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志愿军】将军一战壮国威

作者: 福建志愿军之家 点击:1966 发表:2020-09-17 09:58:24 闪星:4

摘要:杨大易是我军的一员悍将。辽沈战役结束后,杨大易以其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围困长春及攻打锦州战斗中的骄人战绩,被提升为 38 军112 师副师长;解放天津时他率部大胆穿插突击,分割包围,活捉天津警备区司令长官陈长捷中将;渡江战役中,所部 3 连以七只小船偷渡长江天险成功,被军首长授予“抢渡长江天险英雄连”光荣称号;朝鲜松骨峰阻击战更是让杨大易扬名于世,一战成名。

      杨大易,四川苍溪人。1919 年 3 月出生。1933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 年加入共青团,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干事、区队长、教导员、大队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兼县委书记、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步兵学校校长、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中共第九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候补
委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及广西战役等战役。1950 年 10 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38 军 112师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松骨峰阻击战,作家魏巍撰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取材于该师 335 团 1 营 3 连松骨峰战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0 年 11 月 30 日,在朝鲜西部的一个名叫松骨峰的山头,曾进行过一场空前惨烈的阻击战,南逃的美军把整个山顶炸成了一片火海,我志愿军 三连战士高喊“为祖国争光”的口号,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 5 次冲锋,全连只剩下 7 个活着的士兵,阵地巍然不动。战后,从死在松骨峰阵地美军尸体中,仍可以看到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把牙齿嵌进了敌人的皮肉里……松骨峰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为 38 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后被作家魏巍写成了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曾使亿万读者热泪盈眶的作品,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此,“最可爱的人”也成为人们对于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军旗任飘扬,强敌难撼防,将军有大易,一战国威壮。”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志愿军 38 军 112 师师长、开国少将杨大易,荣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杨大易是我军的一员悍将。辽沈战役结束后,杨大易以其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围困长春及攻打锦州战斗中的骄人战绩,被提升为 38 军112 师副师长;解放天津时他率部大胆穿插突击,分割包围,活捉天津警备区司令长官陈长捷中将;渡江战役中,所部 3 连以七只小船偷渡长江天险成功,被军首长授予“抢渡长江天险英雄连”光荣称号;朝鲜松骨峰阻击战更是让杨大易扬名于世,一战成名。

抗强敌,壮士血战松骨峰

       1950 年,杨大易率 112 师入朝作战。第一次战役中,军长梁兴初命令 112 师从熙川东侧靠近熙川,切断敌军退路。途中,杨大易路遇一个从前线退下来的朝鲜人民军师长,此人以前是东北野战军一个营级干部,凑巧还是他的部下,见面一开口就让杨大易吃了一惊: “老首长,打熙川可得小心,那里住着一个团的美国黑人大兵。”杨大易赶紧将这一重大军情急电上报军长梁兴初。梁兴初于是命令 112 师缓慢接近。待 112 师小心翼翼地抵达熙川,结果扑了个空,根本没看见美国黑人团的影子。经过对俘虏的审讯后确认:熙川并没有所谓的美军黑人团,消息纯属讹传,而南朝鲜第 8 师已于当日凌晨撤离了熙川。事后,杨大易想找那个人民军师长算账,却不见他的踪影,只好自认倒霉。
       11 月 13 日,志愿军总部召开战役总结会,由于错失战机,彭德怀对军长梁兴初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梁兴初本来很窝火,想怒骂“谎报军情”的杨大易。因为杨大易是梁兴初的爱将,梁兴初想这“谎报军情”也是有原因的。所以,批评了杨大易后,就命令杨大易立即带部队两天内攻下苏民洞,挺进飞虎山。杨大易率领部队很快攻下苏民洞,取得战斗胜利。

