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煤海深处的纸短情长

作者: 玉成 点击:383 发表:2025-03-15 08:59:53 闪星:2

摘要:我是矿工写矿工。回忆为矿工代笔家书的经历、描述家书在矿工与家人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矿工们及其家人之间质朴、深厚的情感。

阳光透过斑驳的窗帘缝隙,如细碎的金线,悄然融入那个温暖的午后。我独自坐在家中书房,岁月的尘埃在空气中轻轻飘荡,而我心中沉淀已久的不安,如同被惊扰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这股不安驱使我翻箱倒柜,试图在记忆的角落里寻找那久违的温暖。终于,一大摞旧书信从尘封的岁月中浮现,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沉睡的宝藏,等待着被重新唤醒。随着它们的出现,那些矿工们在偏僻煤矿中传递情感的场景,仿佛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在眼前浮现。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秋日,我作为一个上过高中的年轻人,却走上了煤矿采煤的职业道路。在那矿业发展尚处于交通不发达的时期,家书是矿工们与外界、与家人之间唯一的羁绊,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珍宝。听说我写字比较工整好看,一天,一位老工人来到宿舍,他那布满煤灰的脸上带着一丝羞涩和期待,恳切地请求我为他代笔写信。望着他那殷殷期望的目光,我欣然应允。在他的口述下,我不紧不慢地记录着他那份质朴而真挚的思念。当我将整理完的家书念给他听时,老工人脸上的笑意溢于言表,他伸出那双粗糙的大手,竖起大拇指:“好!好!还是有文化的人会说话!”这赞赏如同一股暖流,瞬间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心里仿佛喝了蜜一样美滋滋的。

从此,单位的工友们纷至沓来,请我慷慨代写。矿工们淳朴善良,他们如众星簇拥明月般呵护着我这个“书生”。他们舍不得让我参加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在下班后,他们争先恐后地将我这个“瘦弱”的小伙子背上井。这份珍重,浸润在煤矿的日常里,如同无声的感恩赞歌,回荡在那片黑暗却充满温情的煤海深处。

在矿山深处,那一封封家书如同点点繁星,照亮矿工的心灵归宿。家书不仅是沟通的载体,更是心灵的寄托。其中,一位老矿工将一生的辛劳倾注于字里行间,他充满自豪地说道:“我热爱煤,燃烧自己,温暖社会。我的煤矿,也同样护佑着我。”这一语道出无数矿工的心声,他们将矿井视为家园,用汗水浇灌着生命的土地。每当收到家人回信,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他们心中“红太阳”,驱动他们在煤海中踔厉前行。

妻子的回信中,总是蕴含着无尽的温情:“亲爱的,为了这个家,你长年累月坚守在采煤一线,用汗水换来我们的无忧无虑。你是家的顶梁柱,也是我心中的精神支柱。”这样的字句,温柔地抚平他们心底的疲惫和孤单,成为他们辛勤劳作的动力源泉。同样,孩子的家书中流露着对父母辛勤劳作的崇敬和自豪:“亲爱的老爸,你在煤矿辛勤劳动,我知道为了家你付出了许多努力和汗水。我在学校里,一定努力学习,希望为你取得优异的成绩而骄傲。”朴实的语言,却如同清新的泉水,涓涓流淌,滋润矿工们奋斗向前的心田。

还有父母致儿子的信,满载着长者无私的期望:“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用古代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激励孩子牢记平安顺遂的初衷,铭记母爱的博大和力量。这些家书,如同岁月的珍珠,串联起矿工们与家人之间深深的牵挂与思念,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时光荏苒,煤矿的景象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现代化通信工具的普及,使得家书这一古老的形式渐渐淡去,但其中深藏的真情、感怀与牵念,依然停驻在每个人的心间。这些承载岁月记忆的文字,见证了矿工们的辛劳与承诺,述说着人间最本真且永不磨灭的情感。

纵使我们处于技术迅捷的今天,家书这朴素却深情的方式或已不再流行,但其结实厚重的情感从未消逝。令人怀念的家书在矿山深处,依然书写着那些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感,把心中最柔软的牵挂带给远方的亲人。那些字里行间的温暖,犹如无尽的诗篇,不断吟咏,传承给后人。矿工的家书,如同淬火的钢铁,照亮他们挺立的道路。纸短情长,情深似海,它不仅仰顾那幽暗矿井,更映照出一代又一代跋涉者永不放弃的希望与追求。

珍惜这些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那些家书所承载的情感,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在每一个矿工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书信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曾经的家书可以抵万金,所有想念亲人之情,都在这一字一句里面。阅读作者的短文,让我想到自己参军后几年,家书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成为与亲人沟通的桥梁,每当收到家书,内心是激动的,也是幸福的,这与作者所说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书信已经不需要,现在还可以视频,通信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不过,那样的时光永远留在许多人的心里。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