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糁(sa)汤名考

作者: 钱塘公 点击:9173 发表:2022-12-08 08:13:31 闪星:3

摘要:糁字早在“说文”就有解说,已表米肉羹汤之意,而潵啥(月乔韭、饣它)字,本无糁意,用在sa汤身上,既非缺少本字的同音替代,也非字义相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实乃雀占鸠巢。Sa汤之糁,本字本音既存,潵和啥(月乔韭),这几个用在糁汤名上的错别字早该退位了。 sa汤,糁汤也,不是潵啥。

       糁(Sa)汤,是盛行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一种小吃。关于糁(sa)汤,度娘和搜狗都有解释,大意是此汤自西周时期从阿拉伯传入,最早在齐鲁流传,是鲁系菜的一种,现在流传于苏鲁豫皖地域,都是以鸡、牛、猪、羊的肉或骨头做汤,各地做法在配料上略有不同。淮北、宿州、阜阳、徐州一带,糁(sa)汤做法是以鸡汤(骨汤)为主,放入鸡丝、麦仁、香料、葱姜、胡椒、盐醋、香油,有的还打入鸡蛋花,入口鲜香醇厚,回味无穷。鲁南地区,如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再北到泰安、济南,都有此汤,以济宁“白糁”做法最为正宗。从中华典籍记载来看,糁(sa)汤流传华夏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民间流传关于糁(sa)汤名字的版本不一,多是借清代帝王之口,与糁汤流传千年的历史不符。网络、报刊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也常常争论糁汤的sa为何字,不能统一。笔者祖籍鲁南济宁,生长于淮北,曾经以“咬文嚼字”为业,日常偏爱糁汤,对sa字之争更感兴趣,究竟是糁?是潵?还是民间故事里的“啥”(“月乔韭”、“ 饣它”)?引发我考究这个糁sa字。

        经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所录,对比每字的发音、古今字义和注释引文,参考“现代汉语”(语音教材)和“搜狗”、“百度”相关条目,我认为,糁汤之sa,今人争议之“糁”、“潵”、“啥”(“月乔韭”、“ 饣它”)等字中,有籍可查且能准确表述sa汤含义,记载sa汤主要内容(麦米、肉汤、五味)、制作方法,发音与今人口语之sa相同的,应为“糁”字,辨析如下。

      

       一、 糁

       ①“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第147页,“说文七上”、米部之13字:糂,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从米甚声桑感切,糂古文从糁。②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未集上、米字部、九画(第910页),糁,注释为“方言,米粒”;“谷类制成的小渣:玉米糁儿”。 ③搜狗百科:《礼记·内则》     称“糁”为“以米和羹”,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④辞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修订重排版)第2012页,糁,音san,字义引“说文”中“糁”字注释为例,并加注“凡羹斋宜五味之和米屑之糁”。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3351页,糁,两个释义,其一:“以米和羹”;其二:饭粒。并注明“今吴方言、江淮方言谓饭粒为米糁、饭糁”。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版)第1175页,糁,读音为san,释义为“方言,米饭粒儿”;1211页,释义:谷类磨成的碎粒。

       前述典籍对“糁”的释义中,米粒,应理解为糁(sa)汤中的麦仁(麦米)。早年,淮河以北至黄河流域,种粮以小麦为主,民间也以麦米(仁)和牛羊猪鸡肉做羹汤。如今,麦仁仍是正宗糁汤中必加的主料,而肉汤则变化为鸡汤、骨汤不等。

       ⑦糁汤之sa的发音,来源于糁的鲁南方言。鲁南方言与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北的江淮方言,同属中原官话。其特点是声调与普通话大致相同,基本不发翘舌音。

汉语发音的演化过程,总体方向是由浊向清转变、向普通话转变。由于各片区方言的声韵系统不一和音节差异,造成演进的不平衡,某些老派读音体现了方言的地域特色,或者部分保留了古音,或者形成方言特字。现代汉语里“糁”(shen)字没有sa的读音,在sa汤盛行的鲁南、鲁西南,sa汤的文字和口语一直沿用“糁”字,因为鲁南地方没有卷舌音,糁(shen)一直读做sa,属(平舌)舌面低元音,声调阳平。糁汤发音之sa,正由此而来,并保持至今,带有明显的鲁南方言特色。

       类如皖北中原官话中的阜阳方言,下雪的“雪”字,古音为shuo(朔),如今阜阳地区“雪”字发音就保留了古音,仍读为shuo(朔)。再如阜阳部分老派方言声母系统中,没有唇齿音声母“f”,其“飞” 字读作“ hui(灰)” 、“方”读作“huang慌”,以及古入声腭化造成的“黑”读作“xie(歇)”、“客”读作“qie(且)”等发音,与普通话形成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方言的地域特色。