       第二次战役打响后,第 38 军 112 师担负穿插任务,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成为钉在美军后撤之路上的几颗钉子。南逃之敌美军第 2 师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 112 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 112 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112 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杨大易指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阻击战。
       松骨峰位于龙源里的东北,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它北通军隅里,西北可达价川。其主峰标高 288.7 米,从山顶往东延伸约 100多米就是公路。美军陆军第 2 师绰号“印第安酋长”,隶属美国陆军第 8 集团军。这支部队在第一次与第二次大战中战功显赫,曾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是美国陆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1950 年 11 月 30 日拂晓时分,112 师 335 团 1 营 3 连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背后的松骨峰。3 连是一支赫赫有名的英雄部队,曾获战斗模范连、三好连队、抢渡长江英雄连等称号。还没有来得及修工事,蜂拥南撤的美军第 2 师就顺着公路来了,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美军,3 连战士们忘记了几天行军的疲劳和饥饿,在美军距阵地只有 20 米的时候猛烈开火,立即打着了一辆汽车和两辆坦克。片刻之后,美军开始向 3 连进攻。朝鲜战争中一场最惨烈的战斗就这样开始了。美军出动 32 架飞机、18 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飞机疯了一般,把大量的炸弹和燃烧弹投下来,美军的炮弹密雨似地打在中国军队的阵地上,处在最前沿的 3 连阵地顿时弹片横飞,大火熊熊。美军士兵冲上来了。营长王宿启立即命令左侧的 1 连端着刺刀从侧面出击,肉搏战之后,美国士兵被刺刀逼了下去,于是改为从 3 连的右侧攻击,但右侧的 2 连也端着刺刀扑了上来。在刺刀的拼杀中,1、2 连的伤亡巨大,美军攻击的兵力却在成倍地增加。杨大易站在师指挥部的山头上,焦急地看着 3 连的方向。听到 3连的壮举时,杨大易和所有在场的师指挥所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气急败坏的美军开始了第 4 次冲锋,并冲上 4 班的阵地,机枪手李玉民从战友的尸体上拿起步枪向美国兵冲去。他的大腿被子弹穿了个洞,仍然顽强地与敌人拼刺刀。眼睛看不见的 3 排长要把李玉民背走,李玉民说: “你快去指挥,敌人又要打炮了!”下午 1 时,美军开始第五次冲锋。由于中国军队的合围越来越紧,美军的命运已经到了最后时刻。美军向这个公路边的小山包进行了长达 40 分钟的猛烈轰炸,我军战士在根本没有任何工事可以藏身的阵地上蹲在弹坑里,然后突然冲出来向涌上来的美军射击。没有了子弹的战士们腰间插着手榴弹,端着寒光凛凛的刺刀无所畏惧地迎面冲了过来。刺刀折断了,他们抱住敌人摔打,用拳头、用牙齿,直到他们认为应该结束的时候,他们就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美军的第五次冲锋终于失败了。3 连阵地只剩下 7 个活着的中国士兵,松骨峰阵地依然在中国士兵手中。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松骨峰下的一个很小的无名高地,扼制着军隅里至顺川的公路。在连续 5 个多小时里,美军用炸弹、炮弹、火箭弹、汽油弹,对这个连的狭小阵地进行了毁灭性的轰击,远远望去,如同浮在烟云火海中的一只孤舟。战至上午十时,3 连的指战员已伤亡大部,多数战士的枪支、刺刀都已残毁折断了,弹药也快打光了。战后看到,这个小高地被炮火炸成了一堆黑焦土。突围之敌孤注一掷,调集数十辆坦克、几十架飞机和几十门大炮,展开了最凶狠的反扑。顿时,焦灼的烈火炙得战士们难以睁眼,呼吸也
感觉困难。炮火刚停,一群饿狼似的敌人,就像决堤的洪水,向我军阵地漫了过来。连长戴玉成、指导员杨少成和 3 个排长都壮烈牺牲,党员和几乎所有的班长也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副连长杨文海、一名卫生员和身上多处负伤的几位战士。杨文海怒视着蜂拥而来的美国强盗,操起已折断了刺刀的三八枪,呼喊着为了朝鲜,为了祖国,为了烈士,同志们冲啊!纵身跃进了敌群;3个负伤的战士,身上燃着呼呼烈火,随着副连长冲向了敌群;两个正在接受包扎的重伤员,用力挣脱了卫生员的手,抱着手榴弹、爆破筒,踉跄着向敌人扑去;年轻的卫生员举起手中的夹板,向敌群冲过去;一个浑身被汽油弹烧伤的六 0 炮炮手,抱起一发炮弹扑进黑压压的敌群。这场战斗从上午 6 时打到午 12 时,敌人死亡 600 多,3 连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使主力部队及时赶来,将被堵截的美二师主力、美二十
五师、南朝鲜一师等大部被歼。战斗结束后,梁兴初、杨大易、范天恩等站在松骨峰阵地上,脱帽向牺牲的烈士默哀致敬。
       当天晚上,在志愿军司令部里,已经 6 个昼夜没有合眼的彭德怀听到前线胜利的消息后,亲自起草了一份致 38 军的电文,在电文的最后,彭德怀写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 军万岁!”战斗结束后,师长杨大易去了 3 连阵地,看到他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牺牲的我 3 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2 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
       1950 年 12 月,杨大易将 3 连阵地的情况告诉了前来采访的作家魏巍,又陪同魏巍重返了松峰 3 连阵地。1951 年 2 月,魏巍完成了 3 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他从 20 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选定了 3 个典型的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十分顺畅,很快就完成了那篇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 年 4 月 11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阅后批示: “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 “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 1953 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 “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周总理动情地说: “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常律己,不教污淖陷渠沟
