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十五六岁的时候,读到过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但那时年龄小,不知道异样的原因。
如何解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呢?人们一般解释为:一个貌似可怜之人,他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令人痛恨的原因。这句话试图警示人们:不要被可怜之人外在的表象蒙蔽了双眼,而忽略了他背后令人痛恨的真相,这样的解释我是赞同的。就像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被捕之后,一夜急白头,那狼狈不堪的样子,即使真的痛不欲生,悔不当初,我们也不要忘了他们犯过的罪行;就像那些四肢健全的人扮演的乞丐,即使他的欺骗得手了,其实早已经成为“四肢不健全的乞丐”,这类可怜之人真有可恨之处。
我对这种解释总感觉不舒服,即使理智告诉我这是有道理的。直到在课堂上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老师强调指出,这里的痛恨是指非常遗憾的意思,古代的恨经常解作遗憾。我眼前一亮,我不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自哪里,但它既然是从古代流传而来的“老话”,那恨字是不是指遗憾的意思呢?我试了一试,发现还真有一些道理。后来,我读到过“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里的“恨”字都是指遗憾的意思。甚至我们经常运用的俗语,“一失足成千古恨”,“恨铁不成钢”的恨字,也可以解释为遗憾。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感到欣喜,我也很遗憾,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恨解释为愤恨呢?
后来看到了两个视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2011年有一档节目叫《谭谈交通》,是一位谭姓警官说交通的栏目。有一天,他在路上发现一辆三轮车,车上装着满满当当的树枝,上面还坐着一人一狗。谭警官拦下车教育那个人说:“拉着七八百斤的树枝,上面坐着人太危险了,难道你爸爸不管你吗?”那个人说:“我出生五个月父亲就死了,二十多岁母亲也死了,后来哥哥也死了,继父也死了,继父刚刚死了,我的老婆生孩子难产,老婆孩子也死了,现在只剩下一个异父同母的有智障的弟弟和一条老狗,我就靠捡破烂为生。”这档节目播出后,引起人们广泛反响,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活着》中的“福贵”吗?现在网上都叫他“福贵大爷”。试问这个可怜之人有什么可恨之处呢?生活已经如此困顿,“福贵大爷”依旧是面带笑容,他既没有出去乞讨,也没有靠政府救济,而是捡破烂自食其力。他很可怜,但不可恨,更可敬。
在手机上曾经看过一位女记者采访一个就要被执行死刑的杀人犯的视频。视频上杀人犯谈笑风生,对女记者说:“你千万不要靠近我,不用一分钟,我就能弄死你,我出手很快的。”女记者面无表情,淡定从容地说:“别人也警告过我,但这是我的职责。我想每个人不是天生就是杀人犯。”这个杀人犯苦笑一下说:“我也不想。可杀了第一次就没有回头路了。”女记者接着问:“难道现在你不想说些什么吗?”杀人犯低下头,沉默了几秒钟说:“我跟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我在逃亡的路上,口渴得不行,向村里的人要口水喝,没有人给我。最后到了一位老奶奶家,那个老奶奶给我倒了水。正好饭熟了,老奶奶给我盛了碗饭,当时我就流泪了。我把手里仅有的五佰块钱给了这位老奶奶,老奶奶说:‘我儿子都没有这样孝敬过我’,我说:‘如果你不嫌弃,就算你儿子孝敬你的吧!’。你说,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像这位老奶奶一样,世界上还有杀人犯吗?”这个杀人犯低下了头,记者也沉默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话。这个杀人犯杀了好几个人,无疑是非常可恨的,可他无疑是非常可怜的。难道我们在他临死前的话语里,感觉不到他曾经受到过的侮辱轻蔑甚至不公吗?而那些侮辱轻蔑他的人,难道不可恨吗?如果我们有意或无意间制造了别人的痛苦,难道我们就不可恨吗?可怜之人真的有可恨之处,可恨之处又有着可悲之苦。
可怜之人是不是一定有可恨之处?我的结论就是——不一定。所以,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谨慎地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听到人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尤其看到那些人趾高气扬,理直气壮的样子,我就非常不平。我感到站在我面前的人一定是可怜之人,这个可怜之人一定有可恨之处。今天,我再谈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蕴含着的深层的原因。
首先,从“可怜人”的角度来说说他为什么可怜?第一、他不自立不自强。第二、他自私自利。第三、他自卑自弃。
可怜人通常通过装可怜,想获得别人心理上的同情,更想获得别人物质上的帮助,有一种“等、靠、要”的心理。就像那些啃老的人,都是糊不上墙的烂泥,扶不起来的阿斗,原因就在于不自立,不自强。另外 ,这些可怜人非常的自私自利。不要说装乞丐的乞丐,更不要说贪污受贿的官员,他们有几个会想到要感恩社会,又有几个真正会孝敬爹娘?他们的骨子里往往是自私自利的。这些可怜人最让人痛恨的在于自卑,自弃。正因为这些可怜人的自卑心理,不但他自己连我们也会发现他的可怜,最为可怜的是他的自弃。具体的例子我就不讲了,朋友们自己去对号入座,填补空白吧!可话又说回来,自卑的心理每个人都会有的。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位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孩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我没有忍饥挨冻过,但经济状况始终不如人,因此我非常敏感,时刻在用奋斗掩盖自己自卑的心理,好在我没有自弃。其实,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自弃,更可怕的是还要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所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私自利,最深层的原因就在于自卑自弃。