       二、潵

       ① “康熙字典”巳集上、水部、第650页,潵,读音为shan,字义仅有“水散也”三个字;②“辞源”未录“潵”字;③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3308页,潵,音sa,释义为两条。其一,水名,即潵河,在河北省;其二,潵通“撒”,散播。“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收拾骨殖,潵在池子里”。④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版)第1169页,潵,读音为sa,声调为上声(同“洒”声),释义为“潵河,水名,在河北”。

      古今字典词典中,潵,其字义与米、肉、羹、汤,毫无关联,且发音声调为上声(洒),与“糁”字的阳平发声不同。认定sa汤之sa就是“潵”字,于音于义都毫无根据。


         三、(月乔韭)sa和(饣它)sa

         1、(月乔韭)sa(电脑的word字库里无法拼出那个sa字)

         ①“康熙字典”未集下、肉(月)部、第950页,(月乔韭)集韵悉盍切音(未标声),释义为“肉杂”。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3315页、2237页,音sa,声调为去声(第四声),释义为“肉杂”③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未收(月乔韭)sa字。

③(月乔韭)sa与“糁”汤之sa,释义与发音(声)均不相同。

        2、(饣它)sa (电脑的word字库里无法拼出那个sa字),查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字典,均未收录,应为后人附会生造。


        四、啥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3376页,“啥”,音sha,释义为:什么。如:你要啥?“老残游记”第四回:“在这儿,在这儿,你老啥事”?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版)第1183页,“啥”,音sha,声调阳平,属卷舌的舌尖音。释义为:疑问代词。如“有啥说啥”、“到啥地方去”?“啥”,指代“什么”。

       ③上述典籍关于“啥”的释义,都是疑问,指代“什么”,完全没有羹汤的含义。

      ④在发音上,“糁” sa是平舌音,带有疑问的“啥”sha,是拖长的卷舌音,二者明显不同。

       五、为什么会有人把糁(sa)汤写做“啥汤”?遍查网络所记,其根据都是假借民间传说。千百年间,糁汤之名随其美味在民间口耳相传,有听其音不解其字者,遂以自己所知和理解,误指为潵啥(饣它)等字。有的为了证明所借之字,继而编排了多种民间传说。

        有的说是康熙微服私访时,在一个小店里喝了一碗粥,觉得好喝,问是什么粥,厨子紧张没听清,问康熙说的是“啥”?康熙误认厨子答为“啥汤”,因此流传。有的编为乾隆下江南时,因途中饥饿,在路边喝了一碗鸡汤,感到很香,就问卖汤的老婆婆是啥汤?老婆婆耳背听不清,重复乾隆所问的“啥汤”?乾隆误以为汤名就叫“啥汤”,因此流传。

       这两种传说,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都不知道sa汤之“糁”究竟是哪个字,就找了众人都识的一个同音“啥”字来替代,没有细考其发音的不同。其二,为了证明错用的“啥”字就是sa汤之“糁”,都是编造了清朝皇帝误会的故事,根本不管是哪个皇帝,也没考虑两千年前的典籍已有“糁”字记载了sa汤的内容和制作,人为缩短了糁sa汤的历史。

       遥想康乾二帝,都是博学大家,饱读典籍,且身处最高决策位,其常态应是谨言慎行,对初始接触而未懂之事,哪里会如此轻漫,不加细考,任人所言?

       历史记载,康熙好学上进,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创造了康熙盛世,他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乾隆的汉文化水平很高,能诗善画,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编成“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以及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像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还下令征求书籍,编撰“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

       再看中华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糁(sa)汤,如同流传的众多特色饮食一样,从选材配料到制作加工,有着明确的内容和方式,是历经千百年逐渐完善定型的。民间无法细考糁汤的悠久历史和sa音的由来,随意编造糁汤名字,将一个疑问不知的“啥”字,安在康乾二帝身上,假借皇帝口误来以假充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糁汤的流传,但也造成了糁汤冠名的谬误,经民间口耳相传,以讹传讹至如今。这是粗糙对待传统文化,缺少严谨求真之匠心。

        诚然,古代汉语中不乏通假和假借现象,一般是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如蚤与早、说与悦、要与邀等,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汉字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众多意思。严格地说,通假是本有其字的临时替代,是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别字替代。假借则是本无其字,用了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替代。通假和假借,本质上都是错别字。从字典收录糁潵啥等字来看,糁字早在“说文”就有解说,已表米肉羹汤之意,而潵啥(月乔韭、饣它)字,本无糁意,用在sa汤身上,既非缺少本字的同音替代,也非字义相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实乃雀占鸠巢。Sa汤之糁,本字本音既存,潵和啥(月乔韭),这几个用在糁汤名上的错别字早该退位了。

       综上,sa汤,糁汤也,不是潵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智慧灵秀,奥妙无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汉字还闪烁着真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解析汉字,可以领略她独特的神奇魅力和深邃哲理。如:“人”字只有两笔,一撇一捺,一笔指自己,一笔指他人;自己和他人共同组成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汉字的传承和发展,演绎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神奇,更昭示着我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智慧与奥妙。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汉语各种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作者的杂文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观察入微,探研至宽,让人耳目一新。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