       1952 年,杨大易回到祖国,1953 年任 42 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1956 年被授予少将衔。1960 年任 47 军副军长,1967 年任湖南省军区政委、司令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 年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先后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功勋荣誉章。并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老兵凯哥在网上发贴称:从 1960 年至 1969 年,我在杨大易将军身边担任参谋工作达九年之久,他那威武的武将风度、踏实的训练作风、求知执著的精神以及亲和待人的品德,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将军是 1960 年 4 月底从 47 军调来桂林步兵学校任校长的。他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庞,彰显出一股英武之气。将军是我军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但他从不炫耀自己。有一天我去他办公室请他签发一份教学简报,签完字后,他很随意地问我是哪里人?是哪个部队的?在院校学的什么专业?我回答是四川乐山人,原部队是第 16 军 46 师,在院校学的是参谋专业。他高兴地说: “那我们还是老乡啊!”此时,我才知道将军是四川苍溪县人。
       1963 年 9 月,广州军区组织团以上干部在桂林集训,为了搞好此次集训,将军要战术教员马文举等人为他搜集了许多 1962 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资料,并成立了一个以战术、地形教员为主的战例研究组进行集训准备;他还特意邀请 54 军军长丁盛将军来我校,向全校教职学员介绍“瓦弄战役”情况。有一次我随他出差去广州开会,途经衡阳等候转车,我陪他去逛书店。他要我帮他选购一套《拍案惊奇》。这时,我才发现将军还有读古典名著的爱好。
       1965 年春,我随他到广州军区开会。会议期间,将军夫人杨洁来到珠江宾馆。会后乘火车返回桂林时,按将军的级别享受的是软卧包房,因有杨洁同行,我们安排她同住软包。开车后不久,列车员验票查房时,认为杨洁不能享受软卧包间,说按铁路规章规定,软包只能由执行公务的首长和首长随员使用,家属不能享受。这一规定有点不近情理,但将军非常自觉,他告诉杨洁: “咱们按规定执行。”于是让夫人另买了一张硬卧票。我一再相让,将军坚决不同意。此事虽小,却反映了将军严于律已的高尚风格。自从在桂林与首长分别后,30 多年没有联系,当我从报纸上得知将军于 1997 年 5 月因病逝世的消息后,深感痛失良师,我军痛失将才,将军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四人帮”在湖南的帮派骨干的破坏与迫害,杨大易屡遭批斗,蒙受了不白之冤。担任长沙第六中学书记的杨洁同样也受到过批判,被“革命小将”从防空洞上撞跌,尾椎骨裂。但杨大易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杨大易有一句让造反派很恼火的名言:凤凰脱毛暂不如鸡,有朝一日毛长起,凤还是凤,鸡还是鸡。在一次欢迎朝鲜访湘代表团的宴会上,杨大易喝酒喝到兴头上,居然还能用笛子吹奏出朝鲜古代茶和尚的名曲,并用朝鲜语吟唱 《阿里郎》,让那些朝鲜客人大为惊讶。
        1972 年 1 月 16 日上午,一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拉开了帷幕,长沙市东郊马王堆墓坑内发现特大型棺椁。一时间,新华社湖南分社、人民日报社等几十家新闻媒体纷纷向工地涌来。长沙市民更是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赶来,欲一睹旷世奇观。整个发掘工地人声鼎沸,拥挤热闹起来,发掘现场面临失控的危险。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省军区司令员杨大易等人立即驱车赶往发掘现场,亲自察看了现场并询问了发掘情况后,立即在 366 医院召开省委常委会,决定由李振军和省军区副政委马琦分管发掘事宜,由省文化组副组长张瑞同主抓发掘工作。同时以省委的名义张贴通告,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发掘秩序和文物的安全,使得这一千年古尸等国宝重见天日。杨大易将军身经百战,重伤致残,但他始终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他亲自手书的条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杨大易将军身居高位,不谋私利。孩子退伍后当工人,弟弟在农村当农民。
       1997 年 5 月 29 日,杨大易将军在广州逝世,享年 78 岁。

 (撰稿者何广华系四川省广元市经信委副调研员; 供稿人:福建志愿军之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凡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读者,无不知道松骨峰。那是魏巍选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典型案例。但又有几人知道杨大易,“军旗任飘扬,强敌难撼防,将军有大易,一战国威壮。”指挥这场战斗的志愿军 38 军 112 师师长、开国少将。本文主要记叙了1950年年底,第二次战役打响后,第 38 军 112 师担负穿插任务,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成为钉在美军后撤之路上的几颗钉子,而南逃之敌美军第 2 师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 112 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 112 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两面夹击的美军,112 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十分惨烈,战到夺取最后胜利,坚守松骨峰的一营三连官兵仅剩下七名活着的士兵。回国之后,杨大易严以律己,亲和待人,先后任 42 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 47 军副军长,湖南省军区政委、司令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并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文字脉络清楚,故事感人。推荐阅读。编辑:溪涧

评论