,尽管面对的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这些娃娃兵们仍然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开战前,美国记者罗斯采访了一群中国娃娃兵:“战争结束后,你们想干什么?”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道:“回家放牛、种地、当学徒、去大城市……”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超越了其年龄的成熟,他表情严肃地说:“中国抗战必胜,可那会儿我可能死了吧!”后来,这个名叫张全胜的9岁娃娃兵,在松山战役中被日本人俘虏了。当日军问他想怎么死时,他回答:“我死了,可是中国永存!”日军幸存者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道:孩子虽小,但眼神坚毅,其不屈的英雄气概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些孩子们从小目睹家破人亡的悲惨,内心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他们毫不犹豫地应召上战场,身着硕大的军装,手握比自己还高的枪,迎着40多座火力全开的碉堡,奋不顾身地冲向了2000多米高的松山主峰,与敌人厮杀。有的娃娃兵在战斗中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在敌人的炮火中,依然坚定地向前冲锋。面对日军的扫射,他们全然不顾,只知道眼前的鬼子必须杀光。有些被俘虏的孩子,他们的英勇宁死不屈,让眼前的日军都惊叹这么小的孩子都能这么勇猛不怕死。这份坚毅震慑了在场行刑的所有日军。小英雄们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如今来看,他们还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却捐躯赴了国难!孩子们战斗之惨烈,牺牲之悲壮,令人动容!这场战役娃娃兵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牺牲1000多人,你俩向他们学习什么呢?我问。两孙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小英雄们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我们开始克服困难,学会能吃苦。”
讲故事是让孩子们学习英雄保卫祖国的革命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过去80年了,如今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中矗立着群体雕塑,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娃娃兵方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些娃娃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流血牺牲,才换来如今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岁月静好!巍巍松山,滔滔怒江,曾经记录了中国军民悲壮的一页。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少年英魂们可以含笑九泉了!
2013年9月,我国政府在云南松山脚下,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里,建立起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最令人泪目的就是“娃娃兵方阵”。前去参观的小朋友都会好奇地询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些雕塑看上去与我年龄相仿,他们为何能出现在烈士纪念陵园呢?”
是啊,十多岁的孩子,一个个稚气未脱,如果不是惨烈的战争,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应该会待在父母身边,走进宽敞明亮的课堂,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闹。国家危难之际,这群小战士义无反顾投入战场,与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拼杀。他们或许不懂得什么叫做团结抗战、帮助盟军拖延消耗日军主力的大道理,甚至可能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可是这些小战士都有一个念头——谁若侵犯我的家园,杀害我的父母同胞,那就是敌人,是不死不休的仇敌!
战争的记忆总是痛苦的,虽然娃娃兵们有血性,但是祖国的强大才是我们最大的后盾。今天的松山,已经被打造成了一片战场遗迹景点和爱国教育基地,在山上有着许多当年留存下来的战壕和工事,树立了大大小小的纪念碑和阵亡战士公墓。在这片庄严的墓地中摆放了众多座远征军战士们的塑像,其中就有1000多个为国捐躯的娃娃兵的塑像,他们穿着明显不合适的军衣,背着大大的挎包还挂着个搪瓷杯。
2012年,老兵慰问团联合贵州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展开贵州老兵关怀计划。活动启动那天,现场挂了许多海报宣传,一位名叫陈友礼的老人看到之后,找到志愿者说道:小伙子,你们这是干啥呢,是需要老兵做点什么嘛?我也参加过抗战。志愿者为了了解老人具体情况,便多次到他家中访问。谈话中了解到,陈友礼老人11岁就参加了远征军,国民党的第五军第200师。老人能准确的说出连长、师长、军长的名字,而且讲述的事情细节多数都跟历史档案描述的一样,完全符合对照老兵的认定标准。聊天的时候老人曾说,这辈子当了十多年的兵,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却没能留下一张军装照做纪念,很是遗憾。
