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鲁迅与厦大

作者: 独旅 点击:2407 发表:2017-12-02 10:29:31 闪星:2

摘要:厦大把鲁迅热捧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也只能理解为往自己脸上贴金,借以宣传自己。这一点倒是有一些让我轻看起厦大来,媚骨太多,傲骨太少。鲁迅有知,不知当作何想。

    鲁迅与厦大,有着许多解不开的结。太多的是是非非,都是在我到了厦大以后才慢慢了解。后来再想起厦大,总是会浮现起先生冷峻的目光,我不知道这冷峻中是否有着丝丝缕缕的怨恨。

  厦大的阳光很好,每次到厦大给我的感觉都是如此。即便是酷暑,也有着椰风轻送的凉爽。我就是在这样的凉爽中与先生相遇。到厦大,避不开的是陈嘉庚,避不开的还有鲁迅。

  第一次到厦大,我是带着一份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在校园的角落。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从五缘湾的海边看过日出。想到厦大,一发不可收拾地激动。一路打的来到南门,正是学校上课时间,任我怎么商量保安就是不让进。想到第二天就要飞回南京,心有不甘。出租车师傅说我们从后门试试吧,听说那里要宽松得多。师傅说的后门才是南门,厦大的门有一些奇奇怪怪,俗称的南门从方位来说应该是北门,也许这里的“南”与对面的南普陀有关。

  出租车将我一路递到芙蓉隧道的入口,看守后门的保安大哥在我一再恳求下总算转头默许,我才得以走进心仪已久的厦大。沿芙蓉隧道前行,一路走,一路看两侧的涂鸦,一路心有胆怯,很担心一声吆喝阻住我前行的路。

  走到隧道尽头,右手是芙蓉餐厅,左手是一个超市。一条林荫道,绵延向校园深处。高大椰树洒下阳光,落下一地斑驳的光影。一个人怯怯地走,一路去感受这一份宁静与安祥。偶有自行车铃声从身后传来,总让我想起骑行在校园时的情景,时光悠远,往事如梦。

  走过人类学博物馆,馆门紧闭。左手侧是一片错落有致的摩崖石刻,有楚图南的“热爱祖国,敬恭桑梓”;有赵朴初的“美尽东南欸学宫,春风吹佛百花红,歌思六十年来事,中有呕心鲁迅翁”;有陆定一的“甘为孺子牛”;也有钱君匋的“书岩”,算是给这些名人题词荟萃了一个标题。看题刻时间,是1981年厦大六十年校庆。算起来,今年该是厦大建校九十六年了。百年老校,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看到陆定一“甘为孺子牛”那一刻,第一想到的就是鲁迅。走过转角,先生的石雕一下突兀眼前,棱角分明,姿势神态传神,日夜注视着来往的学子。也许正是上课时间,纪念馆并没有开门,就此匆匆别过,留些许记忆在风尘。

  第二次到厦大,是作为一个短期培训的学子,有学员证可以自由出入,有大把光阴任我支配与晃荡。才发现厦大校园里,鲁迅的身影无所不在,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有鲁迅纪念馆,有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手书。鲁迅对厦大的影响无处不在,似乎已成为厦大校史上一段无上的荣耀。

  当我走进鲁迅纪念馆,当我走在校园里,当我翻开这一段历史,却发现鲁迅之于厦大远没有表面来得这么荣光。里面的是是非非,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我还是相信,在厦大短暂的四个多月里,鲁迅对于厦门与厦大还是颇有怨言。其实岂止是怨言,鲁迅对于厦门和厦大大概可以用得上“诋毁”了。用鲁迅的话说,“厦门的花像厦门的婊子一样,一年四季都有”,“大概因为和南洋相距太近之故罢,此地实在太斤斤于银钱”。

  鲁迅对厦大的印象也十分糟糕,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讽刺地形容厦门大学,真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海边上”,“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对于各处都不大写信。这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四周的人家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的店铺,只有一家,卖点罐头食物和糕饼。”

  鲁迅曾到学校后山的丛冢中留影数张,在其中一张照片中把自己描绘为“在草木丛中,坐在一个洋灰的坟的祭桌上,像一个皇帝。”荒冢累累的景象给鲁迅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

  单从这些印象,我觉得鲁迅还不至于这么急急地想要离开厦大。究其原因,还是鲁迅的个性使然。鲁迅与同事的关系很不融洽,一方面是因为别人的嫉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鲁迅的性格。“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一点派头,也没有一点客气,衣服也随便,铺盖也随便,说话也不装腔作势。”这使得他跟一般的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教授和学者很不同,而一些势利的厦门人只重衣冠不重人,所以鲁迅经常遭到一些厦门人的冷眼。加之时常在国学院内四处投“匕首”,所以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以及几个教授的排挤,这大抵也是鲁迅想要离开厦大的一个原因。

  至于后来厦大把鲁迅热捧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也只能理解为往自己脸上贴金,借以宣传自己。这一点倒是有一些让我轻看起厦大来,媚骨太多,傲骨太少。鲁迅有知,不知当作何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是铮铮烈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作者从第一次满怀忐忑走进心仪已久的厦大,与鲁迅先生的石雕匆匆一见;到第二次有机会得以有大把的时光在厦大的校园里“晃荡”,看到先生的身影无处不在。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或书信间,作者看到了先生对厦大和厦门的印象。我们跟随作者的视野一同走进厦大校园,游览厦大校园景致之余,也对鲁迅先生与厦大的种种有了更多的了解。感谢作者来稿,推荐阅读。【编辑: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