其次,从接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的人的角度谈一谈她们的“可怜”和“可恨”。第一、反映了接受者的头脑简单,人云亦云。第二、反映了接受者的自私自利。第三、反映了接受者的混乱错误的逻辑。
现实生活中我发现,许多接受这句话的人往往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只不过别人经常这样说,自己便如此说而已。这种人“人云亦云,头脑简单”,毫无自己的主见,已经很可怜了,按理说我不应该再多说些什么,但可恨之处就在于她们那种趾高气扬,理直气壮的样子。另外,接受这句话的人很多都是自私自利的。是因为她们害怕别人说他们看见那些真正可怜的人,他们既没有在心理上表达同情,更没有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因此便主观臆断,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故意通过转移视线的方式来掩盖自己“自私自利”的本质。最后,接受这句话的人往往想通过道德绑架去掩盖他们混乱错误的逻辑。那些表象可怜的人是不是真的可怜我们不知道?如果真的可怜,是不是有可恨之处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常说这句话的人,可怜之处在于不去探究可怜人的可怜可恨之处,却主观臆断所见的可怜的人一定有可怜可恨之处,并且最可恨的是还通过歪曲事实,造谣生事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伟大英明”。比如说看到“福贵大爷”这样的人,他们会说:“这辈子即使没有做过缺德的事,那上辈子大上辈子一定做过许多缺德的事,所以这辈子才会有这样的报应。”如果你问她,你相信有来生吗?她往往会回答:“我可是无神论者,我可不迷信那些封建的东西。”福贵大爷的这辈子的可怜在他眼里是上辈子大上辈子所造的缺德而产生的今生的果报。难道她今生的“缺德”就不怕下辈子大下辈子遭受同样的果报吗?她是不怕的,因为她是无神论者,是不相信有下辈子大下辈子的。为什么到了“福贵大爷”那里,她能够说出他上辈子大上辈子做了缺德事呢?既然有“福贵大爷”的上辈子大上辈子,那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下辈子大下辈子呢?真的是岂有此理。佛教中有句话“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既不能通过果去臆想因,更不能通过因去武断果,因为他们都是符合“因果规律”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人宁愿去可怜一些小动物,也不愿去可怜人。虽说如此,但我却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作为人的最宝贵的品质——同情心。他们为什么会有同情心呢?也许是小动物的痛苦让他们触景生情触到了他们的痛苦;也许他们曾经受到过很深的伤害,所以无法忍受让小动物去承受同样的痛苦。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良心未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应该把心量和格局放大一些,即使一类人在有意或无意间伤害过你,你还是应该用可怜小动物的心,尽可能去可怜一下那些不曾伤害过你的人类,毕竟一类人不能代表人类。鲁迅先生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那我们就做个勇者吧,因为连普通人都会同情弱者,更不会去愚弄弱者。
我们都会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性格?一种说法是前世的因果规律,是天生的。也许有道理,但极个别的特例还不能说服我,虽然我是一个佛教徒,相信因果报应。我个人认为造成我们性格的主要原因是后天地理自然环境,家庭社会环境,自我成长环境的影响 ,而其中最主的原因就是婴幼儿期所接受的父母的耳濡目染的影响。现在的人们不是常说复印件出了问题在于原件吗?所以,造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可怜和可恨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性格 ,而怎样看待这句话也是我们的性格决定的。既然是性格的原因,那我们就从改变性格上去努力吧,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不良的习惯和嗜好。我们真的应该冷静地看待,辨证地分析,既不要被“可怜”蒙蔽了双眼,也不要被“可恨”阻碍了心智,更不要让自己变得“可怜”和“可恨”。
【编者按】有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意思是凡事都有另一面,那些惹人同情的人,必定存在沦落此等可怜地步的自身原因.未必值得倾囊相助。这话乍看之下十分冷漠,对于讲究人情味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太过"铁石心肠"。作者一反常态,从“可怜之人未必有可恨之处”谈起,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蕴含着的深层的原因以及从接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的人的角度反驳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观点,阐述了持这种观点成见的来由,从而论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并非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事。对待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去看才是真理!感谢赐稿,推荐阅读。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