志愿者想到11岁参军的李占宏的娃娃兵照片,心想:那照片虽然不是老人的,但是我国远征军的代表人物,而且也是11岁参军,送给老人他肯定会喜欢。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志愿者便找到那张照片,冲洗出来裱了相框。再次来到老人家探望的时候,送给了他。当老人看到照片的时候,愣在了那里,然后突然泪流满面,激动的说:这就是我啊,70年前的我!志愿者听到也傻眼在那里,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儿?估计是老人认错了,可能照片上的人跟他小时候长得比较像,然后问老人:“这照片上的人是不是跟您小时候很像。”
老人摇了摇头说:“不是,这个照片上的人就是我,在中缅印战场上,美国人帮我拍的。”之后志愿者跟老人细细聊了一下那张照片。照片的拍摄地是滇西的龙陵,当时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是那里天气并不怎么冷。拍摄者是美国的一位通讯兵,那天他拿着相机想给中国士兵拍照,第一眼就看到了13岁小小的陈友礼。后来志愿者回去查阅资料,老人所在的第200师确实参加了龙陵的收复战斗。但是为了慎重对照,志愿者又专门找到公安局技术处人员,以及精于面部结构的画家,做那张娃娃照及老人现在的照片做了对比鉴定,他们都说高度疑似应该是同一人。
这更加证实了陈友礼老人身份的真实性。名字为什么不符?结合当时的情况,一、可能是因为大家语言不通,所以标记错误。二、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英语的姓一般是在后,如果Lee放在前面,那么读音就差不多了。最后确定了照片与本人身份一致。
抗战胜利之后,第五军加入到内战,1947年陈友礼跟随部队投诚到共产党,被编入解放军当司号员。抗美援朝时,跟随部队第一批前赴朝鲜作战,参加过大大小小战役十多次,1955年转业回到老家做农民,因为家里只剩下自己,便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这些年,随着国家对抗战老兵的关注越来越多,老人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有人问他是否后悔过参加国民党。他说:“不后悔,国难之间,保卫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无论在那个部队。而且我现在哪都挺好的,国家给老兵的待遇挺好。志愿者服务又圆了我当兵后的梦。”两个孙子听完故事,激情满怀说:”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长大去当兵保卫祖国”。
听着小英雄的故事幼小的心灵被深深感动
革命传统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应该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由于我与儿子住两个城市,一年见不上一次面,讲完故事当时我就对儿子说,要对孩子经常讲革命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我的父亲是老师,他从小给我讲革命故事,使我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中学时代我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参加工作后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现在我已是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对于儿子,我从小就给他讲革命故事,他便敬重军人,中学毕业就入伍当上一名边防兵。当兵六年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官,并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现在机关工作,一直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而今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岁月里,我给孙子讲了松山战役“娃娃兵”的故事,更觉得今天和平生活的甜蜜,也使子孙后代懂得现实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他们很珍惜幸福生活,该工作的努力工作,该读书的好好学习。我家四代人继往开来讲革命故事,形成了家庭爱国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家庭是国家的细胞,有国才有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叫他们记住这段抗战历史,树立少年英雄的丰碑。我家和千千万万个家庭都一样,一代接一代地讲革命故事,传承抗战精神。正因为我们有凝聚起来的精神灯塔照耀,中华民族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世世代代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清明节日子里,听儿子说,两个孙子主动提出去烈士陵园扫墓了,我激情由然而生!
苍松翠柏映蓝天,
烈士陵墓立中间。
悲壮哀歌冲霄汉,
少儿小手举过巅。
长大继承先驱志,
革命红旗扛在肩。
学好文化为祖国,
铁打江山万万年!
【编者按】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一个每一名中国人必须记住的日子。作者通过对孩子讲革命故事,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行动。战争慢慢远去,和平年代让许多孩子只看到了眼前的舒适生活,对于那些用生命保卫祖国的英雄知道得越来越少,特别是作者所说的“娃娃兵”的事情,恐怕是很难理解,历史确实记下了一笔,“娃娃兵”的牺牲令所有人难以接受,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娃娃兵”,尤其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让孩子们懂得崇尚英雄是自己最基本的德行。感谢作者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也让我们重温了那样一段战争历史。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